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身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界知名学者的高校管理者求学、治学、教书育人以及学校管理经历的感悟和思考。全书围绕“读书与读人”这一主题分为六篇,分别为良师益友当书读、书当快意读易尽、教改探索留书香、书山路上回眸看、书中自有师生情和学林漫漫书作缘。作者几十年读书亦读人,教书又育人,透过作者的文字既可见书也可见人,书中有人,人中有书,体现了作者对师友、同窗、同事、学生和其他教育同人的深厚情谊。 目录 第一篇良师益友当书读 读人与读书 我的大学岁月 不逝的先生,永远的校长 三访荻港 我眼中的熊老师 ——写在熊铁基先生米寿之际 董老师,一路走好 桂子山上夕阳红 一面之缘,一生受益 ——写在野泽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真知传世启后人 ——在冯天瑜先生八十寿辰纪念会上的致辞 采铜于山,筑基铺路甘为梯 ——在《晚清民国报刊汉冶萍公司文献辑》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追忆梅莉 第二篇书当快意读易尽 从“走进历史”到“走出历史”:章开沅先生的治史道路与史学思想 厚积薄发,求真求实 ——评《黄奕住传》 评《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 建构基于中国经验的互补理论 ——谈赵德馨教授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幽灵 ——读《瘟疫与人》 历史问题的发现、理解与解释 ——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学术报告 将博士学位论文当作学术事业的一个高峰 ——在华中科技大学优博论坛上的演讲 第三篇教改探索留书香 精心培养擅教善研的“双优型”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 魂、体、用:高校教学改革的三个层面 ——以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例 论专业课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三个维度 循序渐进,行稳至远: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之我思 博雅与通识 ——写在《博雅大讲堂精粹(第三辑)》出版之际 转换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文化 ——《新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文化创新建设》序 教海扬波 ——《教海扬波——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行思录》序 教道存真 ——《教道存真——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叙事录》序 第四篇书山路上回眸看 甲子回眸:青年学人成长的摇篮 ——《史学月刊》与我的历史学习和研究 执着治学,探寻真知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南生教授访谈 南箭东金生花之笔 ——访近代经济史专家彭南生教授 近代中国工业化:移植型与嫁接型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工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定制报道 中国经验构成“嫁接型”工业化之路 ——《长江日报》“新时代学人”栏目专访 《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初版后记与再版后记 《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后记 《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后记 《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自序 《街区里的商人社会: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1919-1929)》后记 第五篇书中自有师生情 研究洞茶历史,复兴砖茶文化 ——《羊楼洞茶区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利用与传承》序 土改中乡村秩序重构的解构 ——《乡村秩序重构及灾害应对——以淮河流域商水县土地改革为例(1947—1954)》序 《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序 《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序 《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序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消费模式变迁研究:以上海、天津为中心》序 国家与其边缘视域下的兰州城市史研究 ——《现代与边缘:近代兰州城市发展研究(1872—1949)》序 《湖南近代轻纺工业研究》序 第六篇学林漫漫书作缘 钩沉中华大学的“精、气、神” ——裴高才、陈齐著《中华大学校长陈时》评介 坚守在抗战烽火中的中华大学 ——《抗战烽火中的中华大学》序 解构清代藏区地方权力运行之谜 ——《清朝循化厅藏族聚居区之权力机制》序 一言一行皆关情 ——《师生情缘录》序 让班级成为演绎生命的精彩舞台 ——《我的班级故事》序 积极营造进取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概论》序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