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整体上采取网络辩证思维方法,从“历时考察”“政治美学”“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叙事特征”“未来向度”描画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六个面相”;在具体作品及其具体主题、故事、形象等分析中,采取符号学和叙事学方法,以准确把握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影像的独特性,深入理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所作的探讨,既有电影本体的,又有电影文化的;所作的考察,既有历史整体的统观,又有作品文本的细读;所作的阐述,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审美的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的标举等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目录 序 绪论 一 何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二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四 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肇始 一 中国早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优良基因 二 中国早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优良品质 第二节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蕴 一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说 二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符号学分析 三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1966-1976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素描 一 1966-1976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 二 1966-1976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 第四节 1977-1989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拓展 一 1977-1989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线索 二 1977-1989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类型分析 三 1977-1989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符号化人物形象分析 四 1977-1989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蕴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转折 一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点 二 20世纪90年代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本解读 第六节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新变 一 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 二 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新气象 三 新世纪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存空间的探讨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政治美学 第一节 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 一 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话语环境 二 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时代氛围 三 政治意识形态对英雄叙事的影响 四 政治意识形态与性别诗学的深层关联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政治意识形态 一 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故事结构 二 政治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业多样化表现 三 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叙事策略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世界与权力话语 一 符号化的影像世界是权力话语的建构 二 权力话语是民族文化景观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民族文化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影像特质 民族文化的符号性 二 民族文化的“本己性”和“他者性” 三 民族文化的对话性 第二节 民族文化元素的彰显 一 民族生存环境的呈现 二 民族服饰的展示 三 民族歌舞的表演 四 民族习俗的出场 五 民族节庆的凸显 六 民族建筑的标举 七 民族宗教的在场 八 民族信仰的显现 九 民族身份的认同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态意识 第一节 人类生存困境与生态意识的形成 一 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二 人类生态意识的形成 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彰显的生态意识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生态观念 一 少数民族生态观念的形成 二 少数民族生态观念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表现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态意识的镜像呈现 一 镜头下的生态视域 二 个案分析一:不经意的《可可西里》 三 个案分析二:“煞费苦心”的《嘎达梅林》 四 个案分析三:探讨“生态与文化”的《季风中的马》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特征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构成 一 镜头语言 二 意象叙事 三 叙事声音 四 叙事人称 五 叙事视角 六 叙事结构 七 叙事模式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叙事转向 一 “他者的叙述” 二 “自我的表达” 第六章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未来向度 第一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特质:我是谁 一 哲学的三个终极追问 二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民族文化性 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源流:我从哪里来 一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艺术传统 二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现代性” 第三节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方向:我到哪里去 一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 二 面向市场,走向世界 三 国家扶持携手民间资本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