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斯威夫特在中国(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蒋永影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8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提供了一个作家跨文化旅行的典型案例,斯威夫特是一位对中国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斯威夫特从英国到中国漫长的文化旅途始于1872年第一个译本《谈瀛小录》,本书详细考察斯威夫特从1872年至今在中国的译介、传播、研究和影响等情况,分别从英语世界的斯威夫特及其中国趣味、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斯威夫特在中国的研究以及斯威夫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展开,呈现出斯威夫特中国之行的主要脉络。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英语世界的斯威夫特及其中国趣味
第一节 斯威夫特及其复杂性
第二节 斯威夫特在英语世界的研究
第三节 斯威夫特的中国趣味
第二章 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 斯威夫特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概况
第二节 斯威夫特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格列佛游记》的中译本研究
第三章 斯威夫特在中国的研究
第一节 斯威夫特在中国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现代和当代斯威夫特研究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文学史中的斯威夫特
第四章 斯威夫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中西讽刺文学传统的对接
第二节 启蒙语境下的斯威夫特与20世纪中国作家
第三节 斯威夫特与周氏兄弟
第四节 老舍的《猫城记》与《格列佛游记》
第五节 斯威夫特与林语堂
第六节 斯威夫特与钱钟书
第七节 斯威夫特与沈从文、张天翼等其他现代作家
第八节 斯威夫特与中国当代讽刺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斯威夫特作品汉译目录(1872—2021)
后记
序言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作家跨文化旅
行的典型案例。斯威夫特被
译介到中国的漫长文化旅途
从1872年第一个译本《谈
瀛小录》就开始了,本书力
图详细考察斯威夫特从
1872年至今在中国的译介
、传播、研究和影响等情况
,以此呈现出斯威夫特中国
之行的主要脉络。在梳理中
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翻译界和
学术界在翻译和研究这位18
世纪英国作家作品时,是如
何随着不同时代语境的变化
而呈现出不同的译介、传播
与研究特点的。斯威夫特是
一位对中国新文学产生重要
影响的作家,本书还将从跨
文化角度探讨他对中国作家
作品的影响。对斯威夫特接
受史的梳理不仅能从中发掘
出他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再
创造活动,还能呈现出跨文
化经典的建构过程,这对研
究同类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接
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书分为绪论、正文和
结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
分别从英语世界的斯威夫特
及其中国趣味、斯威夫特在
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斯威夫
特在中国的研究以及斯威夫
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四个
方面展开。首先,介绍斯威
夫特及其在英语世界的研究
现状,同时涉及他与中国文
学文化的关系。其次,纵向
考察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
史、传播史和研究史,贯穿
历史的线性结构,分阶段论
述不同历史时段的接受状况
,并对不同阶段的代表成果
和代表观点加以批判,以把
握其清晰的脉络。在传播方
面专注于译介和改编层面,
在批评研究方面则关注研究
范式的变迁,现代和当代斯
威夫特研究的比较分析以及
文学史的建构。最后,对影
响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横向切
分,涉及斯威夫特与中国具
体作家作品的内在关联。本
书采用总体研究和专题研究
相结合的结构,以批判的眼
光重新审视接受的历史,力
图对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跨文
化之旅做系统性总结。
本书分为绪论、正文和
结语。绪论部分探讨了斯威
夫特接受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
是英语世界的斯威夫特及其
中国趣味,介绍了斯威夫特
及其复杂性,梳理了他在英
语世界的研究现状,同时考
察斯威夫特的中国趣味及其
笔下的中国形象,从对方视
野观照自身,让接受史呈现
出一种对话互动关系,这对
梳理斯威夫特在中国的接受
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是斯威夫特在中
国的译介与传播,深入考察
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历程
,分析其在中国的地位变迁
和影响。翻译使得原著在另
一个语境下获得了再生,不
同时代语境下的译者会受到
不同意识形态和翻译诗学的
影响,以不同的翻译策略应
对同一个文本,会产生丰富
多彩的译本。斯威夫特在中
国的译介史和传播史是其接
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
后承载着作家作品与接受语
境的关联。本章还将以《格
列佛游记》为个案,对《格
列佛游记》不同译本进行介
绍分析,对翻译策略和原则
进行探讨,并对翻译中的一
些热点和棘手问题作回应,
探索其翻译和接受背后深层
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因,
从而展现不同时代的语境特
色。
第三章是斯威夫特在中
国的研究,以时间为横断面
,自斯威夫特译介到中国至
今,分阶段纵向考察其在各
个时期的研究面貌和轨迹,
并对现代和当代的斯威夫特
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关
注文学史书写中的斯威夫特
,探究国内学者如何以文学
史叙述的方式建构斯威夫特

第四章是斯威夫特对中
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从影响
研究的角度探讨斯威夫特与
中国作家作品的关系,以周
氏兄弟、老舍、林语堂、钱
钟书等为典型个案,具体考
察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对
斯威夫特的接受。中国作家
受斯威夫特的影响,不仅表
现在艺术技巧层面的汲取和
转化,还表现在精神层面的
继承和思考。本章运用实证
考据的朴学方法,多方搜集
资料,为了避免事实联系匮
乏的尴尬,结合平行研究,
细致入微地展现斯威夫特与
中国作家作品的内在关联,
深入探究其与周氏兄弟、老
舍、林语堂、钱钟书等中国
作家作品之间的互涉关系。
结语总结了斯威夫特在
中国的接受情况,并展望了
未来的努力方向。附录部分
收录了斯威夫特汉译作品目
录(1872—2021),是目
前国内首份关于斯威夫特译
介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
导语
在本书中读者将看到了中国的翻译界和学术界在翻译和研究这位18世纪英国作家作品时,是如何随着不同时代语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译介、传播与研究特点的。斯威夫特是一位对中国新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家,本书还将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他对中国作家作品的影响。对斯威夫特接受史的梳理不仅能从中发掘出他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再创造活动,还能呈现出跨文化经典的建构过程,这对研究同类作家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始于
我博士求学时期,我的博士
导师高旭东教授对该书的写
作曾给予诸多指导,他也是
我走上学术道路的重要引路
人。我与他已合作完成过两
部书稿,但这本书是我作为
独立作者的第一本著作。
博士毕业后,我来到外
交学院汉语教研室工作。在
工作期间,我以“乔纳森·斯
威夫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研究”为题申请到了2018年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项目号18YJC751020)
,围绕该课题方向已发表多
篇关于斯威夫特的文章,眼
下这本书也是该课题的重要
结项成果之一。
另外,此书的出版也受
到了外交学院2021年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
金的资助。在出版过程中,
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苗永姝老
师辛勤付出许多,在此表示
感谢!
读了很多年的中文系,
在学位上早已读到头,但在
学术水平上却还差得远。书
稿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恳
请诸位师友指证!
精彩页
本书将全面考察英国①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在中国的译介、传播、研究和影响的情况,梳理其在中国之行的基本脉络。斯威夫特的跨文化之旅自1872年第一个译本《谈瀛小录》(《格列佛游记》节译)便开始了,本书集中梳理他在中国一百多年来的接受史,分析其人其作,特别是《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如何在中国成为经典的过程,并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进行解读,同时还进一步探究他对中国作家作品的多重影响。这些都为斯威夫特在中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空白。
“任何一位伟大作家,都应当也有必要为他写一部接受史”,更何况这样一位在文化趣味上和中国有着精神关联的英国伟大作家,为他写一部接受史既是“文学科学的一个内容,也是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化史、社会史的一个部分”。②作家的接受史不仅“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认识作家”,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期待视野,社会思潮以及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发展和变化”。①因此,考察斯威夫特在中国译介、传播、研究和影响的历史具有多种意义。
首先,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作家,其作品中有多重的意义结构和理解空白,成为潜在的“召唤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就斯威夫特本人来说,其身份的多重性——小说家、政论家、政客、诗人、神职人员越来越备受关注,完全取代了之前中国读者对其文学家单一身份的认定。就其作品而言,在《格列佛游记》中,儿童看见奇幻,政客看见讽刺,文明人看见丑陋……作品的生命存在于读者历时性的阅读和接受之中。通过考察斯威夫特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可以在历史的进程中动态地把握作家的真正伟大之处,深化我们对其作品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客观的参照系。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和读者。传统的文学研究偏重于前三个要素,20世纪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建立了一套新型的文学理论,尝试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使得西方文学研究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进行转向,将历史性与实践性引入文学研究,为读者立场和研究者的历史态度奠定基础。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美学是解释学文论的一部分,兴于20世纪60年代末,盛于70年代,与现象学、存在主义、俄国形式主义也有一定的关联。接受理论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是研究文学接受的重要方法论体系。“姚斯认为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研究,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存在史的研究。”②文学作品的存在史实际上是由读者参与创造的,1726年的读者与今天的读者对《格列佛游记》的阅读和理解肯定不一样,新的文本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作家作品只有被不同时代和文化语境下的读者接受才能生成其存在的历史性。因此,接受美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建构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接受史观。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5: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