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经济危机与虚拟经济立法的实践互动出发,结合经济危机演变的“过程化”逻辑,揭示经济危机与虚拟经济立法的理论关联,立足我国与世界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论证与展望。 在吸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尤其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二元平衡,在虚拟经济“有限发展理论”的语境下,完善我国虚拟经济立法体系,针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关键金融风险生产环节,改良规制方式,健全规制工具,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作者简介 刘乃梁,天津东丽人,法学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法学院院长助理,虚拟经济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竞争法与金融法研究,在《法商研究》《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北方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曾获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二等奖、中国青年竞争法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引言 经济危机与虚拟经济立法的逻辑展开 一、经济危机:样本选择与史实概览 (一)样本选择依据 (二)经济危机史实概览 二、金融与法律:经济危机中的问题表征 (一)金融危机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金融过度发展是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法律失灵是虚拟经济过度的关键原因 三、过度虚拟经济现象的警惕与法治对策 (一)过度虚拟经济的成因与风险 (二)过度虚拟经济的基本表现 (三)化解过度虚拟经济的法治对策 第一章 “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 (一)“黄金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大萧条”前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自由主义思潮下的美国社会 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成因 (一)“大萧条”爆发的一般成因 (二)关于“大萧条”成因的经济学论战 (三)关于“大萧条”成因的法学检讨 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演进 (一)“大萧条”的爆发 (二)“大萧条”的救济 (三)“大萧条”下的中国社会 四、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治理 (一)“大萧条”危机前期胡佛政府治理的一般评价 (二)凯恩斯主义下罗斯福新政的立法变迁 (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下的“大萧条”国际治理 五、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一)国家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法律功能 (二)虚拟经济有限发展:风险导向下的监管设计 (三)中央银行:独立性及其货币政策的合理性 第二章 亚洲金融风暴——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生成背景:从“实体振兴”到“虚拟主导” (一)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 (二)崛起的新势力:亚洲四小龙 (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审视:亚洲四小虎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经济原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丧失制度理性 (二)国际环境原因: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防御失位 (三)政治原因:未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力保障 (四)法律成因:监管体系缺失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三、亚洲金融危机的演进 (一)危机的爆发:从泰国到整个亚洲 (二)危机的发展:救助博弈 (三)危机的尾声:国际游资抵御战 四、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 (一)金融市场体系改良与金融立法完善 (二)政府干预职能升级与配套制度完善 (三)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中国 五、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一)市场维度:金融深化过度的风险抵御 (二)国际维度:经济全球化下的安全理念 (三)政府维度:政府职能与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章 次级贷款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 第四章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第五章 经济危机风险的中国应对 第六章 经济危机法律应对的比较分析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