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者约翰·凯伊认为香料之路是历史上最惊人的反常现象之一:在任何人了解其范围和形态之前很久就已经存在,却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讲述了香料令人迷醉的原因,无数人的生计仰赖于它,众多国家和民族参与其中,有时更是不惜一战。由香料之路产生的机缘和偶然的发现,比其他任何一种全球交流都要多。 约翰·凯伊主要通过古代地理文献、旅行日记、航海日志,以史诗般的广度、令人惊叹的细节和戏剧性,叙述了跨越三个千年、环绕整个地球的香料之路的发展历史:古埃及人开创海上贸易,以获取阿拉伯地区的香料;希腊-罗马航海家为获取胡椒和姜,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欧洲冒险家怀着同样的目的探寻香料群岛;其间,还夹杂着阿拉伯航海先驱和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之后,英国、荷兰等国崛起,迅速接手和瓜分了它们在亚洲的领地和利益。而随着西方越来越激烈地争夺香料产地的控制权,这些地区原始纯真的面貌和香料贸易的神秘面纱逐渐被剥除。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香料没能与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保持同步,香料贸易虽未消亡,但最终归于平淡。 作者简介 约翰·凯伊(John Keay),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人》将其与保罗·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并称为全球最杰出的两大财经专栏作家。凯伊曾为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院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并曾创立相当成功的经济顾问事业。现为英国牛滓圣约翰学院教授、《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目录 前言 1 堕落之前 2 香料的起源 3 乳香和肉桂 4 希帕鲁斯和跨海航线 5 璀璨的红宝石之地 6 碎片上的虫子 7 游历世界 8 由东向西 9 基督教徒与香料 10 胡椒海港与咖喱修士 11 太平洋航道 12 远洋 13 香料带来的影响 结语 畅销与外包 注释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序言 自1908年伦纳德·伍尔夫 (数年后,他将成为弗吉尼 亚的丈夫)被派驻以来,斯 里兰卡的渔港汉班托特几乎 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直到 2004年年底那场大海啸。 距离伍尔夫当时的住处最近 的商店仍然是一家五金店兼 杂货店,店内光线不好,十 分昏暗,店主仍旧坐在一个 宽大的木制柜台后面,柜台 的设计虽显得有点奇特,但 符合当地传统。胶合板窄条 从柜台表面的一边伸长到另 一边,纵横交错地粘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由小小的方形 容器组成的“蜂巢”。大约有 100个这样的方形小格子, 每一个都装有干枯的林地植 物碎屑,比如根、种子、树 枝和坚果。而并排放置的塑 料罐和旧的烟草锡罐里装的 东西也是一样的,只是叶子 、花蕾和黏稠的香精这些类 别更多一些。所有这些东西 的称量都非常精确如果有必 要的话,就用非常锋利的小 刀削砍,称量时会使用珠宝 秤,之后小心地用前一日的 报纸包裹起来,因为它们都 是香料。尽管看起来不多, 但是浓烈的气味已经表明了 它们的存在,它们散发出不 同的气味,互相抵触,冲击 着鼻窦,效果堪比一支铜管 乐队为乐器调音而产生的听 觉冲击。听起来似乎很难相 信,人类竟然会为了获得与 上述那些散发难闻的气味、 外观又不起眼的相似的事物 ,第一次冒险进入了未知的 领域,并渴望掌控全球环境 。 历史总是喜爱悖论,没 有什么比对香料的渴求更能 推动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了 。君王们以声望做出保证, 航海家们冒着生命危险,他 们不是为了追求黄金或权力 ,而是为了改变一些非必需 的,而今几乎已无关紧要的 植物生成物的分配。无论是 像瓦斯科·达·伽马那样向东 航行,还是像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和斐迪南·麦哲伦那 样向西航行,伟大的文艺复 兴时期的先驱们总是为了寻 找香料去远航。美洲、环绕 非洲的海上航线,以及地球 周长中缺失的一环一太平洋 ——等发现,都是在对这种 辛辣味道的追寻中偶然发现 的。因此,推而广之,造船 业、航海科学和弹道学的发 展也是如此,这些发展最终 使西欧的海上强国拥有了超 越其他国家的优势,并由此 获得了诸多领地,成为帝国 。 但是,香料的诱惑由来 已久,不具有新意,受到诱 惑的范围也不狭小。它始于 人类历史的发端,将一直延 续至地球末日。在达,伽马 起锚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 香料的气味引诱埃及法老, 腓尼基的水手,希腊-罗马 、印度-阿拉伯的商人,伊 斯兰学者,威尼斯探险家, 非洲冒险家和中国使者进入 未知的水域。从亚历山大大 帝时代之前起大约至拿破仑 时代,几乎每一位航海先驱 都对这些散发辛辣气味的物 质有敏锐的嗅觉。多亏了有 这样一项挑战,即寻求香料 和改变这些异域商品的路线 ,人类才学会克服对于世界 海域的恐惧,掌握了航海技 能,发现了最偏远的海岸, 可以说,渐渐“发展,以至 适应”了广袤的地球。 …… 再往东,东爪哇的海港 大都市泗水仍有一个专门为 航海保留的港口。此地的香 料路线传奇要比其他任何地 方都更多地存在于带有异域 风情的气味中,而且是以一 种贸易和旅行的方式。码头 长达一英里多,既没有龙门 架,也没有集装箱。货物装 载在麻袋和板条箱里。码头 边挤满了小货车、手推车和 跳板,所有这些都像兴奋无 比的收割机开进了船舶的森 林似的。这些船被含糊地称 为马来快船(pinisi或prahu ),大多数是在苏拉威西岛 (有时被称作西里伯斯岛) 或婆罗洲用柚木手工打造的 ,单桅杆或双桅杆,但现今 也都装上了发动机,它们的 排水量可能高达250吨。达· 伽马和哥伦布乘坐的船只大 小与这些船相当。马来快船 不是停泊在码头边,而是在 码头的一端,互相靠得很近 ,以至于它们突出的船头和 船首斜桅构成了一条角度倾 斜的大道。它们看起来像是 被拴住的剑鱼,颜色有点像 漂白了的鲸须。 大米、椰子、糖和西米 现在构成了当地的主要贸易 商品,香料则是次要的。但 一旦离开河流,进入薄雾弥 漫的爪哇海,当地的季节性 商品路线仍然忠实地复制着 香料时代的航线。前往安汶 岛和帝汶岛、望加锡、马六 甲城、巨港(旧称巴邻旁) 和巴东的马来快船乘着同样 的风航行,受到同样的希望 鼓舞,也面临同样的危险。 苏拉威西岛海岸外的一处礁 石可能就是德雷克所乘的“ 金鹿”号搁浅的地方;在蒂 多雷岛的一处海湾里,有潜 水员报告说发现了船只的巨 大残骸,可能是麦哲伦的旗 舰“特立尼达”号;在摩鹿加 群岛的一个小山顶上有一些 城墙,四周杂草丛生,它们 是贝尔吉卡堡所筑的墙,堡 垒的荷兰主人见证了传统贸 易的消亡。在这些地方,不 需要多少想象力,就能触及 香料路线,但要重现香料路 线的传奇,大量的历史文献 可能会有所帮助。 导语 本书通过详尽的古代地理文献、旅行日记和航海日志,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香料贸易如何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不仅讲述了香料贸易的经济和政治影响,还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激发人类的欲望,推动探险和发现,以及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中所扮演的角色。 约翰·凯伊的文笔优雅而富有感染力,将香料之路的历史编织成一部跨越三个千年、环绕地球的史诗,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讨论素材,无论是关于香料及其贸易的起源、文化交流的影响,还是关于人类欲望的本质,都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后记 本书的作者约翰·凯伊( 专业作家、学者和旅行家) 曾经是《经济学人》的时政 记者,后来还担任过英国广 播公司(BBC)电台的纪录 片撰稿人。数十年来,他笔 耕不辍,已出版了二三十本 著作。他主要关注亚洲的历 史、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2009年被英国皇家亚洲 事务学会授予珀西·塞克斯 爵士纪念勋章,以表彰他对 于亚洲研究的文学贡献。本 书正是其中的一本。 从书名可知,本书的主 要内容紧紧围绕香料之路的 探索。香料之路是古代连接 东方和西方的贸易路线。通 过香料之路,印度东南亚和 中东地区的香料被运往欧洲 和地中海地区,促进了古代 文明的发展和交流。本书旨 在通过全面深入地介绍香料 之路的探索过程,使读者更 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探究 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提高大家对香料的认识和 了解。因此,本书的出版不 仅仅是出版一本关于香料之 路历史的书,也是助力人们 了解香料文化与行业发展的 重要读物。 作者约翰·凯伊毕业于牛 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师从历 史学家A.J.P.泰勒和知名剧 作家艾伦·贝内特,以出色 的文学天赋和对于文献的细 致研究见长。在阅读本书的 过程中,读者将会深刻地感 悟到这两点,不由得折服于 作者细腻委婉又幽默诙谐的 文风和对于历史文献的独到 研究功力。此外,作者还写 过一本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 的著作,不日也将出版,敬 请对于这个主题感兴趣的读 者关注。 当代香料市场的现状丰 富多样,人们在各个方面都 可以看到香料的应用。从日 常生活用品到食品、药品和 化妆品,香料已经融入了我 们的生活中。随着全球化的 发展,香料贸易不只是经济 层面的交流,更具有文化、 历史和生态的意义。鉴于此 ,还请广大读者一定不要错 过本书。当然,由于时间和 编辑水平有限,本书可能存 在一些错误,还请各位读者 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凯伊的复述既克制又有 力,对于事实的选择令人信 服。 ——《卫报》 (Guardian) 与其说凯伊的叙述浪漫 动人,还不如说他较为敏锐 地指出了三千多年来历史性 贸易战的经济基础。 ——《泰晤士报》(The Times) 这是对最古老的全球贸 易及其文化和政治影响最为 清晰的解释之一。 ——《南华早报》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提供了一场关于一个迷 人而又鲜为人知的主题的细 节盛宴。 ——《星期日电讯报》( Sunday Telegraph) 精彩页 在某个偏僻的小岛上,一串串油亮的树叶在俊俏的肉豆蔻树顶端回旋摇曳。也许是被岛上一群大型野鸽的笨拙求爱行为所惊动,也许只是被一缕赤道微风吹得晃动起来。树枝摇动,细枝钩缠到一起,一颗成熟的果实脱落下来。这颗球状的果实长得像桃子,直直地落向地面,开始了一场奥德赛之旅,这场旅行有时甚至超越了奥德修斯的梦境。虽然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谈及这次脱落,但它就像蝴蝶翅膀的振动对于混沌理论的支持者一样意义重大,促使了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多亏了那些发情的鸽子或那缕微风,一种我们称之为香料的商品开始了它的旅程,历史上任何一种天然产物都需经受此种旅程,而香料的旅程是其中最为漫长的。 肉豆蔻被运送到世界的另一边,取用其少量果实,可缓和希腊阿提卡地区烈酒的辛辣口感,可使患上痢疾的埃及水手固肠,也可添加在多泡沫的德国奥格斯堡啤酒中,喝了之后让人不禁咂嘴称赞。如今,添加了肉豆蔻果实精华的条形美容皂香气扑鼻,圣诞布丁则别具风味。据说,肉豆蔻也是诸如维克斯达姆膏和可口可乐等专利品牌绝密配方的其中一种成分。 岛上的种植户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下游商机,也曾经想要从中获利。丰收季节来临,他们除了捡拾掉落在地上的果实,也会尽可能多地采集树上的果实。他们在长杆顶端绑上篮子,不断用长杆摇动肉豆蔻树,这样树上的果实就会掉到篮子里。采集完毕后,他们会将果实运回家,然后立即将果肉剥离果核,有时会将果肉做成有点乏味的果酱。16世纪,葡萄牙人高度认可这种果酱。果酱相对较重,因而运费会更高,但葡萄牙人认为此举非常值得。在果阿任职多年的医师加西亚·德·奥尔塔在《印度香药谈》(Colloquies on the Simples and Drugs of India)一书中第一次如实地揭示了多种香料的植物起源。他认为这种果酱是一种上佳补品有益于大脑和神经系统,可助消化,并且在抵御子宫疾病方面也存在极高的价值。 厚厚的果皮(外果皮和中果皮)很适合做成果酱,味道可口。果酱产自班达群岛,存放在醋瓶子中,有些人会将果酱拌在沙拉里吃。所有的肉豆蔻都会在加工成含糖果酱之后,被运送到这里(印度),它们外观诱人,吃后口有余香。 其实,这种果酱是一种附带而来的副产品。人们对果酱的需求量一直不太稳定,采集下来的浆状肉豆蔻果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腐烂。肉豆蔻的种仁包裹在果实之中,就像珍珠长在牡蛎之中一样。果实里面有一层柔软的蕾丝状薄膜——假种皮,包裹着核仁。新鲜的假种皮呈胭脂红色,经太阳暴晒后,逐渐变为深红色、橘色,最终变为金茶色,这种脆弱的物质就是世人所称的肉豆蔻干皮。这种果实来自偏僻的岛屿,果实中的圆形小果核就是肉豆蔻核仁。肉豆蔻干皮和肉豆蔻核仁来自同一种果实;在大多数历史阶段,这种果实只有一个产地,它是你能想象得到的最遥远的地方之一。 事实上,肉豆蔻树来自10个小岛,但这些小岛均属于班达群岛。班达群岛聚集在以渔场闻名的班达海的中央位置,班达海位于赤道以南约500英里(约800千米)、澳大利亚达尔文市以北的地方,可能属于西太平洋,也可能属于印度洋。班达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约12平方英里(约30平方千米),最小的岛屿只有几英亩,其中一个岛屿完全是由一座活火山构成的。印度尼西亚东部的马鲁古省的首府为安汶,易发生地震,从那里出发,乘船去班达群岛要耗费18个小时,乘坐小型飞机要花30分钟。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天公作美,天朗气清、风平浪静才可出行。常规地图很少会收录班达群岛,而在最完善的地图上也很容易错失它们。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