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领导干部谈经济学思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王东京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立足中国国情,反映主流认识,体现决策层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全新力作。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学习。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或是直接参与制定政策,或是负责贯彻落实政策,都需要懂得经济学基本原理。本书旨在帮助领导干部建立经济学思维,通过对12条经济学基本准则的阐释说明,借助大量案例进行细致解读,避免了对经济学概念的泛泛而谈,生动示范如何用经济学思维破解现实难题,为读者提供了分析复杂经济现象的理论坐标。作者长期在中央党校为高中级干部主讲经济学,写作深入浅出,论述娓娓道来,仿若与读者促膝交谈,观点富有启发性与现实指导意义。 目录 第一章 争取收益最大化 行为选择规律 第1节 研究行为的“人性假设” 第2节 “让利销售”并非让利 第3节 金融资本“脱实向虚” 第4节 高校教师的最大化 第5节 产学研何以脱节 第6节 创新动力为何不足 第二章 成本约束行为选择 有选择必有成本 第1节 成本是选择的代价 第2节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第3节 从不同角度看成本 第4节 成本约束银行贷款 第5节 内化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 第6节 成本约束改革路径 第三章 从边际推断行为转变 量变与质变 第1节 斯密的经典提问 第2节 企业最佳规模 第3节 从边际收益递减看产业融合 第4节 资源最优配置标准 第5节 数字经济的边际收益 第6节 计划与市场分工 第四章 要看见“看不见的” 经济学家要有眼光 第1节 看不见的代价 第2节 使用机器不会增加失业 第3节 隐性失业弊大于利 第4节 储蓄不会抑制需求 第5节 “合成谬误”并非市场失灵 第6节 扶贫应防止“穷帮富” 第五章 供求决定价格 价格约束成本 第1节 物物交换的价格 第2节 房价决定地价 第3节 别错怪中间商 第4节 “价格歧视”是按需求定价 第5节 市场逆选择的原因 第6节 政府不能提供消费者剩余 第六章 等价交换是自由交换 不得强买强卖 第1节 分工与交换 第2节 政府征地困局 第3节 耕地流转趋势 第4节 “限购”并非上策 第5节 加薪与限薪 第6节 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 第七章 繁荣来自竞争 垄断与竞争并存 第1节 市场竞争及其推论 第2节 “完全竞争”是理论假设 第3节 反垄断不能简单“反大” 第4节 不能反对技术垄断 第5节 集中采购应加大竞争 第八章 产权决定竞争规则 交易费用决定产权界定 第1节 产权不同于所有权 第2节 产权与产品所有权 第3节 产权结构与行为选择 第4节 稀缺资源争用规则 第5节 数据产权的界定 第6节 行政责任的划分 第九章 结构失衡造成总量失衡 立足供给侧扩内需 第1节 萨伊定律的困惑 第2节 凯恩斯也是总量分析 第3节 产业政策并非万能 第4节 让市场调结构 第5节 从供给侧化解结构失衡 第6节 保护粮食安全 第十章 通胀始终是货币现象 货币政策以静制动 第1节 通货膨胀类型 第2节 通胀是货币超发的结果 第3节 利率不是政策工具 第4节 加息不能抑制通胀 第5节 通胀与失业 第6节 稳健货币政策 第十一章 国际分工可以共赢 自由贸易没有输家 第1节 国际分工的底层逻辑 第2节 比较优势不是陷阱 第3节 出口是为了进口 第4节 国际收支平衡的误区 第5节 高关税的错觉 第6节 “中心-外围论”不可信 第十二章 用事实验证理论 证实与证伪 第1节 发现规律与验证规律 第2节 理论要用事实检验 第3节 事实要用理论解释 第4节 定律皆受时空约束 第5节 历史现象未必是规律 第6节 经济学有立场 附录一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主线、理论框架、基本范式、中国方案 附录二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附录三 中国经济稳增长 关键议题及其应对 后 记 导语 1.意义重大,针对性强,在复杂经济形势下,紧扣热点话题,帮助作为管理者、决策者的领导干部掌握经济学思维,破解现实难题。 2.作者权威,功底深厚,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长期为各级领导干部授课,贴近高层视角,立足实际需求,观点深刻,见解独到。 3.大师手笔,高屋建瓴,融会数十年研究心得和思想精髓,广度与深度兼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娓娓道来,案例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好读易懂。 4.精装设计,内外双封,护封典雅特种纸,手感温润,裱封雅致雾灰,清爽大方,内文进口纯质纸,版式简洁,开本适中,阅读体验良好。 精彩页 第一章 争取收益最大化 行为选择规律 经济学推断人的行为选择的基本工具,是需求定律。需求定律是指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升高,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在这里,价格是约束选择的条件,需求是选择的结果。若将需求定律推广:人的行为选择规律,是在约束条件下争取收益最大化。 研究人的行为选择,首先需要对“人性”作假设。本章先介绍经济学的“人性假设”,然后再结合案例,对争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作分析。 第1节 | 研究行为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有一句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后来约翰·穆勒根据斯密的这一思想,提出了“经济人”概念。其含义有二:人是自私的,也是理性的。 “经济人”是个假设 “经济人”作为经济学的第一大假设,200多年来一直无人可以撼动。不承想,近年来我们国内有学者却对此多有异议。概括起来,反对的意见主要有三:第一,经济学并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第二,现实生活里仅少数人自私,多数人不自私;第三,经济学假定人自私,实质是宣扬腐朽人生观。 学术可以争鸣,但学术争鸣应恪守学术规则。事实上,“经济人”只是个假设,与倡导什么样的人生观扯不上关系;而且恰恰相反,作此假设是为了研究如何抑制或避免“损人利己”的行为。 也有学者说,“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中国经济学者研究人们的行为选择规律不应从这个假设出发。看来,有必要对“经济人假设”作进一步的解释。 质疑者说,经济学并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是的,经济学发展数百年,迄今还没有经济学家对人为何自私给出证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经济学家不想证明,而是经济学家对此无能为力。 严格地讲,人为何自私是心理学或生物学领域的课题,应该由心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去证明。不过即便如此,仍不妨碍经济学假定“人自私”,就如同数学家至今并未证明为何“1+1=2”,可数学运算却一律要遵从这个假设。 这样说吧,经济学家虽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也不论现实生活中某个人或某群人是否自私,但若要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就需要将人假设为“经济人”。学习经济学的读者一定要清楚,“经济人假设”是推断人的行为规律的逻辑起点,若不从这个起点出发,经济分析将无所适从,当然不可能推导出人的行为规律。 基因自私与理性自私 1976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他研究发现,生物自私是源于基因自私。道金斯做过大量的观察与验证,用基因自私解释生物自私应该不会错。 然而人却不同于其他生物,人有思想和情感,不能简单地用基因自私解释人为何自私。换句话说,人有“自私”和“理性”双重属性。自私是其自然属性,理性是其社会属性。人与生物“自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自私”。 人是否具有理性?若仅从自然属性看,人无疑缺乏理性。但从社会属性看,人则具有理性。对此,弗洛伊德曾作过精辟分析。 弗洛伊德把人性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所谓“本我”,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以追求自身快乐为唯一原则,毫不自律(理性);“自我”,是指在追求自己快乐的同时能够自律,即自私和理性并存,也是多数人遵循的原则;“超我”,则是以追求社会道德为首要原则,能够高度自律,是人类理性和情感进化的结果。 回头再说亚当·斯密。很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早在《国富论》出版之前,斯密于1759年就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从“同情心”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特质出发,提出人类应该“克己”(自律)。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感慨地说:不读《国富论》,我们不知道何为利己;而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方能问心无愧。 人类为何要克己,亚当·斯密的论证是:因为人存在自私心,所以需要克己。不然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胀,长此以往必会触犯众怒,令自己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而且斯密还分析指出: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谁也离不开他人的支持,若失去了他人的支持,便无法生存。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一个人为了获得他人支持,必须自律,要使利己心下降到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 人的奋斗皆同利益有关 有质疑者说,在现实生活中,自私的人只是少数而不是多数。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人类到底是否具有“自私”的属性?或者说在芸芸众生之中,有私心的人到底是少数还是多数? 如果有私心的人只是少数,那么“经济人假设”就没有现实基础,而由此推导的“规律”当然不会具有普遍性。如此,经济学的解释力会大大下降,而这一假设也就没有多大的现实价值。 不必怀疑,一个社会肯定有无私心的人,但无私心的人总是少数,不会是多数。读者不妨扪心自问:你希望增加工资吗?你希望住大房子吗?你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