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历次金融危机尽管对中国银行业影响有限。中国也并未对银行业展开大规模救助。但是金融危机难以彻底消除,今后注定还要发生。一旦金融危机重创中国银行业,对某些商业银行展开公共资金救助不可避免。尽管中国建立问题银行公共资金救助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但是,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和中国金融业发展进程表明,构建健全的问题银行公共资金救助体系是未来的必然之举。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王勇著的《问题银行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七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结构框架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阐释
第一节 问题银行
一、问题银行的概念
二、关联概念的比较分析
三、问题银行的评估
第二节 公共资金
一、公共资金的传统解释
二、公共资金的扩展解释
第三节 公共资金救助
一、公共资金救助的法律地位
二、公共资金救助的特殊性分析
三、公共资金救助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 公共资金救助的正当性
第一节 理论的背离
一、与因果关系理论的背离
二、与公共财政理论的背离
第二节 理论的契合
一、政治学理论基础:政治管理理论
二、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冲突理论
三、经济学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国家适度干预经济理论
四、金融学理论基础:金融风险的传染性
五、财政学理论基础:“剩余”公共风险和财政最后支付人理论
六、法学理论基础:公民权利保护理论
第三节 公共资金救助的宗旨
第三章 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框架构建的理论前提之一:公共资金救助行为的法律性质
一、“权力”行为抑或“权利”行为
二、“权力约束”理念下的公共资金救助立法
第二节 框架构建的理论前提之二:公共资金救助的立法模式
一、立法模式选择的难点和理论突破
二、具体规定性与抽象规定性立法模式的选择
三、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模式的选择
第三节 问题银行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的框架结构
一、统一立法与分散立法相结合的法律框架
二、具体规定性与抽象规定性相结合的法律规则表述
第四章 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的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的发展
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发展
第二节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的标准——“系统性风险标准”
一、最后贷款的传统标准
二、最后贷款的合理标准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标准”下最后贷款人制度的更新
一、贷款的最后手段性
二、贷款数额和期限
三、贷款担保
四、贷款利率
第四节 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立法调整
一、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立法调整
第五章 营业银行援助:存款保险机构的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存款保险机构营业银行援助的发展历程
一、1950年以前的发展
二、1950年以后的发展
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发展
第二节 即时矫正措施:营业银行援助的事前预防
一、美国现行即时矫正措施的内容解读
二、失灵的症结——单一资本充足率监管
三、中国即时矫正措施的立法调整
第三节 营业银行援助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一、基本原则和标准的确立
二、基本原则和标准的实践
第四节 营业银行援助与问题银行“大而不倒”
一、关于“大而不倒”的争议
二、《多德—弗兰克法》对“大而不倒”争议的解决
第五节 中国营业银行援助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救助权力的赋予
二、营业银行援助的地位
三、救助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四、救助资金的来源
第六章 购买股权和问题资产收购:财政部的公共资金救助法律制度
第一节 美国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大萧条期间的发展
二、储贷协会危机期间的发展
三、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发展
第二节 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的法律依据
第三节 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的基本原则和理念
一、金融风险财政化、纳税人权益受损与财政部救助
二、基本原则和理念的确立——以花旗银行救助案为例
第四节 中国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立法调整
一、中国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中国财政部公共资金救助的立法调整
第七章 救助权力分配与协调机制:公共资金救助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分权理论”与公共资金救助权力的行使
第二节 公共资金救助的权力分配
一、美国公共资金救助的权力分配
二、中国公共资金救助的权力分配
第三节 公共资金救助的协调机制
一、协调机制运作模式的选择
二、银监会在协调机制中的角色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