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送你一朵格桑花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何南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在青山绿水的青海玉树,生活着一群天资聪慧的孩子。这些待雕琢的璞玉原本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过人的艺术天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区间都很逼仄,大部分时间里被在经济并不富裕的家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地定义着;生活主题也相对简单——赶快毕业,为家里挣钱。他们却是幸运的。由总部设在北京的一个基金会出资,在小学校园里成立了一个画室——大唐画室,并从遥远的彩云之南邀请了一位画家老师,前往画室支教。于是,才华横溢、爱心满满的沈洇墨老师来了,一路风尘,两肩月光。孩子们与沈老师、与艺术的缘分之门自此开启!
作者简介
何南,本名许建国,曾用笔名蝈蝈,河南周口人。作家、诗人。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在全国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近年来,诗歌、散文、评论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解放日报》《诗刊》等,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于《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十月少年文学》等,另有诗文被选入多种青少年读本。出版作品有新诗集《甜蜜的灾难>、古体诗集《鹊踏枝》,长篇校园小说《学校保卫战》《村庄保卫战》,随笔集《山海四季》《谁拿浮生乱了流年》等二十余部。
目录
楔子 江永多杰的梦
第一章 支教老师来了
第二章 两位老师的“较量”
第三章 小画家们进步飞快
第四章 听说沈老师要走
第五章 放虫草假啦
第六章 风采与感动
第七章 寻回小画家
第八章 画室“升级”啦
第九章 滇池湖畔的丹青传奇
第十章 神秘的岩画
后记
序言
心中有花名格桑
长篇儿童文学《送你一
朵格桑花》,与其说是我
采风得来的,不如说是从
心底流淌出来的。
2019年 10月,因为一本
画册,我得知了这样一个
故事:一群藏族孩子,在
支教画家陈有龙的启迪下
,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
丰沛的艺术细胞,通过不
懈努力,屡次斩获国内国
际美术大奖。于是,我萌
生一个想法,到玉树去,
见见陈老师和他的藏族学
生!
一个月后,计划得以成
行。我和一位年轻有为的
图书编辑、童书阅读推广
人李彦池,由北京经西宁
,飞抵玉树。
我们来到玉树市第一完
全小学,这是大唐画室所
在地,见到了画室的负责
人——陈有龙老师和他的助
手多杰才仁老师,见到了
包括“饼干宝宝”才仁永吉在
内的富有艺术天赋的藏族
孩子。
才仁永吉的眼睛让我难
忘——大大的,分外明亮,
如卓乃湖水般澄澈。很难
想象她是一个经历过大地
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十
一岁女孩。她的画作色彩
明丽,那高远的天空、洁
白的云朵、闪光的房屋、
轻盈的气球,无不像极了
她感恩的心。
扎巴和扎加腼腆的表情
也使我难以忘怀。其实,
接受我们采访时,扎巴的
画已多次获大奖,并被收
藏家收藏;扎加因为出众
的艺术天赋早已受到陈有
龙老师的褒扬和州委书记
的青睐。但即便这样,他
们的内敛甚至羞怯仍像神
山上的积雪一样显眼,似
乎与生俱来。这或许正是
他们在艺术女神面前的态
度,唯有这样的虔诚,才
有了他们的不断进步。
孩子们脸上的“高原红”
和粗糙的手令我震撼。在
藏族孩子的生活里,多有
和父母一起挖虫草的经历
。虫草这种充满传奇色彩
的小精灵,对他们而言,
绝不仅是物质上的保障,
更是考验他们的体力、与
他们斗智斗勇的对手。幸
运的是,尽管生活沉重、
学习繁重,但自从有了美
术,他们的生活中便多了
温暖的阳光。
无疑,无数像陈有龙老
师一样,帮助他们的人和
组织、团体,是为他们请
来阳光的施礼者。
陈有龙老师比我大四岁
,瘦而不弱,言行干练、
表情刚毅。我想,正因如
此,他才有勇气、底气放
弃西宁的工作生活,来到
高寒的玉树,选择和藏族
孩子一起,挖掘、培植他
们的艺术才华与梦想……
玉树的景、人、事,融
入我内心深处,化为《送
你一朵格桑花》的营养与
雏形。为写这本小说,我
查阅了与藏族同胞相关的
大量资料,试图让自己走
近他们,融入他们的生活
,让我笔下的藏族小画家
和他们的亲友有血有肉、
真实可亲起来,立得住,
行得远。我觉得,只有这
样,才不会辜负那么多人
的努力,才不致抹杀藏族
小朋友可敬的心血汗水和
出色的艺术才华。
小说即将面世,但我仍
清楚地记得2019年11月5
日那天的情形:玉树的风
一如既往地大,在玉树的
巴塘机场航站楼前,我激
情满满,发了朋友圈,文
案是:“玉树,有玉有树;
我们,玉树临风。”
回首往事,的确,来到
大地震后迅速重建发展的
玉树,我们不仅面临了来
自高原的寒冷的自然风,
更面临了来自人心、来自
艺术的缕缕热风。
小说里,我塑造了沈洇
墨、苗佳蕙两位支教女老
师的形象,以及江永多杰
、尼玛拉毛、次成然丁、
吾要尕文等藏族小朋友的
群像。在我心里,他们都
有原型,但这原型不止一
两个人,而是很多很多人
,他们像格桑花一样,红
遍山原粉满川。
导语
本书是作者一部讲述藏族小朋友通过支教老师实现艺术梦想的故事,作者查阅了与藏族同胞相关的大量资料,试图让自己走近他们,融入他们的生活,让笔下的藏族小画家和他们的亲友有血有肉、真实可亲起来,立得住,行得远。小说里,作者塑造了沈洇墨、苗佳蕙两位支教女老师的形象,以及江永多杰、尼玛拉毛、次成然丁、吾要尕文等藏族小朋友的群像。
后记
1
随着获奖次数的增加,
有的孩子产生了骄傲的情
绪,升入毕业班后,由于
学业负担进一步加重,学
习绘画也不那么踏实了。
还有的孩子,比如吾要尕
文和江永多杰,因为互相
不服气,慢慢产生了隔阂

这些状况都让沈洇墨担
心不已。为了扭转这种局
面,她决定画一幅大画!
康巴市位于江源州东部,
青海省东南部,属于三江
源地区。
对即将开始创作的大画
,沈洇墨已经有了初步的
设想:“三条江,长江、黄
河、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共同组成了三江源地区,
因此,三江源被誉为‘中华
水塔’,孩子们都是出生、
成长在这里的江源儿女。
我要通过这幅大画,表达
出他们的心声!”对,这幅
画就叫《中华水塔》!形
式呢?经过缜密的思考,
沈洇墨决定,创作一幅大
型版画。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
,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
在木、石、铜等版面上雕
刻或蚀刻画坯,然后印刷
出来的图画。在我国,版
画的历史悠久,这种艺术
形式每年都有大量优秀作
品诞生。
只有刀刻出来的线条才
能彰显三江源的气势、气
质和博大胸襟;只有以刀
为笔,才能表达江源儿女
对三江源的感恩之情。
2
听说沈洇墨和孩子们要
有一个“大动作”,扎西校长
疑惑地问:“沈老师,画室
有几个孩子快毕业了,学
业负担越来越重,你为什
么要创作这样一幅大画呢
?会不会增加孩子们的负
担?”
“我跟孩子们说过了,大
家高兴得像打了鸡血似的
,不约而同地保证不会影
响学习。”
她并没有把孩子们“翘尾
巴”甚至因此闹矛盾的事告
诉校长。
“时间上来得及吗?”
“我算了下来得及,放心
吧,扎西校长。”沈洇墨信
心满满。
“那好,我答应你,但你
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扎西校长,您不会……
这么快就后悔了吧?”沈洇
墨紧张地问,“什……什么
条件?”
扎西校长看看四周,做
个鬼脸:“条件就是——我
要——加入创作团队。”从
此,师生联袂开始了漫长
而艰辛的创作。
共有十八个在格桑花画
室学画画的孩子参与了创
作。他们中有的根本没有
版画基础,于是,沈洇墨
就先教孩子们版画创作的
知识和方法。从画面的构
成、黑白灰对比关系、刀
刻的节奏以及各种型号刻
刀的用途,深入浅出地给
他们耐心讲解,并现场示
范,孩子们的进步很快。
沈洇墨向孩子们提出要求
:“咱们要创作的《中华水
塔》由十块小版拼成,一
定要让它有整体感,要让
人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是拼接的。”
十八个孩子,在紧张的
学习之余,从此投入了紧
张有序的创作之中。
放学之后,他们推迟回
家的时间,不顾小手的疼
痛甚至皲裂出血,只想早
日把版画完成。
在紧张的创作间隙,沈
洇墨和苗佳黄欣喜地看到
她们的愿望实现了:江永
多杰和吾要尕文不仅绘画
水平得到了提升,他们的
友谊也在一天天增进,原
来的隔阂也渐渐被创作的
热情融化了。他们深深地
知道,要创作这幅巨大的
版画,靠“单兵作战”根本不
行,只有众人拧成一股绳
才能完成。更何况,他们
创作的目的不再只是为自
己,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
心愿——感恩,感恩康巴,
感恩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对
康巴的支持。在这样的感
情基调下,又有什么理由
不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呢

寒来暑往,历时一年多
时间,《中华水塔》终于
创作完成了,它的尺寸竟
然达到了600cm×150cm,
体量惊人!
站在《中华水塔》前面
,哪怕你只是一个粗知艺
术皮毛的人,都会被强烈
震撼。
你会情不自禁地把手移
近这幅版画,但并不敢真
正触碰它,这幅画是如此
巨大,却又精细无比,你
会担心自己的手一碰到它
就会破坏到那些精美的纹
路。你的手悬空着在亲近
版画,隔空轻抚,你会不
知不觉产生一种神奇的幻
觉——你仿佛听到了长江、
黄河、澜沧江充盈着无限
内蕴的呐喊,这呐喊里透
着亘古不变的哲理;你仿
佛感受到了来自雪山的呼
唤,这呼唤冰凉刺骨,却
发人深省,让你远离世俗
与倦怠……
4
从尼玛拉毛被查出患有
包虫病之后,沈洇墨心里
一直放心不下,就给在昆
明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婶婶
说了这件事,婶婶非常重
视。
“据婶婶所知,当地在包
虫病防治方面已经做了大
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
成效,但来自全社会的力
量,他们任何时候都需要
。放心吧,墨墨,婶婶一
定不会给你丢脸!”婶婶的
口气里满是“力拔山兮气盖
世”的豪迈。
她很快将身边一群有志
于“医疗扶贫”的人士组织起
来,定期到康巴进行医疗
宣传、疾病防控和免费治
疗。在这样的过程中,她
既能为藏族同胞分忧解难
,又能满足见到侄女的“私
心”。
叔叔当然不甘落后,他
屡次捐款捐物,为康巴人
民的健康贡献一分力量。
昆明媒体听到这家人的
壮举之后,觉得这是非常
好的新闻素材,蜂拥而上
,将“长枪短炮”对准了他们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身
为一位颇有名气的企业家
,叔叔在镜头前竟然涕泗
横流地说:“
书评(媒体评论)
何南用平实、细腻的笔
触,讲述了两位支教女教
师帮藏族孩子实现艺术梦
想的故事。我们的社会中
,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像
极了格桑花,不惧挫折,
追逐梦想,珍惜生命,创
造幸福,为此而不遗余力
。尤为可贵的是,何南的
《送你一朵格桑花》是以
爱为基点的写作,这是作
家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文
学的温度所在。
——著名作家、中国作
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邱华栋
何南的故事总是充满张
力,同时他又不甘心只讲
一个曲折的故事,而是志
在给读者一种启示。譬如
《送你一朵格桑花》,他
通过故事介绍了藏族小朋
友过人的艺术才华和为艺
术而努力的坚忍,更讲了
支教老师的引领作用。他
的小说长于将“轻悬疑”置入
,比如这本书里关于岩画
的元素,既让故事立体,
又引人入胜。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
授 张国龙
精彩页
江永多杰四年级时,格桑小学终于有了一个画室。
但第一节课他就迟到了,这让他非常羞愧、非常懊恼,就像……就像在糌粑节上众目睽睽之下摔了一跤,让他找不到理由原谅自己。
画室里,孩子们在用藏语交头接耳,有的动作幅度还挺大,不时有“放肆”的笑声挤出画室,游荡在长长的走廊里。
他们的议论,用汉语表达出来是这样的:
“教咱们美术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帅不帅?”
“听说是从昆明来的,是一个画家呢。”
“昆明?什么地方?”
“笨蛋!云南省的省会啊,你连这都不知道?看来你是让糌粑糊住心了吧!”
“画家怎么会来咱们这儿?”
“因为……我哪儿知道?你问扎西校长去。”
脚步声自远而近。
“嘘,老师来了!”
教室里瞬间静了下来,像一台收音机,忽然被谁按了“暂停”键。
嘴是管住了,但挡不住眼睛不老实地往外张望。
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出现在了教室门口。沈洇墨老师一到格桑花画室门口,就被一阵失望击中了。
画室的牌子还没来得及制作,暂时用普通A4纸横向打印了一张画室名称贴在门上,左上角因贴得不紧,已经不安分地扬起头,显得十分狼狈。
上面共有两行字,第一行较小,是学校名,宋体;第二行是画室名,黑体。画室名倒是很醒目,就是粗糙了些,因而显得格外刺眼。
画室里只有寥寥几个人,又坐得很松散,显得稀稀拉拉的,空着的桌椅仿佛在向她诉说着委屈。
孩子们呢,坐得歪歪扭扭的,有的伸长脖子向门口看,既像在望风,又像在盼望老师到来。
看到她,歪歪扭扭的坐姿就正了过来,交谈也停了。
孩子们还算懂事。沈洇墨心里有些欣慰。
沈洇墨注意到,孩子们刚才的交谈用的是藏语,除了几个简单的音节,她几乎听不懂。
坏了!如果他们不会说汉语可怎么办?见到身材苗条的年轻老师走进来,孩子们立即兴奋起来,坐得笔直。
“同学们,你们会说汉语吗?”
“会!”听老师这样问,孩子们回答得踊跃而齐整。
孩子们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一切。沈洇墨忽然想起,她曾经问过扎西才仁校长这个问题。
扎西校长哈哈大笑:“当然啦!咱们学校既重视素质教育,又重视文化课,文化课是‘汉藏并重’,孩子们的普通话说得个个都不普通!”
看来,扎西校长并没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那么,老师想对你们提一个要求,咱们以后在画室里都用汉语交流好不好?”
“好!”孩子们大声回答,有的已经开始“秀”起了汉语:
“您好!您吃饭了没?”
“欢迎来到美丽的格桑小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孩子们的热情很高,但汉语说得并不太流利。
沈洇墨问大家:“你们以前学过绘画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回答。
“只举手也可以。”
P5-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