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32位院士的采访文章,剖面式展现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书写石油石化院士们在弘扬石油精神、传承石化传统中的担当作为,也为进一步淬炼石油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可供石油石化行业从业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石油石化院士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大麟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我国石油石化行业32位院士的采访文章,剖面式展现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书写石油石化院士们在弘扬石油精神、传承石化传统中的担当作为,也为进一步淬炼石油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可供石油石化行业从业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唐大麟,男,1987年2月出生,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石油企业》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目录 一个世纪的坚守与回望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 地热开发利用或成传统油企转型升级突破口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地球物理学家何继善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自主创新工作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工艺及催化剂专家李大东 油气勘探开发步入创新时代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翟光明 科技报国守初心创新为民担使命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与生物力学及油气田开发专家郭尚平 “创新是一种乐趣,也是科学家的责任”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工专家汪燮卿 新材料将是未来化工转型一个重要方向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 我国具备更快发展天然气的储量优势机将文代未办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戴金星 守望胜利60年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矿业机械专家顾心怿 为化学化工全产业链绿色化而努力人动处代将场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何鸣元 未来油气产业技术交叉与融合愈加明显叫节国副好科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应用化学工程与石油工程专家罗平亚 俯身倾听大地的声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胡见义 为了催化剂技术和物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催化专家舒兴田 志在千里壮心未已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 “我始终都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贾承造 把科研论文写在实验室和井场上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 唯责任与热爱不可辜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童晓光 企业家应以担当尽责践行初心使命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与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学家王基铭 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石油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勘探开发与工程管理学家胡文瑞 牢记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气田开发工程与石油地质学家孙龙德 当前我国页岩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金之钩 新时期油气储运行业发展与挑战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储运工程专家黄维和 以超深钻采工程推动我国挺进气态能源时代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高德利 绿色低碳开发是油气生产方式的变革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地质与开发工程专家李阳 为我国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钻完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专家李根生 人工智能赋能油气行业向高质量跃升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刘合 我国已初步形成石油工程高端技术与装备集群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孙金声 以科技创新推动“双碳”目标稳步实现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徐春明 理论突破撑开非常规油气开发新空间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郭旭升 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汇聚石油力量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专家谢玉洪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挑战极限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程专家孙焕泉 在蓝色国土耕耘科技强国梦想 ——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海洋油气钻完井工程技术专家李中 后记 ——我眼中的石油石化院士 序言 自1878年我国在台湾打 出了第一口油井——苗一井 ,1907年打出了陆上第一 口油井——延一井,并建起 了第一座炼油房至今,我国 石油石化工业已走过近一个 半世纪的历程。它诞生于内 忧外患之际,壮大于新中国 成立以后,并在改革开放后 实现了迅猛发展。回顾过去 ,我们会发现,中国石油石 化工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 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不 仅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 ,一部优良传统的传承史, 更是一部攻坚克难的创新史 。 经过百年多的风雨历程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70多 年的发展,我国石油石化工 业早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 2022年全国原油产量2.05亿 吨,天然气产量2201.1亿立 方米,年炼油能力达9.2亿 吨,居世界第一。在2023 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上,有12家中国石油石化企 业上榜,其中中国石油和中 国石化分别以4830.2亿美元 和4711.5亿美元的营业收人 位居世界第5和第6位,中国 中化和中国海油分列第38和 第42位。中国早已从一个依 赖“洋油”的国家发展为一个 石油石化产业大国。在这个 进程中,一大批优秀的石油 科学家们分别在地球物理化 学与地质构造研究、油气勘 探开发、钻井工程与矿山机 械、油气储运、石油化工与 催化剂研究、工程管理等专 业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书按照院士们当选的 时间顺序,收录了《中国石 油企业》杂志2021—2023 年期间对李德生、何继善、 李大东、翟光明、郭尚平、 汪燮卿、毛炳权、戴金星、 顾心怿、何鸣元、罗平亚、 胡见义、舒兴田、韩大匡、 贾承造、苏义脑童晓光、王 基铭、胡文瑞、孙龙德、金 之钩、黄维和、高德利、李 阳、李根生、刘合、孙金声 、徐春明、郭旭升、谢玉洪 、孙焕泉、李中等石油石化 行业院士的采访文章。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 国工程院院士24人、国际欧 亚科学院院士1人。 通过对这些石油石化院 士的采访,我们记录了石油 工业发展史上一段段弥足珍 贵的历史,也见证了石油石 化院士们从创业初期至今, 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 棘的过程;见证了石油科学 技术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 的过程;见证了我国石油工 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 程;见证了油气产业发展从 受制于人到自立自强的过程 ;也见证了石油科学家精神 孕育与形成的过程。在他们 身上,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 了其所秉承的石油精神、石 化传统,更看到了他们身上 所体现出的“石油科学家精 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 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 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 新氛围”。科学家精神是老 一辈科学家们在长期科研经 历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所谓“科学无国界,但科 学家有祖国”,中国老一辈 科学家群体身上,不仅闪现 着对科技进步的不断追求, 更饱含着对祖国的赤诚情怀 。正是在这样的科学家精神 引领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 科学家前赴后继,不断登上 新的科学之巅,为祖国和人 民做出新的贡献。 “石油科学家精神”作为 石油石化行业科学家群体的 精神凝炼,就是要“把论文 写在祖国的井场和炼塔上” 。这体现为以石油石化院士 为代表的广大石油科技工作 者们扎根石油、科学报国的 家国情怀,攻坚啃硬、勇攀 高峰的创新精神,心无旁骛 、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集 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 神,不忘师传、奖掖后人的 育人担当,以及尊重事实、 严守底线的学术道德。如今 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良好局 面,是几代石油人共同努力 的结果,特别是无数像石油 石化院士们一样努力付出, 但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们 。在新时代,科技力量的强 弱决定着国家的强弱与产业 发展的高度,科技强则国强 ,科技兴则油兴。目前,我 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 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攻 关期。伴随经济发展比较优 势的变化,以创新为第一驱 动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 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的重要路径。未来,在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 ,能源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 剧,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不仅 将面临更多挑战,同时也会 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将30多位石 油石化院士的采访文章结集 出版,对传承石油精神、弘 扬石化传统、凝炼石油科学 家精神不无裨益。它所凝炼 的,不仅是我国石油石化行 业迈向世界一流的内在需要 ,更是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实 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石油科学家精神的总 结与弘扬正逢其时,它不仅 将进一步丰富和充实新时期 石油精神,也一定会成为石 油石化行业在实现中国式现 代化进程中与大庆精神、铁 人精神同等重要的精神力量 。 导语 本书通过对数十位石油石化院士的采访,记录了石油工业发展史上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历史,也见证了石油石化院士们从创业初期至今,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过程。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清晰地看到了其所秉承的石油精神、石化传统,更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石油科学家精神”。 后记 当我终于拿到这本书的 样书时,这些本无多少重量 的纸张却仿佛重似千斤。回 想成书的点滴,从萌发想法 到结集成册,共历时三年, 其中酸甜苦辣唯有自知。这 中间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家 人的鼓励、朋友的关心,更 离不开石油工业出版社各位 编辑老师们辛劳地付出。 2020年秋,我来到《中 国石油企业》杂志社工作。 2020年冬,在领导和家人 、朋友们的支持下,我开始 策划采写石油石化行业院士 专访文章并刊发于《中国石 油企业》杂志。 采写伊始,我并没有把 握这件事是否能做成,以及 能持续多久。胡文瑞院士对 这件事给予了巨大的鼓励与 支持,不仅成为了我的第一 位受访院士,更在日后介绍 了许多不同专业领域、不同 就职单位的院士接受我的采 访。汪燮卿院士、王基铭院 士和张来斌院士也对我的采 访给予了大力支持,分别介 绍了他们本单位的院士与我 联系采访。 2021—2022年,正是新 冠病毒肆虐时期,与每一位 受访者的见面都十分不易, 最长的一次约访等了近一年 的时间。然不管等待多久, 能采访到都是幸运的。而不 幸亦有之,即便约好了采访 ,却永远也无法完成了。 虽然有遗憾,但收获是 巨大的,就像本书前言中所 写的那样,在三年的采访中 ,我“见证了石油石化院士 们从创业初期至今,一路走 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过程 ;见证了石油科学技术从跟 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由小到 大、由弱到强的过程;见证 了油气产业发展从受制于人 到自立自强的过程;也见证 了石油科学家精神孕育与形 成的过程” 我难忘每一次见到李德 生院士时他的绅士风度以及 在101岁家宴时给我的题字“ 唐大麟记者,谢谢你的高水 平文章和摄影技术”;难忘 何继善院士在抗战年代死里 逃生年近九旬仍感恩时代的 机遇;难忘李大东院士遗憾 过去工作中原始创新性的工 作还是做得不够;难忘翟光 明院士在陕北心无旁骛的设 定目标;难忘郭尚平院士为 了试验而身患癌症却只强调 “生为中国人,科研为人民” ;难忘与汪燮卿院士聊天时 的天马行空、异想天开;难 忘毛炳权院士身处逆境仍实 事求是的坚持;难忘戴金星 院士日复一日工作时的背影 ;难忘顾心怿院士在谈到对 家人亏欠时的愧疚;难忘何 鸣元院士对闵恩泽院士学风 的继承;难忘罗平亚院士不 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的韧劲 ;难忘胡见义院士对教学代 课工作的认真;难忘舒兴田 院士甘于坐冷板凳,一生只 干一件事;难忘韩大匡国院 士老骥伏枥却仍志在千里, 直到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难忘贾承造院士骄傲的自 我评价“我始终都是一名科 技工作者”;难忘苏义脑院 士用公正的楷书写下“我为 祖国献石油”“把论文写在井 场上”;难忘王基铭院士对 企业家精神的深刻阐释…… 三年来,难忘的事太多 。在采访与写作的同时,我 也深深地感到:石油科学家 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几代石油科技工作者们 苦干实干奋斗积累出来的。 他们是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 。 本书付梓之际,还要感 谢鲍敬伟博士和严增民先生 对我采访工作的无私支持。 感谢我的同事李月清、胡玮 斐为采访文章的最终面世所 付出的辛劳。感谢石油工业 出版社李中、白云雪,没有 你们的辛劳付出就没有这本 书的诞生。 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 岳父岳母和妻子毛丽丽博士 ,感谢你们为我筑牢了家庭 后盾,让我能心无旁骛的持 续采访写作。也要感谢我可 爱的儿子,你是爸爸持续不 断努力的力量源泉。 受本人学识所限,文中 采写难免有不当之处,还请 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精彩页 唐大麟:李院士,您好。非常高兴看到您身体如此健康,首先恭祝您即将迎来期颐寿辰!能否为我们回顾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石油地质这条道路的? 李德生:我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毕业的时候,抗日战争还没有结束,那时学校还在四川的重庆。当时玉门油矿矿长叫严爽,国共两党合作期间,玉门发现了油田。听说是周总理当时把严爽从陕北调到了玉门,所以他也是玉门油矿的三个元老之一,另外两个是孙健初和靳锡庚。严爽当时从延长油矿带了两台钻机和80名工人,以及自己的家眷去玉门打出了第一口油井。 1945年,严爽到重庆中央大学来找我们地质系的主任张更,说玉门油矿急需地质及其他工程技术人才,地质系有多少学生他就要多少,并和我们一个个面试谈话。但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留在重庆的地质单位,当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矿产测勘处都在重庆,所以谈话的结果是:除我以外还有两个同班同学愿意去玉门工作,一个是田在艺,一个是张传淦。后来,我们就去玉门油矿重庆办事处报到,领了路费和一个月工资后,就出发去玉门。那时候玉门油矿有自己的卡车往返重庆和玉门之间,把汽油、柴油等油料从玉门拉到重庆,又把矿场所需要的钻井器材、炼油器材等装备从重庆拉回玉门。当时办事处答应在卡车驾驶室里安排座位给我们新招的学生搭车去玉门。 我是1945年7月7日从重庆歌乐山出发的。当时车况不好,一天只能走三四十千米,有时候车抛锚了还要检修,所以从重庆到玉门2500千米的路程,我们总共走了两个月。离开四川以后,我们走了差不多一个月才到兰州。当时玉门油矿运输处在兰州郊外黄河拐弯的一片小平原上,也就是现在兰州石化所在地。从四川出发时我们都是夏装,听说玉门很冷,所以到了兰州我们就准备了老羊皮大衣、皮祆及棉鞋等冬装。在兰州休整一个星期后,我们继续西行,经过河西走廊前往玉门。8月15日,我们的车子到达武威,这时听说日本投降了。武威全城老百姓都出来庆祝抗战胜利,我们也跟着欢庆了一夜,第二天继续上路,并于9月9日抵达玉门。到油矿报到以后,我们3个人都被分配到了孙健初先生任主任的地质室。因为当时孙主任在外进行地质调查所以由副主任翁文波和美籍华人地质师卞美年接待我们。河西走廊没有地周露头,到处都是戈壁滩或者绿洲,我被分配到重磁力勘探队,开展河西走脑从高台到敦煌的重磁力勘探,我的石油探勘生涯也由此开启。为了取得地壳的均衡参数,我们三次进入祁连山,考察山间第四纪冰川地貌。 唐大麟:您工作过许多地方,对哪段经历印象最深刻? 李德生:我这一生参加过八次石油会战,在许多地方工作过。到玉门油矿后,1946年5月,当时中国石油工业最大、也是唯一的国营公司“资源委员会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这个公司除了拥有玉门油矿和新疆独山子油矿外,还拥有抗战胜利后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台湾、大连、锦西(现葫芦岛)等地的石油矿厂产业。那时勘探室主任是翁文波,他接到去台湾进行石油勘探的命令后,就把我们在河西走廊的重磁力勘探队调到上海。于是,1946年我又到了上海,在中油公司勘探室工作,之后前往台湾进行两年重磁力勘探工作,完成整个勘探工作之后,1948年又回到了上海。那时淮海战役已经开始了,公司里有几个地下党员,他们组织了护矿活动等待解放。我们就把地震仪、重磁力仪等重要设备,都放到中央信托保险科封锁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被派到陕北,担任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石油勘探大队第二地质队队长。在陕北工作四年,其中三年在野外,一年在延长油矿地质室。之后,因玉门油矿要进行注水开发,我又被调回玉门工作了四年,随后又奉调去四川参加川中会战一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时,我又到了大庆。在大庆四年,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段经历,我可以具体讲讲。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