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撷取了编者赵华教育生涯中的平凡却具有启发性的、感动人的故事,以及广大教师同行在教育教学中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一线的教育者的真实经历,千奇百怪的学生,各式各样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同样的感动心灵的教育。如《写诗的留级生》中的那名学生,因“扯谎、抽烟还打架,旷课、轧路都有他,考起试来科科挂,爹娘老师全不怕”,而被个别老师称为“炸弹”,语文老师抓住他喜欢写诗的特点,以诗交心,最终成功转化成了“愿驾大鹏横空跃,摘取星月照人间”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的好学生。再如《大山深处的名师》,讲述了汪来九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了安徽黟县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教书,他“一人一校”,这一干就是35年,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乡领导多次要把他调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乡中心校,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能坚守清贫,坚持为山区的教育奉献了一辈子。再如《绽放生命的美丽》说的是甘南舟曲县一个小山村的残疾老师房锋生,1988年初中毕业后的他,作为全村文化水平最高的,被聘为了代课教师,没有校舍就自己想办法修建教室,房款不够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为了支持他工作,其弟弟也从外地回来包揽了家中的耕种任务,等等。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默默无闻献身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由赵华编著。
在教师的漫漫人生路上,发生过无数感动人们灵魂的故事,让人们记忆永远深刻。《感动心灵的教育故事》中记载了教师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个个催人泪下,韵味深刻,印刻了教师在人们心中伟大的形象。
向学生“求和”
【故事】
小易是我们班里最顽皮的孩子,开学不到一个月,各种毛病就暴露无遗:逃课上网,上课捣乱;课堂上经常桌上是光板儿,甚至有时整天书包都不打开,每本教科书都是新的,连个道道都没有画过,笔记本更是空无一字;经常在课堂上搞恶作剧,趁同桌站起来回答问题把椅子撤掉,害得同桌差点坐到地上,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搅得课堂大乱。各科老师都视他为“害群之马”。我开始也十分气愤,屡次声色俱厉地批评他,变相地罚他打水、擦黑板、值日,还让他在全体同学面前深刻检讨过,但效果都微乎其微。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一天,放学后,我见小易和其他班几个学校有名的调皮学生在校园闲逛,便喊住了他。他很抵触地问我:“我今天又没有犯错误,您找我干吗?”
我没生气,笑了笑说:“只有你犯错误,我才可以找你吗?老师想和你聊聊,不行啊?”
他无可奈何、恋恋不舍地从人群中分离出来,跟我走进办公室。
“小易呀,其实老师今天找你,是想向你道歉的。”
“啊,老师你说什么?”他十分不解。
“真的。老师以前对你太过严厉了,只知道批评你、罚你,许多地方都做错了,所以我真诚地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得到你的谅解,可以吗?”
他愣了,随即胡乱地点点头说:“可以,没关系的。”
我又接着说:“老师还想和你交个朋友,行吗?”
他更奇怪了,问我:“可以是可以,就是我总给你找麻烦,给班级丢脸,你不讨厌我吗?”
“当然不,你是我的学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比如值日认真……”
最后,他轻松地笑了,并且第一次向我保证他要努力地改正自己,要争取做个好学生。
可好了没几天,他在课堂上又惹事了。自然老师要做演示实验,拿来一玻璃缸鱼,结果他把玻璃缸打碎了,鱼全死了,还不道歉,老师很生气。我把他找来,开门见山地问:
“今天是怎么回事呀,老毛病又犯了?”
他却不以为然地说:“老师,我这几天表现挺好的,不就打碎一个鱼缸么,又不是故意的。再说,老毛病还不得一点一点地改呀!”
无奈的我想了好半天,给他讲了个故事:
“一个小偷想改掉偷东西的恶习,于是他向邻居保证说,以前,我每天偷一只鸡;今年每月偷一只鸡;明年每两个月偷一只鸡。如此慢慢下去,我偷东西的毛病就改掉了。你说这个人是真的想改掉恶习吗?”
“不是的。”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已明白了我的用意。
我继续追问:“那么,他怎么样做才算改了呢?”
“他应该努力控制自己,一只不偷才行。”
“那你呢?”
他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老师,我一定改。不过老师,我别的地方都可以改,能不能在课堂上和学习上少要求我点呀?
“不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上课,这两样不改,怎么行。不过,你学习上可以循序渐进,慢慢来。”
我重重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他也重重点了点头。
“好啦,自己去找自然老师道歉,能做到吗?”
“老师放心,我一定诚心诚意地完成任务!”
还没有等我给他纠正这不是“任务”,他已经向自然老师办公室跑去了。望着他的身影,我笑了笑。 【感悟】
西方有句古语:“用争斗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步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这句话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告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绝不要和学生“斗”,要力求“和为贵”。在现代师生交往中,教师要首先尊重学生,做出让步,才能有较好的预期效果。
我在对小易同学的教育工作中,改“争斗”为“求和”,向学生做出让步,真诚道歉;与学生交朋友,进行感情“投资”。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策略地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在学习上则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给他时间,循序渐进,从而激励了小易上进的勇气和信心。
洗刷学生冷漠的心
【故事】
小山是我班的一名男生,初来我班第一个星期,小山就和班上另一名男生因一点儿小事大打出手,而且手法很残忍:他用自己的长指甲在那名男生的脖子上抓了长长的一条口子。我意识到,小山是一名难以对付的学生。接下来的日子里,果然不出我所料,小山不时和同学发生矛盾,尤其是女生,他似乎生来就恨她们,常常故意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引发她们生气,为此,女生常常因他的恶言恶语而痛哭流涕,这时的他就会幸灾乐祸。除此之外,我很难发现小山的开心时光。平时的他,表情冷漠,和谁谈话,都会把头有意侧向一边,无论你对他多亲热,他都是一副无动于衷、不以为然的冷漠的高傲的神态,似乎和谁都有深仇大恨。
我担任班主任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明白,对于这样的学生,批评教育是无论如何也使用不得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为如何让他信任、如何让他对我友善、如何转变他而犯愁。接下来的一件事,让我很快找到了打开他封闭心灵之门的钥匙。
那是个夏日的午间,小山逃了一节课,我在无奈之下请来了他的母亲。面对母亲泪流满面的教育,小山也泪如雨下。站在一旁的我意识到:小山的心是善良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到小山的面前,用手轻轻地去擦小山脸上的泪珠,边擦边唠叨:“其实你心地善良,为什么表面上要装得那么冷漠呢?”我发现,当我说完这些话时,小山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那是平生终于找到了知己的欣慰。往后的日子里,小山和我之间的距离还是相隔很远很远,但我对他有了信心,因为他看到我时的表情不再是先前那样冷漠。我自此也满怀信心:我有希望让他热情起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小山和同学相处,相安无事。我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可事情总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还记得,那天是小山的生日,一场球赛,小山又和别班一同学发生了口角,小山还在球场上骂了人家的家人,由于当时人比较多,小山和那名同学没打得起来。事情本该就这样过去了,晚自习后,小山吃完生日蛋糕去洗手时,被那名同学及其同伙撞了一下并掐了一把,小山终因寡不敌众而暂时退却。而我和那名学生的班主任进行沟通后,班主任对那两名同学进行了教育和惩罚,并且我还把处理的结果转告给了小山。小山一言没发,几天过去了,小山就是闷闷不乐。当我正在寻找合适的语言准备找他谈心时,小山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先下手为强,“邀请”我班另一名高大的男生故意挑衅那名男生,并借机狠狠的踢了他几脚。直到上课铃声打响还不肯甘休,一个劲地直往教室外冲,看样子,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好象要把自己的仇敌置之死地而后快方才改恨,嘴里还一个劲地对着我嚷:“你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你只护着别班学生,从来不顾及我们的感受……”天哪,听到这些话,一向遇事冷静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我感到我受了极大的委屈。我从教室后边旮旯里提起一把扫帚,摆出豁出去了的势头,咆哮道:“今天谁跑出了教室门我就揍死谁!”或许是被我的凶样震蒙了,两人同时瘫坐在地上。我一时难以平息心中的怒火,多日来的委屈一股脑儿涌上心头,顺势从我的舌间溜出:“谁稀罕当班主任……我没护着你们,你们什么时候替我想过……我女儿现在在发高烧,我没陪着她,来教育你们……你们是人,我不是,你们是爸妈养的儿女,我不是……”学生一个个先是听呆了,后来一个个眼圈红了,再后来一个个开始啜泣……那节课后,小山找到我:“老师,对不起,我刚才太冲动了,我不该说那些话伤害您。您去照顾您女儿吧,我不会再做傻事的。”
从此以后,小山见到我都会主动打招呼,时不时还会冲我笑笑。事后我才了解到:小山虽然有个完整的家,但其父性情暴躁,平时很少过问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犯错,轻则大声叱骂,重则拳脚相加。母亲虽然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儿子,但对孩子心灵抚慰太少,而且,从小到大,小山一个人独处的时间相当多,尤其是小时候,几乎都是以电视为伴。
【感悟】
经过这么一件事,我有了以下发现:
1.学生的心底并不冷漠,并且是很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这话一点没错。
2.与学生相处时,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最后进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难为人知的优点。教师在唤发他的心灵时,别忘了找到这样的突破口。
3.你理解学生,偏偏学生不理解时,我们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上述故事中,我采用极其火暴的方法去制止学生错误的发生,虽然有效,但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日后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去效仿。对学生发泄的那些言论,虽然博得了学生的理解,但有失老师的身份。
4.在这个故事中,我和家长的沟通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刚接触学生,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后,应该及时了解那种表象存在的原因,这样对小山的教育效率会更高。
P54-5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马克思则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信任。”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在教师漫长而又短暂的教育生涯中,会遇到许多感动心灵的故事。师爱往往是这些故事中的主线。师爱就像甘泉,它能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师爱像暖流,它能化解师生间冷漠的隔阂,可谓是教育的“润滑剂”。当师爱撞击到学生心灵的时候,他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进而发自内心地“改过自新”。教师用自己的爱引领着学生向无比广阔的人生之路驰骋!
本书撷取了编者教育生涯中的平凡却具有启发性的、感动人的故事,以及广大教师同行在教育教学中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一线的教育者的真实经历,千奇百怪的学生,各式各样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同样的感动心灵的教育。如《写诗的留级生》中的那名学生,因“扯谎、抽烟还打架,旷课、轧路都有他,考起试来科科挂,爹娘老师全不怕”,而被个别老师称为“炸弹”,语文老师抓住他喜欢写诗的特点,以诗交心,最终成功转化成了“愿驾大鹏横空跃,摘取星月照人间”豪情万丈、奋发向上的好学生。再如《大山深处的名师》,讲述了汪来九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到了安徽黟县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教书,他“一人一校”,这一干就是35年,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乡领导多次要把他调到条件相对较好的乡中心校,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能坚守清贫,坚持为山区的教育奉献了一辈子。再如《绽放生命的美丽》说的是甘南舟曲县一个小山村的残疾老师房锋生,1988年初中毕业后的他,作为全村文化水平最高的,被聘为了代课教师,没有校舍就自己想办法修建教室,房款不够用自己的房子抵押贷款,为了支持他工作,其弟弟也从外地回来包揽了家中的耕种任务,等等。
这些教育故事是编者近二十年工作生涯的总结,也是烙印在编者心中的教育痕迹。这些教育故事,激励着编者和更多的教师们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爱学生、爱教育,用真心和真情为教育事业做出微薄却不可或缺的贡献。
此外,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
赵华
2011年4月
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是学生在校学习中最紧密的人。教师在中国这个社会中是受大多数人所尊敬的,我们在工作中要深信,只要你真诚的为学生付出了,在学生的内心总有一把尺子来衡量的。对于学生的每个行为,只要我们了解了他们行为的正向的目的,再结合环境,运用一定的技巧,以真诚的态度、诚挚的语气、适当的措辞,取信于对方,得到正面的响应,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教师要想感动学生的心灵,就要用心去爱学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资料,由于时间紧迫,没来得及与原编著者一一联系,请相关作者看到后及时与本书联系。谢谢。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