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城市由人塑造,也塑造了其中的人。 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立体的历史。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隔壁的上海人》姊妹篇:追寻地标的前世今生。 内容推荐 本书继续《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非虚构写作风格,采访五十位上海名人,倾听他们心中的“地标故事”,在历史的纵轴和地理的横轴上,通过人物的个人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示一个极富魅力和人文情怀的上海。所采访的对象,有夏衍、俞振飞、顾维钧等历史名人之后,也有参与见证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伤痕》与《于无声处》写作者卢新华和宗福先,更首次包括了70后和80后的新生代上海写作者。通过一篇篇故事,可以看见城市的发展和个人的境遇互为因果,互相成就。 目录 上海这座城,由人的经历砌成(代序) 倾听前辈足迹 蔡正仁:俞振飞在铜仁路的一百天 邹嘉骊:我的出生地,也是父亲的纪念馆 夏衍:重华新村里的戎装书生 顾维钩在嘉定:月是故乡明 严独鹤:在重庆南路三德坊 张人凤:祖父张元济在上方花园 孔海珠:父亲孔另境的虹口地图 和父亲靳以在庐山村和徐汇村 赵祖康:在兴国路324号 宋思衡:太公董健吾在上海的红色脚印 程多多:父亲程十发在延庆路 陈望道:国福路51号里的时光 乌鲁木齐路上的草婴书房 溧阳路清源里,那一位绝美的老太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