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数不尽的阴谋、阳谋,说不尽的暗流汹涌,千百年来在皇权下沉默。时势变换,曾经的“说不得”,终于可以再见天日,撕下历史的封条,看清王朝的真相。 内容推荐 《张鸣说历史:朝堂上的戏法》 张鸣新的历史考评文集。张鸣的文字,总能把正史中的乱弹和野史中的真相直观地呈现出来,庄正却不失幽默,真实却不失系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辐射出整个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张鸣对历史有着独到却不偏颇的见解,总能把历史的一隅开拓出来,附上时代的特色和独特的观点,让其再次散发出旖旎的光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人性林林总总的交汇总和。《张鸣说历史:朝堂上的戏法》,说的是朝堂,折射的却是大国的兴衰与蜕变。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 张鸣创作的历史文化随笔。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调点评历史人物及事件,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本书讲述历代帝王妃嫔、文臣武将的生前身后事,评点改革变法、军事征战、朝堂斗争的利弊得失。作者文笔老练,叙述流畅,点评恰到好处,从历史中提炼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引人深思。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 这本书是张鸣全新的历史观察与国民性考评文集。张鸣的文字,总能把正史中的乱弹和野史中的真相直观地呈现出来,庄正却不失幽默,真实却不失系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辐射出整个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国民性变迁。 ……
目录 \t《张鸣说历史:角落里的民国》 《张鸣说历史:朝堂上的戏法》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
精彩页 焚坑之事没商量 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大有“三忠于、四无限”的味道。所以,奉献了学说之后,在深爱其学说的秦王嬴政这里,他也只能死了,好让他至死忠于嬴政一个,别便宜了别人。秦统一之后,韩非子的信徒李斯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君当臣为国士,臣才能为君效命,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自然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开溜之前,还放出话来,讽刺了皇帝几句。联想起徐福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大批的物资出海找神仙,也一去不返。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三木之下,严刑拷打。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四百六十余人,一并都给坑了。后来又抓的,还稍微客气点,都给发配了。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再加上,后世儒生是所谓读书人的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但是,只要秦朝存活一天,儒家之徒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儒家当敌对势力对待。只是,在焚书坑儒的政策里,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两类。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二、诗书百家语,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所以,读书人即使没有被坑,也没有被发配,肯定也不能靠自己的知识过活了。春秋以来将近五百年的私学传统,到了秦朝被迫中断。读书人专享的出路,是学点技术,医药、卜筮、种树。再就是学法律,还只能放下架子,跟着官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