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界的两部巨著。其中《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之高,可见一斑;《资治通鉴》被誉为“相砍书”,即“讲的是真正的内幕”,被后人认为是从政推荐阅读之书。 刘琦主编的《读史让你更聪明:轻松阅读史记与资治通鉴》节选了《史记》与《资治通鉴》中的有名历史小故事,并结合事件背景娓娓道来,让读者的领略两本史学巨著风韵的同时,可以以史为鉴,在人生中有所启迪,真正做到读来即用,有益于生活。 目录 史记篇 秦始皇的故事 鸿门宴 楚霸王垓下兵败 赵氏孤儿 圣人孔子 大泽乡起义 兵家孙氏名扬天下 为强秦商鞅变法 廉颇与蔺相如 屈原的悲剧 荆轲刺秦王 淮阴侯韩信 神医扁鹊 飞将军李广 资治通鉴篇 竹林七贤 曹氏父子 官渡之战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隋炀帝荒淫无度 玄武门之变 安史之乱 杨贵妃之死 精彩页 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之后,在袁绍大营作客的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守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宾招待。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未能实现,总是闷闷不乐。 刘表一再安慰他,让他想开些。但是,刘备胸怀大志,不愿寄人篱下。 为了建功立业,刘备想找个好助手。 听说襄阳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刘备就特地前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 刘备说:“先生,我是专程来请教天下大势的。” 司马徽听了,大笑道:“像我这样的凡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要谈天下大势,得找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问道:“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能请到其中的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回答说:“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听了,心中大喜,回到新野,就准备去找这两位俊杰。这时,正好有一个读书人前来求见。刘备见他举止大方,文质彬彬,以为他不是卧龙,便是凤雏,忙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人名叫徐庶,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说刘备正在招贤,特地前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帐中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先生,将军想不想见见他?” 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他少年时,父亲不幸去世。他叔父诸葛玄和刘表是好朋友,带他来到荆州。不久,叔父也去世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搭个茅屋定居下来,一面种地一面读书。现在,他虽然只有27岁,但他学问渊博,朋友们都钦佩他。他常把自己比做古时候的管仲和乐毅。他见天下大乱,刘表不是重用人才的人,便在隆中隐居,过着恬淡的生活。”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高兴地说:“既然你跟他是朋友,就请你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头说:“这可不行。像他这样的人才,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才能表示出诚意来。” 刘备听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上关羽和张飞,一起到隆中去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得知刘备要来拜访他,故意躲开了。刘备到了那里,扑了个空。 **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两次见不到,第三次又去了。 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和张飞有些不耐烦了,而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耐着性子去请。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走进屋子,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虽然能力差,却很想挽救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见刘备虚心请教,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起来。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百万大军,而他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人,是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的。孙氏父子占据江东,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效力。看来,只能和江东联合,不能打孙氏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重地,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沃野千里,一向被人称为“天府之国”,可那里的主人刘璋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心怀不满。 *后,诸葛亮说:“将军是汉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能占领荆、益两州之地,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这样,功业就可以建立,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着,不打心眼里佩服眼前这位青年,于是兴奋地说:“先生的一席话,真是打开了我的心窍,我一定照你说的做。现在,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吧。” 诸葛亮见刘备确有诚意,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时,身为大汉皇叔的刘备已经47岁了,而隐居隆中的一介小民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能够放下架子,往返三次去请诸葛亮出山,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需要人才啊。 刘备开了先例,后代统治者纷纷效仿,致使“三顾茅庐”在中国历目前传为佳话。 P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