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按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能熟练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本行业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要求。 《预防医学理论与方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主要在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与健康这五大部分编写,应侧重于实际应用和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同时,顺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及需要,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社区居民预防服务的组织和宣传能力。 通过《预防医学理论与方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疾病预防策略与三级预防的概念,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我国卫生工作基本方针,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疾病分包的常用指标,熟悉各种分析方法与适用范围。掌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掌握毒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居住环境、饮水、空气卫生等对健康的影响。掌握基础营养知识,掌握社区营养调查和干预的方法,熟悉常见食品卫生问题及食物中毒的预防及控制等内容,由于《预防医学理论与方法/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篇幅有限,不能覆盖全部内容,在每章节后增加思考题和其他如翻转课堂话题,供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研究。 目录 第一篇 流行病学概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预防医学和健康相关的理论 一、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二、健康相关的概念和内容 三、决定健康的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第二节 疾病预防的策略 一、三级预防及其在突发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 二、五层次预防 三、中医预防思想 四、疾病预防中的高危策略和全人群策略 五、中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第二篇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第二章 流行病学概论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 一、定义的演变 二、定义的内涵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一、形成前期 二、学科形成 三、学科发展 四、学科成就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 一、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特点 二、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三、评价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措施的效果 四、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五、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 六、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三章 疾病的分布与测量 第一节 常用的测量指标 一、常用测量指标的类型 二、发病频率的指标 三、患病频率的指标 四、死亡频率的指标 第二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 一、散发 二、暴发 三、流行 第三节 疾病的分布 一、地区分布 二、时间分布 三、人群分布 四、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的综合描述 第四章 描述性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种类 四、应用 第二节 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一、个例调查 二、病例报告 三、病例分析 第三节 现况研究 一、概述 二、研究类型 三、设计与实施 第五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类型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因素 二、确定研究结局 三、确定研究现场 四、确定研究人群 五、样本量的估计 六、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分析 一、资料整理模式 二、人时的计算 三、结局发生率的计算 四、关联强度的估计 第四节 优点与局限性 一、优点 二、局限性 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原理 三、主要用途 四、研究类型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目的 二、明确研究类型 三、确定研究对象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 五、资料收集 第三节 资料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推断性分析 第四节 优点与局限性 一、优点 二、局限性 第七章 实验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主要类型 第二节 临床试验 …… 第三篇 毒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四篇 人群营养指导与社区食品安全 第五篇 环境相关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