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性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海明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人性论》是对作者王海明三十年来所提出的人性理论重新研究的结果。它运用“应该”只能通过“主体目的”而从“事实”推导出来的元理论方法,一方面论证人性事实如何之16种、6类型、6规律;另一方面则从中通过道德目的与道德终极标准,推导出人性应该如何之善恶6原则,一期破解两千多年人类一直争论不休的一系列人性难题。它以应该与事实的关系为轴心,融会古今中外人性理论,试图创立一种严密准确的、可以操作的、具有优选限度包容性与开放性的人性论科学体系。 目录 序 绪论 一 人性界说: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 二 人性结构:人性的体与用 三 人性类型:人的特性与人的动物性 四 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五 人性论的定义与对象及其研究顺序 上篇 人性之事实如何 第一章 伦理行为概念:人性的概念分析 一 反应 l 反应:合目的性反应与非合目的性反应 2 关于生物合目的反应的两种理论 二 反射:目的反射与合目的反射 三 行为 1 行为:本能与学习 2 关于行为概念的误解 四 伦理行为 1 伦理行为界说 2 伦理行为结构 3 伦理行为类型 第二章 伦理行为原动力:人性定质分析 导言 l 感情:行为原动力 2 爱与恨:伦理行为原动力 一 目的利他与目的害他行为之原动力 1 爱人之心:同情心与报恩心 2 完善自我品德之心 3 恨人之心:嫉妒心与复仇心 二 目的害己与目的利己行为之原动力 1 自恨心:罪恶感与自卑感 2 自爱心:求生欲与自尊心 三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 1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社会本性来看 2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物本性来看 3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从人的生理本性来看 4 结论: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双重内涵 四 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理论 1 关于伦理行为原动力规律的共识与分歧 2 心理利己主义:因果目的等同论 第三章 伦理行为的目的与手段:人性定量分析 导言: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的意义及其确定方法 一 伦理行为目的之相对数量规律 1 利他目的必多于害他目的 2 利己目的必多于害己目的 3 利己目的必多于利他目的 4 利己目的必超过行为总和之一半 5 恒久无私论:关于伦理行为目的相对数量规律的理论 二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规律 l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2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统计性规律 三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规律 1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非统计性规律 2 伦理行为类型相对数量统计性规律 本篇结语 人性要义 中篇 人性应该如何之标准 第四章 道德本性 一 道德本性:道德界说 1 道德与伦理 2 道德与应该 3 道德与法 二 道德本性:道德的结构、规律和公设 1 道德基本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根据 2 道德的完整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规律 3 道德的深层结构:优良道德制定之公设 三 道德本性:道德的类型、性质和规律 1 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 共同道德与特定道德 3 道德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4 绝对道德与相对道德 5 道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道德自由约定律 6 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道德优劣的三个规律 四 关于道德本性的理论 1 伦理相对主义 2 伦理绝对主义:境遇伦理学 3 道德主观主义与道德怀疑论 4 道德客观主义与道德实在论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引言 一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道德共同体看 l 道德共同体概念:道德代理者与道德顾客 2 道德共同体的界限:人类与对人类有利的一切生物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保障利益共同体与增进人类利益 二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社会道德需要看 1 社会道德需要:道德的起源和目的 2 道德的全部源泉和目的 3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之社会本性 三 道德的起源和目的:从个人道德需要看 1 个人道德需要:道德实现的途径和手段 2 道德和美德:一种必要的恶 3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他律本性 四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1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概念 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是非 五 道德起源和目的之理论:道德他律论与道德自律论 1 道德他律论 2 道德自律论 3 道德自律论与道德他律论之是非 第六章 道德终极标准 导言:道德终极标准概念 一 道德终极标准体系 1 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道德终极总标准 2 优选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3 优选多数人优选利益:他人之间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4 无私利他:己他利益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5 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的道德终极标准 二 道德终极标准性质 1 绝对性与相对性:道德终极标准的适用范围 2 直接性与间接性:道德终极标准与其他道德规范的关系 3 行动主义与规则主义――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以及行动义务论与规则义务论 三 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1 义务论 2 功利主义 3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评析 下篇 人性之应该如何 第七章 道德总原则:人性善恶分析 一 善恶总原则 1 “善”的称谓:元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2 善恶总原则:抽象人性之善恶 3 善恶差等定律:善有差等与恶有差等 4 道德总原则:善恶总原则、善恶分原则和道德终极标准 二 善恶分原则 l 具体人性之善恶:利己目的的道德价值 2 具体人性之善恶:16种伦理行为之道德价值 3 善恶六原则之确立 4 善恶六原则的适用范围 三 市场经济善恶原则:道德总原则的证伪与证实 1 市场经济概念 2 市场经济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3 市场经济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 4 结论 四 人性善恶学说 1 性无善恶论 2 性善论 3 性恶论 4 性有善有恶论 5 新性有善有恶论 第八章 道德总原则理论:人性研究的整体理论 一 利他主义 1 无私利他夸大论:利他主义人性理论 2 道德自律与无私利人:利他主义道德理论 3 差等利他主义与同等利他主义:儒墨康德基督教道德总原则理论之异同 二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 1 因果目的等同论:合理利己主义人性理论 2 道德他律与为己利他:合理利己主义道德理论 三 利己主义:个人主义 l 自我的实现与异化:个人主义人性理论 2 自我价值至高无上:个人主义道德理论 3 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概念辩难 四 利己主义:合理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之比较 五 己他两利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统一 六 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超越 1 集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原则 2 集体主义的不完备形态 3 集体主义的完备形态 七 各种道德总原则理论之比较 1 道德总原则理论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之比较 2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真假之比较 3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以及己他两利主义道德优劣之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页 2 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统计性规律 就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来说,是否与每个人的行为一样,恒久的手段既可能是利他也可能是损人?否。因为所谓社会,如所周知,乃是两个以上的人因一定利益关系而结成的共同体,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利益合作体系。这样,就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来说,以利他为手段的行为必定多于以损人为手段的行为,亦即利他手段必定是恒久的,而损人手段只能是偶尔的。否则,如果损人手段多于利他手段,那么,每个人从社会那里所受到的损害就会多于所得到的利益,因而社会――不要忘了,它不过是每个人的利益合作体系――便必然解体而不可能存在了。 试以药品买卖的社会活动为例。卖真药,是以利他为手段;卖假药,则是以损人为手段。就这一社会活动的行为总和来说,如果卖假药多于卖真药――亦即损人手段多于利他手段――那么,每个人买假药的几率就会多于买真药的几率,因而所受到的损害就会多于所得到的利益。那么,人们还会买药吗?显然不会了。这样一来,药铺就会倒闭了,药品买卖的社会活动便不可能存在了。 可见,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与一个人的行为,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就一个人来说,他的行为究竟以利他为手段多,还是以损人为手段多,是不一定的。因为社会能否存在发展,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如何。但是,任何一个社会,就其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乃是该社会的存在条件。所以,就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必定多于损人手段:利他手段必定是恒久的,而损人手段只能是偶尔的。 然而,行为乃是人的行为,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不可能离开人而存在: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亦即该社会每个人的行为总和。那么,一个社会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是否只有当该社会每个人的利他手段都多于损人手段时才能达到? 当然,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利他手段都多于损人手段,那么,就该社会的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必多于损人手段。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接近消除那种损人多于利人的坏人,都不可能使每个人的利他手段都多于损人手段。因为每个人的行为手段,如上所述,既可能恒久利他,也可能恒久损人,乃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 那么,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究竟如何才能达到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只要该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就可以了。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蕴涵着:极少数人的利他手段少于损人手段。这样一来,就所有人的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便必定多于损人手段了。所以,一个社会如果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那么,该社会的行为总和之利他手段必多于损人手段:“一个社会的行为总和之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与“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乃是同一概念。 不过,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是否必定多于损人手段呢?是的。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无疑都是靠为社会和他人工作――亦即所谓的为人民服务――为生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恒久的、主要的行为手段,都是为别人谋利益;他们靠损害别人获利的行为,必定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必定多于损人手段。反之,那些专门以损人为生的人,显然是极少数:只有这些极少数人的损人手段,才可能多于利他手段。 任何一个社会,既然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必定多于损人手段,而只有极少数人的损人手段才可能多于利他手段,那么,就其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便一定多于损人手段了。究竟言之,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多于损人手段,不仅是处处可见的明摆着的事实,而且是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定律。因为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他手段,如果并不多于损人手段,而是少于损人手段,那么,该社会行为总和之利他手段必少于损人手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了。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任何社会的伦理行为手段必循由如下统计规律而变化: 规律1:任何一个社会,就其行为总和来说,利他手段必定是恒久的,而其他一切手段――亦即损人、害己以及利己手段――之和,也都只能是偶尔的。换言之,就一个社会的多数行为来说,手段必利他。 规律2:任何一个社会,就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来说,利他手段必定是恒久的,而其他一切手段――亦即损人、害己以及利己手段――之和,也都只能是偶尔的。简言之,就绝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来说,手段必利他。 总规律:任何一个社会,就其行为总和来说,亦即就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来说,利他手段必定是恒久的,而其他一切手段――亦即损人、害己以及利己手段――之和,也都只能是偶尔的。简言之,就一个社会的多数行为来说,亦即就绝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来说,手段必利他。这就是伦理行为手段相对数量统计性规律。 这一规律使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必定恒久为自己,可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都是恒久为他人谋利益,都是恒久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因为,行为目的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乃是行为手段:行为目的是通过行为手段推断出来的。试想,我们岂不是只能看到教师在给学生讲课,工人在为他人生产,农民在为他人种地?但是,谁能看到,教师讲课的目的?谁能看到工人生产的目的?谁能看到农民种地的目的?伦理行为手段统计性相对数量规律表明:任何社会,就其绝大多数人的多数行为来说,手段必利他。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任何社会,就其多数的、恒久的行为来说,都是利他,都是为人民服务,因而呈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面貌。但是,这仅仅是行为的外在手段,而不是行为的内在目的。 P124-P1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