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9章。第1章分析我国重点行业的脱碳途径、电-氢-碳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绿氢作为绿电必要补充的重要作用,以及碳中和过程中绿电和绿氢的潜在需求。第2章提出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与模式,分析电、氢、碳三者内在关联。第3章分析电制氢负荷波动对新能源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权衡制氢设备运行工况与电-氢协同开发的经济效益,优化风/光配比、电/氢配比和储能加装需求,研究绿电与绿氢生产协同的模式。第4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氨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绿电与绿氨生产协同的模式。第5章分析绿电制氢叠加制甲醇环节,对新能源波动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以及对储能、储氢配置需求及其经济性的影响,同时分析火电加装CCS提供碳源的电-氢/氨-碳协同可行性,研究绿电与绿醇生产协同的模式。第6章分析绿电、绿氢、绿氨及绿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参与其他产业清洁发展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冶金(电解铝、电炉炼钢、氢炼钢)、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中的应用方式及发展前景。第7章以中国北部为典型案例,分析电-氢-碳协同发展应用潜力、新能源基地开发需求及产业联动效益,展望全球推广应用前景。第8章针对电-氢-碳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及市场机制建议。第9章总结主要研究结论。 目录 前言
1 电氢碳协同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 1 1.1 碳中和与新型能源体系 2 1.2 碳中和对绿电和绿氢的需求 7 1.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10
2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15 2.1 大力开发新能源基地 16 2.2 差异化新能源基地开发 20 2.3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思路 23
3 电氢碳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 27 3.1 电制氢技术 28 3.2 电制氨技术 36 3.3 电制甲醇技术 45 3.4 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 51 3.5 绿电及绿氢在高载能产业中的应用 55
4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分析 63 4.1 电氢碳协同的新能源基地开发模式 64 4.2 研究模型与数据基础 66 4.3 外送电力模式 71 4.4 生产绿色氢基产品模式 73 4.5 外送电力及生产氢基产品并举模式 82 4.6 敏感性分析 92 4.7 应用路径 97
5 全球重点地区应用展望 101 5.1 中国北部地区 102 5.2 海湾国家 111 5.3 北非地区 120 5.4 中南美洲 129 5.5 澳大利亚 136
6 相关政策与市场机制 147 6.1 相关政策 148 6.2 市场机制 151
7 结语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