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物学(精)/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钱迎倩//王亚辉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书以百科辞书的体例,构成了一部独特的"世纪鉴"。汇总了20世纪中国关于生物学的学术研究。它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学术总结,但保持了高尚的学术品位。无门户之见,对涉及各学科、流派之间的争论,只要有学术创新的,均兼收并蓄。

目录

明在目录中的学科条目与学术专题以生物学学科体系为参照系编排,其余按时间顺序编排。20世纪中国生物学研究……………………………(见本目录前专文)

植物学…………………………………(1)

植物生理学…………………………(6)

 【学术专题】

 植物的感应性………………………(9)

 呼吸代谢多条途径…………………(15)

 植物发育生理………………………(16)

 光合作用……………………………(19)

 植物形态学与植物解剖学…………(22)

 植物胚胎学…………………………(25)

 【学术专题】

 植物生殖器官的体外直接分化……(27)

 植物分类学与植物系统学…………(29)

 【学术专题】

 水杉的发现…………………………(36)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37)

 植物分子系统学……………………(39)

 藻类学………………………………(43)

 真菌学………………………………(45)

 地衣学………………………………(49)

 苔藓植物学…………………………(51)

 蕨类植物系统学……………………(55)

 【学术专题】

 中国蕨类植物的科属系统和历史来源… (58)

 植物资源学…………………………(59)

 【学术专题】

 青蒿素研究…………………………(62)

 植物地理学…………………………(66)

动物学…………………………………(68)

 生理学………………………………(76)

 组织学………………………………(82)

 组织化学……………………………(87)

 发育生物学…………………………(89)

 【学术专题】

 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95)

 家鱼人工繁殖………………………(97)

 文昌鱼卵早期发育实验研究………(101)

 胚胎诱导……………………………(104)

 蝾螈表皮的传导能力………………(105)

 银鲫天然雌核发育…………………(107)

 蓖麻蚕的引种驯化…………………(109)

 生殖生物学研究……………………(112)

 动物分类学…………………………(115)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122)

 无脊椎动物学………………………(124)

 原生动物学…………………………(129)

 蜱螨学………………………………(132)

 蠕虫学………………………………(134)

 贝类学………………………………(137)

 昆虫学………………………………(142)

 【学术专题】

 原尾虫系统分类……………………(146)

 中国蚤类研究………………………(150)

 昆虫信息素…………………………(151)

紫胶虫与紫胶研究…………………(154)

脊椎动物学…………………………(156)

鱼类学………………………………(160)

两栖爬行动物学……………………(161)

鸟类学………………………………(163)

系统兽类学…………………………(166)

灵长类学……………………………(168)

微生物学………………………………(173)

【学术专题】

二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 ………(177)

病毒学…………………………………(181)

【学术专题】

昆虫病毒……………………………(184)

遗传学…………………………………(185)

【学术专题】

 进化论………………………………(192)

 哺乳动物核型进化…………………(194)

生态学…………………………………(197)

 植物生态学…………………………(202)

【学术专题】

生态学与大农业发展………………(209)

中国植被研究………………………(211)

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214)

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7)

指示植物研究………………………(220)

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研究………(223)

植被化学地理研究…………………(226)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228)

动物生态学…………………………(231)

【学术专题】

医学与农业微生态学………………(232)

鼠类种群生态学研究………………(234.)

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236)

东亚飞蝗生态学、生理学等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239)

 粘虫越冬与迁飞的研究……………(241)

 啮齿动物行为学研究………………(24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研究……………(244)

 中国恢复生态学研究………………(247)

 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251)

保护生物学……………………………(254.)

 【学术专题】

 中国植物红皮书……………………(25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260)

 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261)

 物种的迁地保护……………………(264)

 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266)

 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269)

 中国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271)

 中国的遗传多样性研究……………(27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研究……(275)

 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276)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79)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279)

淡水生物学……………………………(280)

 【学术专题】

 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285)

 中国水域生态系统研究……………(288)

 中国鱼病学的研究…………………(291)

 中国重要经济鱼类的养殖与驯化………

……………………………………(295)

海洋生物学……………………………(298)

 【学术专题】

 中国珊瑚与珊瑚礁的研究…………(302)

 中国红树林研究……………………(306)

古生物学………………………………(309)

 古人类学……………………………(314)

 【学术专题】

 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318)

 古脊椎动物学………………………(319)

 【学术专题】

 脊椎动物起源突破性的化石发现………

……………………………………f326)

 动物多样性起源的古生物学重大发现……(329)

 寒武纪大爆发和多细胞动物构型方案的起源…………………(332)

 古植物学…………………………(340)

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345)

 【学术专题】

 细胞核移植…………………………(358)

 细胞重建……………………………(362)

 植物细胞核穿壁及细胞核更新现象……(366)

造血干细胞…………………………(368)

植物细胞脱分化状态下的细胞分裂……(37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75)

 【学术专题】

 人工合成胰岛素…………………·"(381)

 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385)

 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389)

 固氮结瘤基因的结构与调控………(392)

 酶的结构与功能……………………(39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克隆与表达……(399)

 肌肉及肌肉蛋白质…………………(401)

 天花粉蛋白…………………………(403)

生物物理学……………………………(405)

 【学术专题】

 生物膜的研究………………………(412)

神经生物学……………………………(414)

 【学术专题】

 针刺镇痛……………………………(422)

 吗啡镇痛部位的发现………………(425)

 视网膜信息传递与调控……………(426)

 家兔外膝体神经元回路……………(429)

生物信息学……………………………(431)

生物技术………………………………(434)

 酶工程………………………………(437)

 基因工程……………………………(442)

 【学术专题】

 转基因作物…………………………(448)

 哺乳动物克隆……………………(451)

 转基因鱼……………………………(453)

 外源DNA(基因)直接导入田间作物的分子育种…………………(454)

蛋白质工程…………………………(456)

动物细胞工程………………………(459)

植物细胞工程……………………(464)

 【学术专题】

 花粉培养与单倍体育种…………(466)

 植物原生质体……………………(469)

 植物染色体工程…………………(471)

 植物的快速繁殖……………………(473)

 中国生物学史研究………………(476)

 【学术事件】

 西沙群岛综合海洋科学考察………(479)

 部分生理学家同分类学家、形态学家的论战……………… (480)

 生物自然发生说的公开辩论………(481)

 东沙群岛综合海洋科学考察………(482)

 南沙群岛综合海洋科学考察………(483)

 李森科主义对中国遗传学的冲击……(484)

 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485)

 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成立……(486)

 胡先辅的《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和随后的批判……………… (487)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成立…………(488)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生物学部分) ……… (489)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召开…………(489)

 新疆科学考察与生物科学…………(491)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492)

 首次颁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生物学5项)……………(495)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495)

 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496)

 生物学学科规划(1963~1972) ………(496)

 中沙群岛综合海洋科学考察………(497)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498)

 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499)

 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500)

 cITES与中国……………………(501)

 国家"86r高技术计划生物技术领域…(504)

 中国的IGBP………………………(505)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507)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507)

 中美合编Flor-n矿china…………(508)

 北京召开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509)

 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509)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中国的履约行动… (510)

 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513)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518)

 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519)

 《中国植物志》编写完成…………(520)

【学术人物】

 钱崇澍………………………………(521)

 秉 志………………………………(522)

 马文昭………………………………(522)

 陈焕镛………………………………(523)

 戴芳澜………………………………(524)

 陈桢………………………………(524)

 胡先骗………………………………(525)

 李汝祺………………………………(526)

 张景钺………………………………(52 7,)

 胡经甫………………………………(528)

汤飞凡………………………………(528)

杨钟健………………………………(529)

李继侗………………………………(530)

蔡翘………………………………(531)

林可胜………………………………(531)

王家楫………………………………(532)

罗宗洛………………………………(533)

秦仁昌………………………………(534.)

张锡钧………………………………(535)

朱洗………………………………(536)

乐天宇………………………………(537)

伍献文………………………………(537)

刘承钊………………………………(538)

饶钦止………………………………(539)

斯行健………………………………(540)

邓叔群………………………………(540)

童第周………………………………(541)

贝时璋………………………………(543)

汤佩松………………………………(544)

裴文中………………………………(544)

刘思职………………………………(545)

陈世骧………………………………(545)

郑作新………………………………(546)

冯德培………………………………(547)

张香桐………………………………(548)

王应睐………………………………(549)

殷宏章………………………………(550)

高尚荫………………………………(551)

谈家桢………………………………(551)

曾呈奎………………………………(553)

侯学煜………………………………(554)

庄孝1惠………………………………(555)

马世骏………………………………(556)

吴征镒………………………………(556)

王德宝………………………………(557)

曹天钦………………………………(558)

钮经义………………………………(560)

邹承鲁………………………………(560)

 【学术名著名篇】

 《植物学大辞典》…………………(561)

 "金鱼外形的变异"………………(562)

 《中国植物图谱》…………………(562)

 "欧洲蕨根状茎组织的起源与发育"…(563)

 "光变化对光合速率的瞬时效应"……(563)

 "蛋白质变性理论"………………(563)

 《动物学大辞典》…………………(564)

 《华北蟹类志》……………………(564)

 《中国昆虫名录》…………………(565)

 《河北鸟类志》……………………(565)

 "迷走神经与大脑垂体后叶之反射"…(565)

 《中国树木分类学》………………(566)

 "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566)

 "活细胞吸水的热力学处理"……(567)

 "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 (567)

 "猴运动皮层内肌肉部位代表性"……(568)

 "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568)

 《脊椎动物的演化》………………(569)

 《中国经济昆虫志》………………(570)

 《中国植物志》……………………(570)

 《中国植物花粉形态》……………(571)

 《中国经济植物志》………………(571)

 《中国无尾两栖类》………………(571)

 《中国动物志》……………………(572)

 "蛋白质功能基团的化学修饰与其生物活性间的定量关系"…………(573)

 《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 ……(574)

 《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 ……(575)

 《中国鲤科鱼类志》………………(575)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76)

《中国孢子植物志》………………(576)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577)

《进化论与分类学》………………(577)

"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578)

《中国鞘藻目专志》………………(579)

《中国植被》………………………(579)

《西藏昆虫志》……………………(580)

《西藏鸟类志》……………………(580)

《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581)

《中国蝶类志》……………………(581)

【学术机构】

我国各大学生物学系………………(582)

东南大学生物学系…………………(584)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584)

静生生物调查所……………………(585)

国立中央研究院……………………(587)

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588)

心理学研究所………………………(589)

国立北平研究院……………………(589)

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591)

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591)

中国西部科学院生物学研究所……(591)

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592)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592)

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593)

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 ……(593)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594)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59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59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596)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59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597)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59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59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598)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599)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59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6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600)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60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602)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60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603)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604)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604)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605)

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605)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606)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606)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607)

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7)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08)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09)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609)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609)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610)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0)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611)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11)

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12)

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12)

 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12)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13)

 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613)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13)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614)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4)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5)

 计划生育药具国家重点实验室……(615)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5)

 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616)

 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6)

 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616)

 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7)

 农业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617)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618)

 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8)

 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618)

 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618)

 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619)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19)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619)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19)

 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620)

 动物园………………………………(620)

 中国植物园…………………………(621)

 淡水鱼类博物馆……………………(621)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622)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623)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623)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624)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624)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625)

 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625)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626)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马普

客座实验室……………………………(6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 (627)

麇鹿自然保护区……………………(628)

陕西朱鹦保护观察站………………(629)

基因库和细胞库……………………(629)

 【学术团体】

 中华博物学会………………………(630)

 中国科学社…………………………(630)

 北京博物学会………………………(631)

 中国生理学会………………………(631)

 中国古生物学会……………………(631)

 中国植物学会………………………(632)

 中华海产生物学会…………………(632)

 中国动物学会………………………(632)

 中国昆虫学会………………………(633)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633)

 中国微生物学会……………………(634)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634)

 中国遗传学会………………………(634)

中国生态学会………………………(634)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635)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635)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636)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636)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636)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636)

 【学术刊物】

新中国建立前国内的生物学刊物……… (637)

《博物学杂志》……………………(638)

《科学》……………………………(639)

《博物学会杂志》…………………(639)

《博物杂志》………………………(640)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 (640)

《北京博物学杂志》………………(641)

《中国生理学杂志》………………(641)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641)

《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年刊》………(642)

《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专刊》…… (642)

《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 (642)

《昆虫与植病》……………………(643)

《中国植物学杂志》………………(643)

.~inensia……………………………(643)

《中国植物学会汇报》……………(644)

《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644)

生物学期刊(1949年后) ………(644)

20世纪中国生物学研究大事年表……… (647)

试读章节

寒武纪大爆发和多细胞动物构型方案的起源 (cambrian Explosion and the0rigins of Animal Body Plans)

5.2亿年前帽天山页岩动物化石群(分布于云南昆明海口和澄江等地)揭示了在寒武纪早期短短的数百万年内,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一级,以及大量绝灭了的相当于门或纲一级的结构蓝图突现于地层中。从此以后,地球上发生了大量门一级结构蓝图的绝灭,而不是新的门一级动物的出现。这一令人震撼的突发性进化事件,以及复杂生态系的突现向达尔文渐进式进化观提出了挑战。

达尔文的难题结构复杂的三叶虫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突现这一事实,一直让达尔文头痛。在此之前,人们还不曾发现任何一个寒武纪之前的化石;大家便很自然地以为出现在寒武纪的复杂无脊椎动物,就是地球生物史上最早的生命。大概在5.4亿年前,也就是寒武纪刚开始时,在短短几百万年间,绝大部分的"门"一级无脊椎动物都突然出现在地球上。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寒武纪大爆发"来称呼这一事件。那么,为什么地球历史上最初5/6的时间里似乎没有令人鼓舞的事件发生?而寒武纪早期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如今,达尔文所遭遇的困难已部分解决。科学家已发现了寒武纪之前生命的化石记录,其年代可追溯到35亿年前。多细胞动物的实体化石可追溯到5.8亿年前,可疑性的多细胞动物痕迹有可能更早,甚至在10亿年前。然而5.8亿年前可靠的多细胞动物,仍以最原始的海绵动物和两胚层动物为主,两侧对称动物最基本分类体系(超门级)虽然有了开始,但我们所熟悉的两侧对称动物门一级分类体系以及生动而复杂的多样化动物世界却在距今5.4亿年到5.3亿年期间以突然方式在我们的行星诞生了。寒武纪大爆发看起来仍然是很突然的。

不少人误以为化石记录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事实上化石的记录却使达尔文非常头痛。早在19世纪初期,法国地质学家居维叶就已注意到,地层中的很多新种以突发性的方式出现,而不留任何痕迹显示它们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在达尔文看来,自然界好像故意隐藏证据,不让人们发现过渡性的中间类型。

伊甸园探秘生命历史充满了奇迹,化石是奇迹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对前寒武纪地层中的多细胞动物虽有不少报道,但确认无疑的化石记录几乎是空白,人类关于前寒武纪多细胞动物的知识,主要以生物的形迹或一些有争论的化石记录为依据。发现于贵州瓮安县境内陡山沱组地层中的瓮安动物群,为前寒武纪动物知识的暗区点燃了一盏明灯,为开展动物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瓮安动物群是目前最古老的保存实体的化石动物群,代表的时代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4 000多万年,比澄江动物群早5 000多万年,比澳大利亚依迪埃克拉生物群(Ediacara biota)还早2 000多万年。分子演化学家对动物起源于何时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与化石记录存在着较大分歧,甚至分子演化学家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一派认为是12亿年前,另一派则认为是6.7亿年前。

到目前为止,瓮安动物群不仅发现了无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生物海绵及其胚胎化石。除了海绵之外,陈均远等最近通过与现生动物胚胎的对比研究,已初步认定除海绵这一最原始分支外,动物界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4 000余万年已经分化为两胚层和三胚层两大体系,其中两胚层动物进一步分化为腔肠类和海胡桃类两个门一级单位,而三胚层动物分化为原口类和后口类两大超门类群。以上的多样性框架进而为以后"以门一级动物起源为主要特征的寒武纪大爆发事件"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几亿年沧海桑田。层峦叠嶂的瓮安,在5.8亿年前却是一片浅海。来自火山灰和海洋深处的磷元素,源源不断涌到这里。磷不仅作为重要的生命元素参与生命过程,使海域呈现一片生机,而且还有将有机体磷酸盐化,成为化石并长期保存的作用。这些磷酸盐化的化石成为探索远古生命历史最珍贵的史料。

陡山沱组代表前寒武纪全球性大冰期之后最早的浅海含磷地层记录。这些陡山沱组化石表明,磷酸盐化具有保存生物微细构造的无穷潜力。至于磷酸盐化如何将生物的软体组织和微细构造保存为化石的详细过程,还十分不清楚。这是一个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的新世界,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化石证据。总有一天化石证据会帮助解决分子演化学家之间的分歧,并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生活在伊甸园中的动物是什么样的。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期待!  澄江动物化石群蕴藏着多样性的蓝本当今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包括了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但它们却能分别归于大约35个门一级的分类系统中。而每一门中的所有物种,如脊索动物门中从寒武纪的云南虫、侏罗纪的恐龙到现代的文昌鱼、鲨鱼、牛蛙以至我们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构型蓝图。这些基本蓝图源远流长,深深根植于进化的长河之中。

达尔文线性进化论认为,进化是一个由简单向复杂的进化过程,因而结构最简单的海绵出现在先,然后是腔肠动物、扁虫、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最后是真体腔动物的出现。这一线性的进化模型不仅没有得到古生物学的支持,而且受到了来自分子生物学的挑战。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后生动物分为四大超级类群,即前两侧对称动物(包括海绵、水母、腔肠动物等门一级类群)、蜕皮动物(Ecdysozoans,包括节肢动物、缓步类、有爪类、曳鳃类、线虫类等门一级类群)、纤毛环担轮动物(Lophotrochozoans,包括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帚虫类、苔藓动物、管虫、扁虫等门一级类群)和后口动物超级类群(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门一级类群)。瓮安动物群的研究,不仅将前两侧对称动物门甚至于纲一级的起源历史前推到寒武纪大爆发之前5 000余万年,即雪球(Snow Ball Earth)事件之后不久,而且认为雪球事件的后期也是两侧对称动物三大超级类群的历史起点。

澄江动物化石群不仅为发生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也揭示了现今30个门一级的两侧对称动物的分类系统,以及许多已经绝迹了的相当于门一级的化石类型,大多是在一次生物爆发事件中突然地出现在地球上,这次事件就是寒武纪大爆发。这一爆发事件可能由蜕皮动物、纤毛环担轮动物和后口动物三大辐射中心所组成。

寒武纪大爆发产生的数以百计的动物基本构型中,人们对脊索动物情有独钟。脊索动物是生命世界最富奇迹性的类群,包括头索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是现代动物类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脊索动物最早祖先的发现是对云南虫(Yunnanozoon)化石再认识的结果。云南虫由侯先光等人命名,但他们把它放在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类别中。1995年陈均远等在《自然》发表文章,指出云南虫具有脊索动物的解剖学特征,将云南虫解释为最古老的脊索动物。这个论点使脊索动物演化历史的起点从寒武纪中期往前推了1 500万年。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演化最为精彩的部分,它的存在,使地球生命成为不可思议的奇迹。化石记录的缺乏,使我们关于这一生物分支起源的知识不得不借助于推测。我们原以为一定有一个很不平凡的开始:全面内骨骼化(包括脊椎骨和头盖骨)和发达的脑的同步出现。化石的发现使我们十分意外,脊椎动物却以十分平凡的方式开始了它们的历史。

舒德干和陈均远两个科学小组,在1999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在《自然》上报道了5.2亿年前脊椎动物祖先类型的发现。舒德干等将他们发现的两块鱼形化石命名为昆明鱼(蜘llokumingia)和海口鱼(Haikoui~、hthus),它们有很宽的鳍,肌节(肋条)呈V形和w形结构,鳍条清晰可见。陈均远等的文章公布了300余条鱼形化石的发现,并将它们命名为海口虫(Haikouella)。长仅4 cm的化石保存得极为完善,具有明显的头化现象,不仅有一个较大的脑和一对侧眼,而且脑已经有了三分迹象,即前脑、中脑和后脑。这表明脊椎动物的演化很可能以头化为重要起点,在寒武纪早期就已拉开了序幕。陈均远等认为海口虫不仅与文昌鱼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更多的特征(如端脑、原脊椎、侧眼、软骨化的鳃弓和矿化的咽齿)则显示出海口虫可能是一种原始的脊椎动物。神经脊,只在脊椎动物胚胎期出现的一种组织,有人把它解释为脊椎动物所特有的胚层组织,或称为第四胚层。据神经脊派生物(如软骨化的鳃弓和矿化的咽齿)在海口虫的发现,证明海口虫已实现从三胚层的无脊椎阶段向四胚层的脊椎阶段这一根本性的飞跃。根据软骨化的鳃弓推测,海口虫存在脊椎动物另一重要特征,即内咽肌。海口虫的以上双重性特点不仅支持了脊椎动物起源于文昌鱼状祖先的这一理论,同时还反映了海口虫处在头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分叉点附近,且向脊椎动物方向演化的这一脊椎动物起源的关键性位置。

长期以来,教科书无不将现今仍生活在某些海域的文昌鱼作为最原始的脊索动物,认为它是包括人类的一切脊椎动物的祖先。其实,文昌鱼只是脊索动物一个演化侧支的代表性动物。由于生活方式简单,它们没有头化的演化过程,没有脑和眼的明确存在,几乎是演化上"不求上进"的一支。这一侧支与"积极向前"的脊椎动物的出现显然无缘,更不可能与大脑高度发达的人类建立亲缘关系。出于对祖先的崇奉,美国乌兹霍尔生物实验室(Woods Hole Lb.)里曾响亮着《从文昌鱼到您》之歌。由于云南虫作为脊索动物祖先的提出,1995年《纽约时报》发表专论,将歌改为《从云南虫通向您之路》,现在或许又有必要改为《从海口虫通向您之路》了。P(332-335)

序言

路甬祥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人类对自然的观察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以上: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已经从大于10叫。米的分子、原子集团深入到小于10叫。米的基本粒子内部,而对宇宙的观察眼界则已经从直径10万光年扩展到150亿光年的大宇宙范围。一方面,由于各门科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从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片段,到宇宙、天体、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所有各个层次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大量兴起,各门学科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其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方面各个层次及其之间的过渡环节也开始逐一为人们所认识,整个自然科学正在形成不断发展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对科学技术活动认识的哲学眼光、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不断扩展和提升。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对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警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对于科技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的担忧,标志着人类对科学技术反省和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系列科学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自然图景的认识,而且带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对论、量子论和信息论的创立,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夸克模型的发现,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建立,以及地球板块模型、宇宙爆炸假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于物质、能量、时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认识的新的革命。量子化学、固体能带论、质能转换原理、生物遗传中心法则、受激辐射理论、反馈控制等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关键科学原理,开创了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源于核物理学研究的核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原子弹、氢弹、核电站以及可控核聚变实验的实现;源于半导体物理学、电子物理学研究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其软件系统的发展则是以数学和逻辑学为基础的;源于量子理论的光发射和吸收理论与固体物理学结合导致了激光器的诞生,不仅发展出半导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多种激光器,还衍生出基于其他物理原理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原子激光器等,导致了激光和光通讯技术的出现;而基因控制技术,包括引起震撼的动物克隆技术,则都是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中心法则为基础09。快速推进的科学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成为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推动力。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不断引发出影响深远的新的产业革命。技术进步也为科学发现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与观察手段。

上述这些20世纪中最重要09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进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不仅如此,这些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其自身发展也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科学技术在最近100年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图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前几千年都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今天,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已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与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构架。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走过了它的奠基时期和开拓时期,并在21世纪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科学一个世纪来的孕育、成长、变革与复兴,自然带有中国民族文化与国情的深刻烙印。一百年前,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肇始在社会主要表现为西方传教士的科学输入以及洋务官员实施的技术引进。进入20世纪以后,大批海外归来的学子们办学校、建学会、出学报、带学生,成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当时,一大批觉悟了的知识分子构成了中国科学化运动09主体。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五四"运动,不仅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科学启蒙运动。当时社会上的智士仁人、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要"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不仅要推翻封建统治、打破闭关锁国和文化禁锢的传统,实现民主革命和思想文化解放,而且必须使科学成为新的认知体系的主体。可以这样说,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高高扬起的"科学"旗帜,从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人们把科学当做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有力工具,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精神的文化价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科学在中国近代社会上取得的这种地位的过程,虽有曲折,但仍不失为20世纪整个世纪的主流。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已自觉地肩负起中国科学的社会责任,而且标志着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过程的开始。该科学社提出的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它提倡的科学活动内容包括:"发行杂志,传播科学,提倡研究",以及"设立各科学研究所,施行实验,以求学术、工业和公益事业的进步"。它的影响所及,曾一度遍布全国。这些科学活动,不仅在中国创建了许多近代新学科,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他们以科学社团的形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些专家当中,绝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侯德榜、竺可桢、茅以升、李四光等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后来于1927年按照孙中山先生提议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均承袭了科学社的传统。虽说,当时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程从民间模式转变为政府模式之后,其发展不能不受到政治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与影响,但我们亦应看到正是这种把科学组织纳入国家建制化的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全国性科学技术规划的制订,有利于国家科学发展目标的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上来。到30年代,理、工、农、医各科的学系、学会和研究所都已初步建立起来了。

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科学家不仅在地质学、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等"本土"科学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而且在国外研修的中国科学家还在科学的诸前沿领域也做出了一些重要贡献。前者如中国地质图的绘制、中国植物图谱的编撰、水杉的发现、北京猿人的发现、地质力学的创立,以及传统科学遗产的整理等科学成果不仅对于中国有重要价值,而且还具有世界意义;关于中国资源分布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对于了解全球演化和人类历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后者如数论和示性类的研究、正负电子对湮灭的早期实验、恒星光谱型与温度关系的认证、铀核三裂变的发现、弘粒子的发现、植物呼吸酶的发现、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行星波不稳定性概念、水的三相点的测量、联合制碱法等均是一批有世界影响的工作。30年代成为人们常常回顾的中国现代科学开创奠基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科学技术事业获得全新的发展环境,特别是由于1956年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诸如分子生物学、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高分子化学、半导体物理学、计算机和自动化科学技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发展了起来。中国科学家在几乎完全被封锁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取得了一批重要科学技术成果,例如对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进行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勘探和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成因、过程、规律及其对东亚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全国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及生态农业研究示范,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在陆相生油的理论指导下发现并开发了大庆油田,提出数学优选法并在工农业生产领域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成功地实现了核弹爆炸实验、导弹发射和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们也曾经受了改造的困惑、反右扩大化的伤害、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帝国主义封锁和苏联终止援助造成的困难以及"十年动乱,,的破坏,但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民族责任感实现了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艰难曲折的六七十年代成为开拓者们值得回忆的英勇的时代。  改革开放的社会条件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以追赶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潮流,从1984年开始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诸多探索,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的育成与推广,数学机械化证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小麦、棉花、油菜、烟草等新品种的培育,人造卫星及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数千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制,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研究,稀土永磁材料、工程塑料研制,6 000米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的研制,高温超导体的研究,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乙肝疫苗、人生长素、干扰素及青霉素酰化酶的研制能力,以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大批科学工程装置的建成等。但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自主开创新领域和国际领先的独创性研究工作。当代世界正处在历史性的转折时期,对于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也必须先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我们正面临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它为一切有信心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机会。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平、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发展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百余年来的经验教训,在实现国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中,完全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开创一个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时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援,为人类科学文明做出新的重大贡献。历史表明,必要的投入,遵循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实施有效的政策和组织管理,加上由爱国奉献、求真唯实、协作创新等鲜明科学文化价值导向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力量,使新中国科学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科学奇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庆油田的自主勘探与开发等,正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例证。吴文俊院士独创地继承光大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精髓,将其数学机械化的思想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做出了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开现代中国数学家开创世界数学研究新领域的先河;而袁隆平院士则在着力解决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的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所形成的坚定信念的驱使下,冲破了当时经典理论认为的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遗传学流行观念的束缚,开创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成为新世纪伊始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发展的方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我们为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时候,在学习和吸收国际科技发展和先进科技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同时,我们仍然不可忽视中国科学发展的自身特征与优势。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借助于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认识客体,并积累、整理、分析、归纳其结果而系统表述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历史继承与创新。科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性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果。由于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人们对其规律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的过程,逐步发展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它不但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更来源于科学实验。它是严谨的科学观察的记载、严格科学实验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有真理性。但科学没有终极真理,它随时接受新的事实的检验,并伴随着客观事物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有无止境的前沿。

因此,科学的意义在于发展和创新。有新的发现,对已有的知识按新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创造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或者用科学知识开发新的应用。进行科学创新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知识所束缚,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开拓新的知识应用。科学的发展不但有数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当知识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重大突破。这种突破可能使某一科学领域的知识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使一门或几门学科得到迅猛发展。

科学是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研究活动。科学不仅仅是指已被认识的真理和知识,也是指认识真理和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原始的科学活动寓于生产活动,后来被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活动方式也从个别科学家,转变到18世纪以后学院式研究,到20世纪已发展成为完全社会化、国家化和全球规模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主体是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科学活动需要物质条件,同时更需要信息环境、文化氛围、科技人员的主观条件--知识基础、创新思想和正确的科学方法。19世纪以后,由于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转化方式,显示出科学对生产力的革命性推动作用。会对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关注与需求。科学活动的规模和空前发展的速度,则表现出对社会越来越大的依赖。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发 展。现代科学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事业。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社会成员也空前增 加,科学立法、科研管理部门、科学基金会、国立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科学学会、国际性科学组织等等,形式不断发展,已成为一种完整的社会建制。它树立了自己的科学目标、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道德规范、科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它已构成了当代社会建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政治建制、建制、文化和教育建制等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文明进程。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在于它的真理性。而认识客观世界的社会价值更在于改造世界,在于为人类带来福利,满足人类的需求。科学之所以发展成如此宏大的事业,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正是由于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自然规律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不竭的动力。科学的价值是通过科学活动的内部结构实现的。当代科学认识活动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内部结构--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和应用发展。其发展趋势是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转移更为迅速。基础研究的目的旨在增加新科学知识和新科学领域,而往往并不直接考虑特定的应用目的;战略研究是近年来出现的概念,系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包括重大定向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和重要公益性研究。基础和战略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支持和组织。应用与发展旨在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指导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建立新的工艺、系统或服务,并从本质上去改善和更新已经在应用的那些材料、产品、设计和工艺。应用与开发的主体是企业,主要动力是市场与需求。从而科学作为整体体现了其双重的社会价值--真理价值和应用价值,表现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和运行机制。

进入创新时期的中国科技事业面临三项艰巨的任务: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探索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今天,科学发展的速度不仅仅取决于投入,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科学体制。自19世纪以来科学的进步就已表现为"知识,,和"体制"两个方面,进者缩小差距的主要方法往往是采取了18世纪末以来有效的近代教育制度和研究建制。中国在19世纪中叶接受现代科学时,知识水平的差距近300年,而在引入先进的教育和研究体制后,即能在100多年的时间内把知识水平的差距缩小为二三十年。对于开始进入创新时期的中国科学事业,我以为,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仍然是科技体制问题,急需建设一个能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和市场与社会需求挑战的国家创新体系。因为创新体系本质上反映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程度,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处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有待总结,而技术与经济、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与世界这些关系,正是人们普遍关心而又必须恰当解决的问题。

任何国家和科学的发展都必须以其自身的研究和发展能力为基础,只有具备了研究和发展的基础结构,外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催化作用。尽管现代科学在中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也还不能说已经具有了较高水平的科技研发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通常可以四个指标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能力,一是以投入研发的人力和财力衡量从事科技活动的规模和能力,二是以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衡量科学或知识创新成果,三是以拥有的专利件数和产业转化程度衡量技术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四是有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有一批具有研究开发能力的大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它们大体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竞争能力。如用这些指标在世界范围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我们中国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科学已成为高技术的先导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今天,任何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队伍,构建形成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我们不仅要充分尊重科学的学术自由权和自主权,激发起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动力,还要在社会上普遍提倡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氛围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基础科学本身的发展,为科学技术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自50年代后期以来,经受了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早在1957年毛泽东主席就曾发出整理科学遗产、发展自己的科学学派的号召。已经提前达到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的中国,面临的任务是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奋进,在21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在新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振兴中华,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速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教育水平,实施我们已经确立了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由于人口众多而使得自然资源相对不足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如何通过普及教育和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开发巨大的人力资源,就成为关键所在。我们不仅必须在世界上率先实施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还必须创造性地发展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全新的科学技术体系。

开创创新时代的艰巨任务要求科学家充分发挥科学创造性。

科学是理性的事业,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要求理性的创造思维,哲学的启迪对于科学创新思维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上启蒙哲学之于法国科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于德国科学,提供了科学受惠于哲学的典范;当代科学哲学把物质、能量和信息概括为世界三要素的观点,不仅为建立信息社会概念提供了启迪,而且加深了科学技术对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及其统一性的理解。哲学求索导致科学家们探索诸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和认知的本质之类永恒的科学难题,哲学的概括与综合的观念激励科学家们追求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遗传与变异、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从而把局部认知转换成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也是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锐利武器。

科学也不仅仅是纯粹理性的过程,任何科学创造都不能从单纯的推理和思辨中产生,而更需要现象和实验的观察与分析,也需要科学的洞察力和判断力。那些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无不具备这样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科学家还要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尽管科学的进展有无止境的前沿,但科学史是可以认识科学发展的轨迹及其规律的。对于科学未来的预测更多地要靠对科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诸如21世纪将会在哪些领域发生新的科学革命,哪些学科将成为未来科学新结构的重心,各个学科前沿领域会有可能发生哪些突破,哪些新的技术革命可能将因科学的新发现而引发?以唯物科学历史观思考过去,审视未来,未来的科学也必定同解决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对物质、生命、信息与认知规律认识的深化,与科学本身的综合和统一等问题相联系。诚然,科学的未来是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的,但一切科学的预见实际上都是开拓与创造未来的动力。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开拓前进去迎接中国科学创新的时代。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同时也保持了一种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和特征,它将对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这部学术大典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多维画卷。这么多中国一流科学家,他们的智慧结晶,他们的研究体验,他们的深邃视角,他们的篇篇华章,聚合为一部学术巨著。我们坚信,它将会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迈向科学辉煌的阶石。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阿基米德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地球。"

我以为这个支点就是:科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