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
逃出认知囚笼,以经济学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打破惯性思维,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当今全球最有趣的大脑,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观察和思考。
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全球各大媒体推荐
"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魔鬼经济学(套装全四册)/赠定制魔鬼手账(江湖奇书,以反常思维理性看世界)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史蒂芬?列维特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魔鬼经济学》,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 逃出认知囚笼,以经济学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打破惯性思维,解决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当今全球最有趣的大脑,教你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观察和思考。 亚马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全球各大媒体推荐 " 内容推荐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 话题五花八门,却都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有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们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有名的书评人兰兹?伯格把《魔鬼经济学》比喻成一部侦探小说,说自己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屏住呼吸”,生怕一呼一吸之间,吹跑书中的那股灵气。在他看来,《魔鬼经济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包含了一本一流侦探小说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列维特所要侦破的最终目标不是“找到凶手”,而是“揭开真实世界的伪装”。《魔鬼经济学》书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对传统智慧的颠覆,他们的许多发现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有些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本会让人眼界一新的书。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 目录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 《魔鬼经济学》所获赞誉 本书的由来 前言 万事万物的隐秘一面 第一章 教师与相扑力士有何共同点? 第二章 为何三K党和房地产中介是一路货色? 第三章 为何毒贩还在与母亲同住? 第四章 罪犯都去哪儿了? 第五章 怎样才算完美父母? 第六章 完美父母续章 后记 通往哈佛的两条道路 附录 房地产中介欺骗你的概率 《纽约时报杂志》“魔鬼经济学”专栏文选 作者问答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 推荐序 趣味横生的魔鬼经济学 // 比尔?盖茨?IX 写在前面 // XIII 导言 魔鬼经济学=荒谬怪诞经济学? // 001 第一章 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 025 第二章 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 // 081 第三章 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 // 129 第四章 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 // 173 第五章 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之处? // 213 结 语 // 263 致 谢 // 271 《魔鬼经济学3: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魔鬼式思考”? // 001 第二章 承认自己不知道 // 021 第三章 你的问题是什么? // 055 第四章 真相在问题的根源 // 075 第五章 像孩子一样思考 // 101 第六章 爱吃糖的孩子 // 123 第七章 所罗门王和大卫?李?罗斯有什么共同点? // 157 第八章 如何说服不想被说服的人? // 189 第九章 放弃的好处 // 213 致 谢 // 239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 引言 博客与瓶装水有何共同点? //IX 第一章 我们只是想帮忙 //001 第二章 手淫者林伯翰与灾星韦恩 //031 第三章 高油价万岁! //045 第四章 竞猜 //087 第五章 如何杞人忧天 //097 第六章 没有作弊,就意味着没有努力 //127 第七章 但这是否有益于地球? //155 第八章 痛失21点 //175 第九章 何日宜抢银行 //213 第十章 性事宜多谈,我们可是经济学家 //243 第十一章 万花筒 //257 第十二章 一日火箭…… //285 鸣谢 //327 " 书评(媒体评论) "列维特与都伯纳巧妙地连类比物,通过对比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题,挖掘富于启发性的真理,这让《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妙趣横生。《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旁征博引了大量难以置信却又引人入胜的历史资料,这让作者有别于通俗社会学家之流。 —《纽约时报》 假如经济学界也有“夺宝奇兵”,那一定会是史蒂芬·列维特,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寻宝猎人,凭着自己的智慧、胆识和离经叛道获得了成功……《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经济学家生怕手中资本贬值,往往吝于褒奖。因此,我费尽心思地想从这本书里挑刺儿,但我还是放弃了。抨击《魔鬼经济学》就像抨击热巧克力圣代……圣代上的樱桃就是列维特的合著者史蒂芬·都伯纳。身为记者,他显然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娓娓道来的文风让你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瞠目结舌。都伯纳先生是最难得一见的珍宝,列维特先生能找到他,是我们的幸事。 —《华尔街日报》 愉快的阅读体验……实际上,本书展示了平淡无奇、陈旧迂腐的经济学在刨根问底、深谙其道的经济学家手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材料引人入胜……本书总能找到本身趣味无穷又能对更广泛的议题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进而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做出解答。 —《经济学人》 引人关注且始终富于趣味性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充满了惊喜……《魔鬼经济学》中的有趣观点层出不穷。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我们自以为了解世界的运转方式,但实则不然……《魔鬼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和翔实的数据质疑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先入为主之见……读罢之后,你不仅知道了几则可在聚会上讲的趣闻逸事,还会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许多所谓的真相。 —《哈佛商业评论》 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光是那些冷知识就能值回标价了……史蒂芬·列维特自称是无所不能的知识界侦探,但凡是引起他兴趣的人类行为之谜,他都可以揭开。这么说或许有些大言不惭,但《魔鬼经济学》证明,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纽约时报书评》 请设想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思维、绝顶聪明的经济学家,再设想他只有9岁,想了解一切,这就是史蒂芬·列维特的基本形象……每一章都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实地考察,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和《眨眼之间》两部书中对人性的探索一样。 —《时代周刊》 史蒂芬·列维特拥有全美国最有意思的头脑,而《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在阳光灿烂的夏日同他一起悠闲地散步,他举起手摇了摇手指,便颠覆了一切你所理解的真理。做好为之叹服的准备。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列维特使用了简洁巧妙的统计工具,他直击问题要害,选取引人入胜的话题。所有社会学家都应扪心自问,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在趣味性或重要性方面是否比得上这一佳作。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部历史记录独特的统计方法研究著作出自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之手……列维特(与合著者都伯纳)从人类行为的混乱数据中寻找逻辑。他的结论常常令人大开眼界,有时甚至目瞪口呆(他的一条理论是,高堕胎率有助于减少犯罪。这想必会让他在短期内自绝于白宫)……读起来很有意思。 —《娱乐周刊》 大批经济学家前赴后继、不辞辛劳地破解货币政策等错综复杂的议题,而史蒂芬·列维特却在用经济学模型解答更有意思的问题,并因此名声大噪。 —《旧金山纪事报》 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解释了为何很多有关金钱的道理你自以为了解,却并不正确……他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日常话题。 —《金钱》 这本有趣的读物将经济学原理用于审视日常生活。 —《人物》(好书介绍) 《魔鬼经济学》的展开不像典型的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论文,倒像是那种会让你熬夜去看的侦探小说……扣人心弦。 —《芝加哥论坛报》 《魔鬼经济学》以通俗易懂、去学术化的口吻介绍了列维特的发现。本书是一部引人关注且始终富于趣味性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又充满了惊喜……其中的有趣观点层出不穷。 —《休斯敦纪事报》 请设想列维特很优秀的研究成果,竟由一名杰出的记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说到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普及读物,本书是个里程碑。 —泰勒·考恩发表于“边际革命”网站 经济学这门学科晦涩难懂,鲜有未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会愿意读经济学家写的书。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似乎做到了这点。 —《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本为怪咖和书虫而写的巨著……列维特抱着解谜者的心态,手握统计经济学工具,寻找各种不同的答疑解惑渠道……在他手中,经济学从一门乏味的学科摇身一变,成为求知者的工具。 —《财富》 有趣,有深度……它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各种古怪离奇的问题。 —《底特律自由报》 一部引人入胜、别出心裁的合著作品。近年来,没有哪部经济学著作能像这部作品一样抓住普罗大众的心。本书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将似无关联的情况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灌输一个简单的事实予以解释,那就是人们会或多或少地出于理性考量,受经济利益驱使。 —《华盛顿时报》 本书足以证明,应当对列维特与众不同的观点予以仔细分析,他总是能从堆积如山的数据中,总结出中左翼观点,所提出的思路能让我们恍然大悟,并重新反思我们一直深以为然的观念。列维特以不偏不倚的姿态分析手中的材料,他用一种摒弃政治立场的方式,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常识和非常识。 —《Time Out纽约》 《魔鬼经济学》展示了列维特很优秀的一面,他提出了他人未曾想过的问题,找到的答案有时也超乎想象。 —《亚特兰大宪法报》 如果你以为经济学家都是担心利率波动、脾气暴躁的教授,那就摒弃这种成见吧,作者列维特关注的,恰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而构成他所有研究课题基础的,是只要找准角度就可以理解复杂现象的信条。列维特善于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本书注定会大受欢迎。 —《出版者周刊》(星级书评) 这个年代,充斥着主观、基于信仰、或左或右的传统观念,太多的学术研究陷入了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窠臼。《魔鬼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以一种巧妙、深刻、严谨、开明及冒险忘危的态度揭示出令人吃惊的真相。这是一本让人振奋又耳目一新的佳作。 —库尔特·安德森 本书展示了列维特对多个不同话题的有趣研究,读起来确实很有意思。 —沙龙网 《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令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经济学通俗应用速成教材,在分析枯燥数据并借此写出一部小说—有关世界运作方式的精彩理论—方面,列维特天赋异禀。而都伯纳也用生动、诙谐、通俗的语言传达出了列维特的思想与理论,二人可谓相得益彰。 —《洋葱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出人意料,我想没有哪个成年人会不为之倾倒。 —《旧金山周报》 以全新、精彩的思维论点去看待这个世界,尽管《魔鬼经济学》肯定会引发争议,但列维特的作品依然充满令人叹服的真知灼见,称其为天才也并无不妥。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令人费解、复杂难懂,却从头到尾都很精彩,列维特以令人惊叹的独特构思和过人胆识,描写了所谓“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社会对这些事实会作何反应虽然不得而知,但列维特和都伯纳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他们写出了这10年里最睿智、拥有话题性的作品。 —《旗帜日报》(英) 《魔鬼经济学》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数据分析,这些分析颠覆了传统观念,让你禁不住隔着屋子对配偶喊:“喂,听听这个……” —《多伦多明星报》 《魔鬼经济学》可能是第一部可当作休闲读物来读的数据分析书,它对社会敏感问题—犯罪、堕胎、考试作弊、阶级意识、育儿—提出了一系列颇具争议但令人信服、表述清晰的观点,文中穿插的趣闻逸事和用一本正经口吻讲出来的俏皮话也别有一番滋味。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魔鬼经济学》用毫不拖沓的文风,阐释了世界的真实运转方式,让经济学这门学科显得通俗易读,同时始终让读者沉浸在惊讶于作者聪明才智的思绪之中,总之妙趣横生。 —《纽约观察者报》 可以说列维特和都伯纳的这部著作几十年内都会让人持续铭记,而不被人遗忘,这是一部分析精彩、逻辑严谨的佳作,说它精彩绝伦,毫不为过。这本书在思维拓展方面的勇敢无畏不仅值得鼓励,还值得珍视。 —《橙县纪事报》 列维特将自己出众的头脑用于揭示日常生活之谜,就像经济学界的福尔摩斯。《魔鬼经济学》将不断带给你超乎常理的乐趣。 —《旗帜晚报》(英) 《魔鬼经济学》讲述的是非传统观念,它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运用原始的经济学数据提出妙趣横生的问题。列维特在提出古怪问题方面颇有天赋,让人如梦如幻、为之着迷,非常精彩。 —《观察家报》(英) 生动、易懂又令人信服,列维特试图让自己成为我们的向导,从而带领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及世界运行机制,他显然是个聪明的经济学家。 —《堪培拉时报》(澳大利亚) 一部极富思想,又带着争议的作品。 —《法制时报》 《魔鬼经济学》就人类动机和当代生活提出了颇具争议和深度的问题,得出了难以置信的结论,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向你展示了你所熟知的世界。列维特提出的理论在你读罢之后,还会久久萦绕在你脑海中。 —《商报》(南非) 对解答五花八门的问题感兴趣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魔鬼经济学》,这是你能读到的最富于智慧,也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之一。都伯纳手法高明,就算是用两页纸解释回归分析法的定义,你读起来也不会不耐烦,甚至还觉得津津有味。 —《雅加达邮报》(印度尼西亚) 《魔鬼经济学》将经济学原理、福尔摩斯推理与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合三为一。 —《开拓者日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 这本书对动机进行了精彩绝伦、颇具争议的研究:动机为何物、如何改变以及对人类行为有何影响。本书表面看来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文风轻松,笔触明快诙谐,让读者难以发现其观点猛烈抨击了我们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转方式所抱有的先入为主之见……对于这本书,再怎么推荐都不为过。无论你在哪里读这本书—海滩、家里、火车上还是办公室里—你都会得到鼓舞、激励和乐趣。 —《周日电讯报》(英) 它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真相。 —《塔尔萨世界报》 列维特有着强烈感染力的求知欲,他从未丢弃儿时那爱问为什么的劲头儿。他鼓励我们勇于发问,不懈地寻找答案,去探究以前没想到的领域……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经济理论作品,也是前人以为无法做到的事。 —《水牛城新闻》 我无法想象,有谁读这本书时不会停下来嘀咕两句:“哇,这推翻了我长久以来所相信的一切。”本书内容引人入胜,我要强烈推荐。 —《绿湾新闻公告》 这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著作,用经济学来解答当今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津津有味,又发人深省。列维特用数据分析解答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或许能帮助企业高管找到分析问题的新途径。 —《得州律师报》 列维特的趣味在于它能马上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关注,而他和都伯纳用平实的口吻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对于并不熟悉经济学家思维方式的读者来说,《魔鬼经济学》既有启发性,又有娱乐性。 —《新政治家周刊》(英) 《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的著作,书中充满了让你目瞪口呆的真知灼见,史蒂芬·列维特也可说是拥有性的思想家之一。 —《商业世界》 一本眼界开阔、趣味十足,又贴合现实的书。 —《科克斯书评》列维特与都伯纳巧妙地连类比物,通过对比乍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话题,挖掘富于启发性的真理,这让《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妙趣横生。《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优秀的著作,旁征博引了大量难以置信却又引人入胜的历史资料,这让作者有别于通俗社会学家之流。 —《纽约时报》 假如经济学界也有“夺宝奇兵”,那一定会是史蒂芬·列维特,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寻宝猎人,凭着自己的智慧、胆识和离经叛道获得了成功……《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一部侦探小说……经济学家生怕手中资本贬值,往往吝于褒奖。因此,我费尽心思地想从这本书里挑刺儿,但我还是放弃了。抨击《魔鬼经济学》就像抨击热巧克力圣代……圣代上的樱桃就是列维特的合著者史蒂芬·都伯纳。身为记者,他显然了解自己所写的内容,娓娓道来的文风让你时而忍俊不禁,时而瞠目结舌。都伯纳先生是最难得一见的珍宝,列维特先生能找到他,是我们的幸事。 —《华尔街日报》 愉快的阅读体验……实际上,本书展示了平淡无奇、陈旧迂腐的经济学在刨根问底、深谙其道的经济学家手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材料引人入胜……本书总能找到本身趣味无穷又能对更广泛的议题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进而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做出解答。 —《经济学人》 引人关注且始终富于趣味性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充满了惊喜……《魔鬼经济学》中的有趣观点层出不穷。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我们自以为了解世界的运转方式,但实则不然……《魔鬼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和翔实的数据质疑我们对万事万物的先入为主之见……读罢之后,你不仅知道了几则可在聚会上讲的趣闻逸事,还会以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许多所谓的真相。 —《哈佛商业评论》 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光是那些冷知识就能值回标价了……史蒂芬·列维特自称是无所不能的知识界侦探,但凡是引起他兴趣的人类行为之谜,他都可以揭开。这么说或许有些大言不惭,但《魔鬼经济学》证明,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纽约时报书评》 请设想一个有着天马行空思维、绝顶聪明的经济学家,再设想他只有9岁,想了解一切,这就是史蒂芬·列维特的基本形象……每一章都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实地考察,就像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在《引爆点》和《眨眼之间》两部书中对人性的探索一样。 —《时代周刊》 史蒂芬·列维特拥有全美国最有意思的头脑,而《魔鬼经济学》读起来就像在阳光灿烂的夏日同他一起悠闲地散步,他举起手摇了摇手指,便颠覆了一切你所理解的真理。做好为之叹服的准备。 —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列维特使用了简洁巧妙的统计工具,他直击问题要害,选取引人入胜的话题。所有社会学家都应扪心自问,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在趣味性或重要性方面是否比得上这一佳作。 —《洛杉矶时报书评》 这部历史记录独特的统计方法研究著作出自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之手……列维特(与合著者都伯纳)从人类行为的混乱数据中寻找逻辑。他的结论常常令人大开眼界,有时甚至目瞪口呆(他的一条理论是,高堕胎率有助于减少犯罪。这想必会让他在短期内自绝于白宫)……读起来很有意思。 —《娱乐周刊》 大批经济学家前赴后继、不辞辛劳地破解货币政策等错综复杂的议题,而史蒂芬·列维特却在用经济学模型解答更有意思的问题,并因此名声大噪。 —《旧金山纪事报》 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解释了为何很多有关金钱的道理你自以为了解,却并不正确……他从经济学角度重新审视日常话题。 —《金钱》 这本有趣的读物将经济学原理用于审视日常生活。 —《人物》(好书介绍) 《魔鬼经济学》的展开不像典型的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论文,倒像是那种会让你熬夜去看的侦探小说……扣人心弦。 —《芝加哥论坛报》 《魔鬼经济学》以通俗易懂、去学术化的口吻介绍了列维特的发现。本书是一部引人关注且始终富于趣味性的作品,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又充满了惊喜……其中的有趣观点层出不穷。 —《休斯敦纪事报》 请设想列维特很优秀的研究成果,竟由一名杰出的记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说到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普及读物,本书是个里程碑。 —泰勒·考恩发表于“边际革命”网站 经济学这门学科晦涩难懂,鲜有未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人会愿意读经济学家写的书。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似乎做到了这点。 —《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本为怪咖和书虫而写的巨著……列维特抱着解谜者的心态,手握统计经济学工具,寻找各种不同的答疑解惑渠道……在他手中,经济学从一门乏味的学科摇身一变,成为求知者的工具。 —《财富》 有趣,有深度……它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各种古怪离奇的问题。 —《底特律自由报》 一部引人入胜、别出心裁的合著作品。近年来,没有哪部经济学著作能像这部作品一样抓住普罗大众的心。本书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将似无关联的情况分析结合起来,并通过灌输一个简单的事实予以解释,那就是人们会或多或少地出于理性考量,受经济利益驱使。 —《华盛顿时报》 本书足以证明,应当对列维特与众不同的观点予以仔细分析,他总是能从堆积如山的数据中,总结出中左翼观点,所提出的思路能让我们恍然大悟,并重新反思我们一直深以为然的观念。列维特以不偏不倚的姿态分析手中的材料,他用一种摒弃政治立场的方式,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常识和非常识。 —《Time Out纽约》 《魔鬼经济学》展示了列维特很优秀的一面,他提出了他人未曾想过的问题,找到的答案有时也超乎想象。 —《亚特兰大宪法报》 如果你以为经济学家都是担心利率波动、脾气暴躁的教授,那就摒弃这种成见吧,作者列维特关注的,恰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而构成他所有研究课题基础的,是只要找准角度就可以理解复杂现象的信条。列维特善于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本书注定会大受欢迎。 —《出版者周刊》(星级书评) 这个年代,充斥着主观、基于信仰、或左或右的传统观念,太多的学术研究陷入了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窠臼。《魔鬼经济学》反其道而行,以一种巧妙、深刻、严谨、开明及冒险忘危的态度揭示出令人吃惊的真相。这是一本让人振奋又耳目一新的佳作。 —库尔特·安德森 本书展示了列维特对多个不同话题的有趣研究,读起来确实很有意思。 —沙龙网 《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令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经济学通俗应用速成教材,在分析枯燥数据并借此写出一部小说—有关世界运作方式的精彩理论—方面,列维特天赋异禀。而都伯纳也用生动、诙谐、通俗的语言传达出了列维特的思想与理论,二人可谓相得益彰。 —《洋葱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又出人意料,我想没有哪个成年人会不为之倾倒。 —《旧金山周报》 以全新、精彩的思维论点去看待这个世界,尽管《魔鬼经济学》肯定会引发争议,但列维特的作品依然充满令人叹服的真知灼见,称其为天才也并无不妥。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令人费解、复杂难懂,却从头到尾都很精彩,列维特以令人惊叹的独特构思和过人胆识,描写了所谓“现实世界”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社会对这些事实会作何反应虽然不得而知,但列维特和都伯纳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他们写出了这10年里最睿智、拥有话题性的作品。 —《旗帜日报》(英) 《魔鬼经济学》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数据分析,这些分析颠覆了传统观念,让你禁不住隔着屋子对配偶喊:“喂,听听这个……” —《多伦多明星报》 《魔鬼经济学》可能是第一部可当作休闲读物来读的数据分析书,它对社会敏感问题—犯罪、堕胎、考试作弊、阶级意识、育儿—提出了一系列颇具争议但令人信服、表述清晰的观点,文中穿插的趣闻逸事和用一本正经口吻讲出来的俏皮话也别有一番滋味。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魔鬼经济学》用毫不拖沓的文风,阐释了世界的真实运转方式,让经济学这门学科显得通俗易读,同时始终让读者沉浸在惊讶于作者聪明才智的思绪之中,总之妙趣横生。 —《纽约观察者报》 可以说列维特和都伯纳的这部著作几十年内都会让人持续铭记,而不被人遗忘,这是一部分析精彩、逻辑严谨的佳作,说它精彩绝伦,毫不为过。这本书在思维拓展方面的勇敢无畏不仅值得鼓励,还值得珍视。 —《橙县纪事报》 列维特将自己出众的头脑用于揭示日常生活之谜,就像经济学界的福尔摩斯。《魔鬼经济学》将不断带给你超乎常理的乐趣。 —《旗帜晚报》(英) 《魔鬼经济学》讲述的是非传统观念,它以别出心裁的方式运用原始的经济学数据提出妙趣横生的问题。列维特在提出古怪问题方面颇有天赋,让人如梦如幻、为之着迷,非常精彩。 —《观察家报》(英) 生动、易懂又令人信服,列维特试图让自己成为我们的向导,从而带领我们以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及世界运行机制,他显然是个聪明的经济学家。 —《堪培拉时报》(澳大利亚) 一部极富思想,又带着争议的作品。 —《法制时报》 《魔鬼经济学》就人类动机和当代生活提出了颇具争议和深度的问题,得出了难以置信的结论,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向你展示了你所熟知的世界。列维特提出的理论在你读罢之后,还会久久萦绕在你脑海中。 —《商报》(南非) 对解答五花八门的问题感兴趣的人应该读一读这本《魔鬼经济学》,这是你能读到的最富于智慧,也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著作之一。都伯纳手法高明,就算是用两页纸解释回归分析法的定义,你读起来也不会不耐烦,甚至还觉得津津有味。 —《雅加达邮报》(印度尼西亚) 《魔鬼经济学》将经济学原理、福尔摩斯推理与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合三为一。 —《开拓者日报》(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维多利亚市) 这本书对动机进行了精彩绝伦、颇具争议的研究:动机为何物、如何改变以及对人类行为有何影响。本书表面看来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读物:文风轻松,笔触明快诙谐,让读者难以发现其观点猛烈抨击了我们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转方式所抱有的先入为主之见……对于这本书,再怎么推荐都不为过。无论你在哪里读这本书—海滩、家里、火车上还是办公室里—你都会得到鼓舞、激励和乐趣。 —《周日电讯报》(英) 它披露了很多有意思的真相。 —《塔尔萨世界报》 列维特有着强烈感染力的求知欲,他从未丢弃儿时那爱问为什么的劲头儿。他鼓励我们勇于发问,不懈地寻找答案,去探究以前没想到的领域……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经济理论作品,也是前人以为无法做到的事。 —《水牛城新闻》 我无法想象,有谁读这本书时不会停下来嘀咕两句:“哇,这推翻了我长久以来所相信的一切。”本书内容引人入胜,我要强烈推荐。 —《绿湾新闻公告》 这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著作,用经济学来解答当今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津津有味,又发人深省。列维特用数据分析解答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或许能帮助企业高管找到分析问题的新途径。 —《得州律师报》 列维特的趣味在于它能马上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关注,而他和都伯纳用平实的口吻娓娓道来的行文方式,对于并不熟悉经济学家思维方式的读者来说,《魔鬼经济学》既有启发性,又有娱乐性。 —《新政治家周刊》(英) 《魔鬼经济学》是一部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的著作,书中充满了让你目瞪口呆的真知灼见,史蒂芬·列维特也可说是拥有性的思想家之一。 —《商业世界》 一本眼界开阔、趣味十足,又贴合现实的书。 —《科克斯书评》" 精彩页 "从妓女的营生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又回到芝加哥,离那些街头妓女从业场所仅几英里的地方,有一个新建住宅区,住着一位女士,且一直保持女性身份,她挣的钱很多,而这是她以前根本就不敢想象的。 她在得克萨斯长大,家庭成员众多,家庭关系并不和睦,成年后她离开家参了军。她接受的是电子科学方面的教育,从事导航系统的研发工作。7年后退役,再次过回普通人的生活,加入了一家全球排名靠前的大公司,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她拿到的是5位数的丰厚薪酬,后来嫁给一个收入高达6位数之多的抵押贷款经纪人。生活过得很不错,但同时,怎么说呢?日子太过平淡,很无聊。 她离婚了(没生小孩),随后搬回得克萨斯,部分原因是帮忙照顾一个患病的亲戚。她仍然出去工作,职位依旧是计算机编程员,后来再婚,但婚姻再次触礁。 她的职业生涯没取得多大进展。 没错,她聪明能干,碰巧还长得漂亮—金发碧眼,皮肤白皙,身体丰满,曲线优美—而且性格温和。在她所在的公司,这种女人总是人们十分欣赏的类型。但问题是,她并不想那么拼命地工作。因此,她辞职,自己创业,每周只需工作10—15个小时,但所挣收入是以前薪水的5倍之多。她叫安莉,从事的是卖淫工作。 她是偶然进入这个行业的,或者可以说是以一种无所顾虑的冒险之旅为开端的。她的家庭成员是南方浸信会的虔诚会员,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教育极其严格。”她这样说道。成年以后,她仍然受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你知道的,参加郊区每月的很好家庭后院评选,晚上喝啤酒不能多于两杯,平常晚上7点以后绝不能外出,凡此种种,规矩很多的。”然而,她已离婚,又很年轻,于是开始光顾在线约会网站—她喜欢男人,也喜欢性爱—随后出于好玩儿的心态,她在自我介绍中称自己为“陪同女郎”。“接近是突发奇想,”她回忆说,“当时就是想把这个张贴上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随即,她的电脑屏幕被大量跳出的回应窗口淹没。“于是,我就开始疯狂地点击最小化按钮,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他们的沟通进度!” 她与其中一个男人约好会面,时间定在某工作日的下午两点,地点选在一家宾馆,约在那家宾馆停车场的西南角碰头。那个男人开着一辆黑色的奔驰过来,要收他多少钱,安莉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她当时想的是50美元。 他是一名牙医,体形并不威猛高大,已婚,十分友善。他们一进屋,安莉就开始宽衣解带,神情十分紧张。至于那次性事的详情,她已不记得,那次并没有玩什么花样,也没有什么怪癖性行为。 结束之后,那个男人把一些钱放在桌子上。“以前没做过这个,对吧?”他问。 安莉想要轻松地撒个小谎,但明显是在扯谎。 “好吧,”他说,“你需要这么做。”他开始喋喋不休地告诫她—她得更谨慎点,她应该拒绝在停车场见面,她需要提前了解客户的情况。 “他是我首次干这行有幸遇到的完美客户。”安莉说,“直到今天,我对他仍心存感激。” 他一离开房间,安莉就开始数钱:200美元。“这么多年来,与别人做爱都是我自愿的,不谈钱的,所以当有人因此而给我付钱时,哪怕只有一分钱,怎么说呢,给我的震动都相当大。” 于是,她立即想全职卖淫,但她担心家人和朋友会发现。因此,她十分谨慎,主要是在其他城市卖淫。同时,虽然她减少了从事计算机编程的工作时间,但仍然觉得这个工作沉闷无聊。这个时候,她决定前往芝加哥发展。 芝加哥是个大城市,对此安莉深为恐惧;但芝加哥与纽约或洛杉矶又不同,这里的人讲礼貌、懂谦让,是个文明的城市,一个来自南方的女孩,很容易就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她做了一个网站(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派上了用场),随后,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确定了哪类性爱服务网站能帮她招徕最适合的客户,哪些站点只会让她花的广告费打水漂。 自己单干的优势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她所挣的收入不用与其他任何人分享。在过去,安莉极可能会在诸如埃弗雷姐妹的老鸨手下干活。老鸨给手下妓女支付的报酬自然极为优厚,但她还是拿走了大头,自己富得流油。互联网让安莉有机会成为她自己的“鸨母”,并进而为自己积累财富。在旅游、房地产、保险以及股票债券等行业,互联网所具有的“非居间化”—取代中间商或大大减弱中介居间作用—的可怕力量,有关业界已经谈得很多。但大家很难想到的是,没有一个市场比高端卖淫市场更适合互联网发挥这种“非居间化”作用。 自己单干的劣势在于,安莉只能靠自己筛选潜在嫖客,以此确保自己不会遭到嫖客的殴打,或落得一个被骗钱劫色的下场。最终,她想出了一个既聪明又简单的方法。如果新嫖客在线与她联系,她不会马上安排见面,而是要先弄清楚他的真实姓名和工作电话。然后,她会在约好见面的那天上午,打电话给这位新嫖客,假装说只想告诉对方,她期待着与他见面。 但是,这通电话也有另一种含义:她要确保自己能随时联络到他,而且万一有什么情况不对,她也可能会到他的办公室闹个天翻地覆。“没人希望看到婊子发飙的老套情节上演到自己头上。”她微笑着说。到目前为止,这种策略安莉只采用过一次,那是因为一个嫖客给她付了假钞。当安莉造访那个嫖客的办公室时,他二话没说立即掏出了真钱。 她在公寓接待嫖客,多数在白天。大多数嫖客是中年白人,其中80%已婚—他们发现,工作时分溜出去比晚上外出更省事,免去了向妻子解释的麻烦。晚上的时间属于她自己,可以看书,看电影,或者放松休息,这一点是她最喜欢的。她定的服务价格是1个小时300美元—与她同属一个档次的大多数其他同行收取的费用似乎就是这个数。另外还有几种优惠方案:两个小时500美元,或12小时的包夜服务2 400美元。她提供的服务类型中,大约有60%都是一个小时的服务。 她的卧室—“我的办公场所”,她大笑着说—几乎全被一张床占了。维多利亚风格的大床奢侈豪华,镂刻的四根红木支柱,缠绕着米黄色丝绸质地的绉绸,支起了幔帐。这绝不是一张轻易就能爬上去的床。当被问及她的客户爬上去是否有难度时,她坦然承认:不久前,一个体形庞大的家伙,竟然把那张床给压垮了。 当时,安莉是怎样处理的呢? “我告诉他,那个烦人的东西早就坏了,没有早点叫人修好,真对不起。” 她是那种能从每个人身上发现优点的人—她认为,这一点正是她成功创业的原因所在。她真诚地喜欢来找她的那些男人,因此那些男人也都喜欢安莉,即使她与许多人发生过性关系,这也无关紧要。他们往往还带来礼物:可能是面值100美元的亚马逊网站的赠券;可能是一瓶好酒(客人走后她会通过标签在谷歌上搜索,确定其价值);有一次,还收到一台苹果MacBook电脑。那些男人甜言蜜语,夸她长得漂亮,或对室内的装潢设计大加吹捧。在很多方面,他们对待她的方式,恰好是男人理应对待他们妻子,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又没有那样做的方式。 与安莉大致属于同一档次的大多数妓女,都称自己为“陪同女郎”。当安莉谈及这个行业的朋友时,她简单地叫她们“女孩”。她并不在称呼上较真儿。“我喜欢‘鸡’的叫法,也不介意别人叫我‘妓女’,称呼无所谓。”她说,“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因此我不会想方设法去掩饰、去美化。”安莉谈到了她的一个朋友,她收取的费用是每小时500美元。“她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接近不能与收取100美元给别人‘吹箫’(指口交)的那些街头妓女相提并论,而我跟她们没什么两样。” 在这点上,或许安莉是错的。她认为自己与街头妓女很相似,但实际上她与街头妓女的共同点还真不多,反倒是与成功男人所拥有的象征地位的娇妻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从根本上说,安莉就是男人按小时租用的这种娇妻。她所提供的不是性本身,或至少不仅仅是性。她给男人提供的是这样一个机会:暂时把他们的妻子搁置一旁,付钱租用一个在性爱方面更敢于大胆尝试的临时娇妻。因为是临时租用,所以事实上也就免却了需要与之长相厮守的麻烦和需要投入的长期成本。在被租用的一两个小时内,她代表了一个完美妻子的典型形象:漂亮、殷勤周到、聪明,被你的笑话逗得大笑,而且满足你的肉欲。每次当你出现在她的门前时,她都十分开心。你最爱的音乐已经响起,你最爱喝的饮料也已准备好,她从来都不会要你把垃圾顺便带出去。 关于满足嫖客与众不同的性行为偏好,安莉说她比其他一些妓女“更开放、更大胆一点”。比如,得克萨斯有个家伙,至今仍然会用飞机接她过去,在服务期间,会要求她佩戴某些玩意儿—他开会时随身带在公文包里的东西,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认为这些东西与性交行为有什么关系。但她也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要求客户使用避孕套,无一例外。 如果嫖客出价100万美元,要求不戴套与她发生性行为,会是什么情形呢? 安莉停下来想了一会儿。随后,她的答案表明,她对经济学家所谓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有着深刻的认识—她明确地说,她仍然不会做,因为如果一个嫖客仅仅因为要进行一个回合的缺乏保护措施的性爱活动,而疯狂地出价100万美元,那么这个嫖客已疯狂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因而她无论如何都要拒绝。 当她在芝加哥开始从业时,每小时收费300美元,生意极好,几乎忙不过来。只要精力允许,她尽量接待更多的嫖客,每周大约工作30个小时。这种业务强度,她维持了好一阵子,不过一旦她还清了车贷,还有了一些储蓄后,就减少了工作量,每周工作15个小时。 即便如此,她仍然还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少工作一个小时是否会比再赚300美元更有价值。按现在的情形,每周工作15个小时,一年下来,她能挣到20多万美元。 最终,她将每小时的费用提高至350美元。她想需求或许会就此下降,但事实上没有。因此,几个月后,她将费用提高至400美元。同样,没有感到明显的需求下降。安莉对自己有那么一点恼怒,显然,此前她收取的费用一直都太低。但至少她现在可以采用价格歧视策略,从而将她实施的弹性费用发挥到很好。对于优选的嫖客,收取的费用不变;但她会告诉自己不喜欢的嫖客,从现在开始,一个小时的价格已涨到400美元—如果嫖客断然拒绝,她就搬出已设计好的借口,从此不与他们交往。嫖客不会减少,只会更多。 没过多久,她再次提高了价格,每小时450美元,过了几个月后,又涨价至500美元。就在短短的几年内,安莉将价格提高了67%,然而她发现需求几乎毫无减弱的迹象。 价格的陡然提高还反映出另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情形:她收取的费用越高,她与嫖客真正上床的性交时间就越少。价格每小时300美元时,她的接客时间表上列示的是一长串要求一小时性服务的客户,而这些嫖客也都想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投入到性交活动本身中来。然而,每小时收取500美元后,她往往还有饭局和美酒伺候。“有时吃饭4个小时,而真正的性事活动只有20分钟。”她说,“我还是我,跟收费300美元时一样,穿着同样的衣服,跟他们聊的内容也大同小异。” 她估摸着,她的业务之所以这么好,是经济繁荣所致。当时是2006—2007年,正值她的很多客户(银行家、律师及房地产开发商)业务蒸蒸日上、投机致富的美好岁月。但安莉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付钱请她服务的大多数人,用经济学术语说,不具备价格敏感度。相对而言,性需求似乎与整体经济毫无关联。 我们的乐观估计是,在芝加哥从业的像安莉这样的妓女,不论是单干还是与陪同服务机构合作,都不超过1 000人。诸如拉什娜这样的街头妓女,从事的工作在美国可能没人想干。但对于安莉这一档次的妓女而言,情形就迥然不同了:高薪,工作时间灵活,几乎没有被实施暴力和抓捕的危险。因此,真正让人困惑的问题并不在于为什么像安莉这样的人会成为妓女,而在于为什么更多的女人没有选择这个行业。 毫无疑问,不是每个女人都适合从事这个行业。首先,要喜欢性交;同时,要心甘情愿为此做出一些牺牲,比如不要丈夫(除非他很宽容,或者贪婪成性)。然而,当每小时的服务价格高达500美元时,这些因素似乎就接近没有必要考虑。事实上,安莉曾向她的一位密友吐露实情,告诉她自己在卖淫,而且讲了她的近况,没过几个星期她的那位朋友也加入了这个行业。 安莉从来没有遭遇来自警局的麻烦,也不希望如此。事实上,如果卖淫活动被合法化,她肯定会气得发狂,因为她目前之所以能挣到如此高的收入,接近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她所提供的服务是嫖客无法合法获得的。 安莉已掌握这门业务的经营艺术。她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创业家:维持低水平的运营开支,做好质量控制,学会实施价格歧视策略,还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了如指掌。此外,还享受到了工作带来的乐趣。 尽管如此,安莉还是开始寻求退出策略。目前,她30岁出头,仍然性感诱人,但她深知,她的“商品”不能长久保鲜,芳容易逝。她同情那些年龄较大的妓女—就像逐渐老去的运动员—竟然不知道适时隐退。(当安莉在美国南部度假的时候,有那么一位后来成功入选美国棒球名人堂的运动员,就曾暧昧地向她发出性邀请,但被安莉委婉地拒绝了,她可不想在度假时还辛苦工作。) 而且,她已经厌倦了这种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生活。她的家人和朋友不知道她的妓女身份,旷日持久的谎言已让她精疲力竭。她无须提防的只有同行,但这些妓女却又不是她最亲密的朋友。 她是积攒了不少钱,可还没有多到可以过退休的生活。因此,她开始规划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她拿到了房地产从业资格证书。当时,房地产正处于鼎盛时期,对她而言,转行进入房地产行业似乎挺简单,因为这两种行业都允许弹性工作。许多人正好也是这么想的。房地产经纪人的入行门槛如此之低,房地产每繁荣一次,就会不可避免地吸引许多人来做房地产经纪人—过去10年里,美国房地产协会的会员人数已增加75%,这就导致了房地产经纪人中值收入的下降。而当安莉意识到她得将所挣的一半佣金上交雇用她的房产中介时,她着实惊呆了。中介的抽成也太高了,根本就没有哪一个皮条客敢提取这么高的佣金! 最后,安莉发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重返大学。通过自己创业,她已学到很多,因此她将以此为基础继续深造,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会把这门新近掌握的学问应用于某个领域,进而帮助她不用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就能获得令人瞠目结舌的高薪。 那么,她选择的是什么研究领域呢?当然是经济学。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