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越千年(中国古典文学简评)
分类
作者 欧阳婧祎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情越千年(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多种文学形式的综合赏析类作品,包括诗经、楚辞、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

在这本书中,作者欧阳婧祎细腻深入地赏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从文本入手,详细地分析它们的美感所在,分析蕴含其中的千年不改的情感。经典为什么能够流传?无非是它的情感始终不变罢了。这种千载不渝的情感,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依然亲切又自然。我们不能把经典想象得过于干枯。动人的情感是它始终不变的内涵,非此不能流传下来。这种情感不止是爱情,更是那扎根于民族心灵深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

内容推荐

《情越千年(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是国内首部中学生中国古典文学评点文集。作者欧阳婧祎自幼广泛涉猎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中学期间系统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发表《红楼梦》、《诗经》阅读心得数十篇。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精华,包括诗经、楚辞、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作者对文学名人和名作的评点独具慧眼,展示了当代中学生别具一格的鉴赏能力。

目录

第一辑 思无邪

 碧草情丝

 无邪

 亲与爱

 风雨归程

 诗无达诂

 唯我思纯

 颂不如雅,雅不如风

 人之初

 情越千年

第二辑 行吟湘楚

 第一品离骚

 第二品九歌

 王孙兮归来

第三辑 赋得百年月

 乱世素心

 闲情唯闲

 长门怨

 闻笛思旧

 临江仙

 暗度流光

 无使哀后人

 逍遥游

 千载相逢如初见

第四辑 陌上花开

 从容之美

 咫尺长安

 西洲莲

 长相思

 曹操三行

 江南菡萏秋

 身死为国殇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第五辑 大唐长歌行

 风裳水佩

 恶之花

 同在天涯

 孤伤自藏

 日月

 冷雨烛爇

 沧海明珠

 江湖之远

 金石契

 三生杜牧

 皈依

第六辑 绝妙好词

 倾国是故国

 浩然气

 天上人间

 登临意

 高山月出

 断鸿声

 弦上春雪

 秦楚大观

 春夜归人

 北方有佳人

 自秉孤光

 月冷千山

 倾城之色

第七辑 人生如戏

 《赵氏孤儿》

 《救风尘》

 《西厢记》

 《窦娥冤》

 戏事与世事

第八辑 绮陌红楼

 林海雪原

 宫心

 春之声

 万类霜天

 唯有香如故

 暗香流

 看破·看不破

 卿卿

 亲疏

 韶华

 情幻

 开到荼蘼

 从金钏之死看宝玉

 贤与奸

 彩云易散玻璃脆

 绝世之恋——当日满座风流子

 好云香护采芹人

跋 十年踪迹十年心

试读章节

《诗经·国风》里,关于感情方面的诗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在这些感情诗中,爱情诗的数量又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相对而言,亲情诗仿佛不那么显眼,仅有的几首兄弟之情、父母之情的诗歌,却又极其撼人心魄。

亲情诗,我认为要数《郑风·扬之水》最为动人。它显然是“思无邪”的又一最佳代表——“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惟吾与汝。”水流连一束小小的楚木也漂不起来,陌生人的话,就像这水流一样难以信任啊!我们的兄弟本来就少,现在只有我和你了!这毫无疑问是饱经战乱的一双兄弟,在尝尽“谓他人昆,亦莫我闻”的人情冷暖之后所做的感慨。到头来,可以相信的,只有兄弟亲情啊!

这也许是一句和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代表的小清新爱情派相对抗的诗句。那么,亲情与爱情,孰高孰下?

在这之前,我觉得我们最好先看看后世对亲情与爱情的抉择。唐代李华在他的名篇《吊古战场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兄弟对于古人来说是如同手足的存在,而妻子不过是“宾友”,客客气气,却难以相亲,便是最亲近的陌生人。关于这种反差,唐代才女李季兰在《八至》中的“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最为冷峻,可作辅证一句。

《吊古战场文》中“手足”和“宾友”的强烈对比曾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而刘备的那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就更流传甚广了。说难听点,妻子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存在的。在封建礼法的禁锢中,爱情只是可有可无的,并且,最好没有。

相反。在后世,亲情是被拔高在众感情之首的,二十四孝图即可为证。还有什么“姜公大被”之类无法直视的兄弟情故事也被大力宣扬。爱情在后世的被重视程度,与在《诗经》中篇幅的压倒性地位形成了苍凉的对比。

亲情与爱情,在《诗经》中,像是土地与生长在上面的草木。这在《郑风·丰》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衣锦襞衣,裳锦襞裳。叔兮伯兮,驾予同行”。女孩儿在亲情的抚育下长大,然后在叔伯的护送下嫁到心爱的男子家,韦庄的《秦妇吟》中“南邻女”出嫁的故事也是佐证。孩子先受到亲情的滋润,成长得美丽而成熟,然后就投入爱情的怀抱。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正如《悲惨世界》里从小无父无母的珂赛特,被冉阿让收养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物质生活,成长为一个温柔聪慧的贤媛,最终得以凭借出众的美貌和男爵马吕斯相爱并结为伉俪。“这棵凶险的荨麻疼爱并保护了这朵百合花。”若是没有亲情的濡养,爱情恐怕也不会那样完美。

亲情是人类感情生活的基础,而爱情则是升华。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或是说一种难以磨灭的循环。相爱,结婚,生子,最初的相恋在家长里短岁月静好中缓缓稀释与消磨,打磨得如亲情般丰润而温暖。其实很多执手偕老的爱人,到后来爱情都转化成了亲情。他们的儿女再寻到各自的良人,将这样的循环传递下去。

亲情给予人的慰藉是深沉而温暖的,而爱情则是唯美与陶醉的。像《唐风·绸缪》里的那双乱世夫妇,在一见钟情的狂热下忘乎所以了。而亲情则不会如此。亲情是存在的时候如温火慢热,失去时才会感到“独行晨晨”的刻骨伤痛。就如脚下的土地,平时熟视无睹,只有在发生地震、泥石流这种毁灭性的灾难时才能感受到;又如鼻梁上的眼镜,只有沾染了尘埃之后才会真切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所以,“终鲜兄弟,惟吾与汝”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不是相矛盾的。《扬之水》并不是《击鼓》的对立面而是《击鼓》的基础。而《击鼓》也不是《扬之水》的否定而是《扬之水》的升华,这两者相辅相成,就构成了我们人类感情生活最美好的图景。亲情与爱情,就这样在《诗经》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诗经》是连接古代与当代的一座无可替代的桥梁。即便是现在,即便是完全与古中国相隔绝的我们,透过这一片片印刷纸和简体字,从这一首首古拙的诗歌里,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先人们传达的爱、慈悲与情怀。所以孔子在教导儿子孔鲤学习《诗经》时,才会那样意味深长地说:“小子何莫学夫《诗》?”P7-8

序言

《情越千年:中国古典文学简评》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多种文学形式的综合赏析类作品,包括诗经、楚辞、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第一辑《思无邪》赏析的是《诗经》,较多地谈论先人的情感。第二辑赏析的是《楚辞》,篇幅较短,主要从内涵来分析。第三辑是赋,不仅是汉赋,还有其他朝代的代表作。第四辑赏析的是乐府诗歌,挑选了各个朝代的优秀乐府诗,为大家展现古人的纯情和美好。第五辑赏析的是唐诗,包括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诗歌。第六辑赏析的是宋词,选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人的词。第七辑赏析的是元杂剧,包括《赵氏孤儿》《西厢记》等经典剧目。最后一辑赏析的是《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

在这本书中,作者细腻深入地赏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从文本入手,详细地分析它们的美感所在,分析蕴含其中的千年不改的情感。经典为什么能够流传?无非是它的情感始终不变罢了。这种千载不渝的情感,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依然亲切又自然。我们不能把经典想象得过于干枯。动人的情感是它始终不变的内涵,非此不能流传下来。这种情感不止是爱情,更是那扎根于民族心灵深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本书也许不那么风花雪月或勾人心弦,也许不够权威,还稍显粗糙,却是少年作者所思所想,无可替代。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第15个深圳读书月,一个来自深圳的少年将这本书呈献给读者,希望它能够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成为通照古今的那轮明月。

后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

写这篇跋的时候,正好是中秋节的前两天。花正半开,月尚未圆。

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写书,更没有想过要去写这样一本书——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诗经》、《楚辞》、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

我现在将这本书中的内容一一列出,才惊觉,我作为一个闲暇时间并不算很多的高中生,竟然一口气写了这样多的文字。

这本书中的第一辑、第六辑和第八辑的部分文章,是较早完成的。那时也只是写着玩玩,练练手,也没花什么太多的心思和功夫。还有些是给报社写专栏用,总之并不是为了出书。

后来,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老师看到了这些文字,相当称赏,并问我是否有意向出书。

我现在不记得那时是怎么回答的了,反正一来二去,出书这事就定下来了。

大事已定,然后关键就是出什么内容的书。家慈看着我从十年前开蒙时一路走来,从背四书五经到看诗词歌赋,她知道我对《红楼梦》的深情,简直是噬魂附骨,至死不渝。于是说我可以考虑写《红楼梦》的文学评论。

我想了想,说不行。

那些关于《红楼梦》的文字,有些是初二的,有些是初三的。篇幅极短小,模仿痕迹极重,现在看来根本说不过去。而且屈指一算,能拿得上台面的只有不到十五篇,两万字左右。而至少要十万字,方可成书。

之前因为看和评《红楼梦》在同龄人里比较出色,有些人说我是“红学家”。那时听着没什么感觉,后来在一本书里看到了红学的四大分支,顿时掩面而逃:“一曹学,二脂学,三版本学,四探轶学”——我的文章,哪一类都不算。

哦,后来还听说是五大分支,还有一个评论学。但当我又看了远到脂砚斋、畸笏叟、涂瀛、大某山民、护花主人,近到胡适、鲁迅、俞平伯、蔡义江、西岭雪、江湖夜雨的评论,再一次掩面而逃。

无论如何,写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是行不通的。《红楼梦》就像一个绝色美人,被人看了和评了几百年,已经很难再挖出什么亮点来了。评论已经山穷水尽,曹学脂学探轶我又没那个本事,上哪儿生发出其余八万字来?

后来又想写《诗经》。但转瞬一想,《红楼梦》都已经被赏玩了几百年,更何况是三千年前的《诗经》?

——无论是哪种文体,我都难以将心中关于它的华美的碎片拼成一本书。因为它们,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寻章摘句而成,互不契合,也无联系。

于是,我选择了将它们全部——没错,是全部连缀起来,相互独立、自成日月却又浑然一体。像那贤妇苏蕙,将一腔挚爱,注入那织机上不停游走的梭子,缀锦为文,字字如璇玑。以心感之,如珠之润,似玉有温。

当我把这个想法以目录的形式键人文档之后,我就坚定了这个想法——我要写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赏析的书,记录那三千年来,涤荡了流波与黯淡了岁月的,祖先的全部情感。

这个想法一旦成型,剩下的,便是日复一日的敲字。颠簸,蹒跚,跋涉,流离,道阻且长。

评点古典文学,看上去很美。但若是真的落实到生活里并成为一种目标与工作,简直可以说是焦头烂额。查找与核实资料,成了我写作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一件事。从一首词,一句诗,一篇赋铺开去的知识范畴,令人发指。

知道《洛神赋》是曹植写给甄皇后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这个论断对不对,谁最先说的,是怎么来的,依据在哪本书里,反对者都有谁,他们又是怎么说的,他们的论点又是出自哪一本著作的哪一卷。而这还只是别人的观点,自己去分析《洛神赋》的创作意图时,还要去了解甄皇后与丕植兄弟的瓜葛,丕植夺嫡的始末,曹植的生平和其他作品,甚至是他的迁谪路线和当时大体的政治形势。

就这样,由《洛神赋》,牵扯到了《昭明文选》《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魏略》《乐府正义》《养一斋诗话》和《义门读书记》,牵扯到了刘克庄、王世贞、潘德舆、丁晏和朱乾。而家里只有一套没有任何注释和译文的《资治通鉴》。于是我翻开在书架上落了几年灰的《资治通鉴》,在网上找史籍和佐证,常常筛选出来的百余条信息中,最后用得上的,其实只有一两条。  在那些永昼只闻敲字声的日子里,我的日常装束是套着睡衣,趿着拖鞋,在枕头里窝了一夜的头发卷乱七八糟地盘在头顶上。手边搁着早已冷掉的茶,双目灼灼地只盯着屏幕。从早到晚,每天的娱乐也就是逛逛B站,刷刷贴吧,有时看看德甲和西甲联赛,对着自己喜欢的球员发一回花痴,也就罢了。

就这样,朝朝又暮暮,日日复夜夜,文档里的内容,已经安静地在那些独自熬夜的时光里苏生、萌发、蓬勃。 “字数统计”后的数据,越来越令人快慰。

有憾,却无悔。

我知道,我做了,并做成了一件十六年来最好的事情。

从我六岁开蒙以来,十年过去,我读的书不算太多,自己的想法亦不怎么高明。自己的学问,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肚子里几两墨水几本书,我自己还是比较清楚的,并且一向乐于接受自己的无知。

在这十年里,影响我的人太多。家里人和身边的同好们自不必说,深圳市中学生文联秘书长谢晨老师,母校深圳市梅山中学语文老师颜更祥老师和文学社的柏华老师,还有现在深圳市实验学校雨霁文学社林如元、於胜成老师都非常欣赏我,他们培育我、鼓励我,给予了我各种资源和机会。还有市青少年报社的伍老师和负责催稿的武小哥,以及许多最可亲可爱的人们。

大恩不言谢。

十年过去,我一直在古典文学的长路上行走,采撷那陌上繁花,只不过是浮光掠影。却一直在走,从未停下观赏,也从未停止思索。十年的上下求索,凝聚成这些自认为还能拿得出手的文字。

作为一部中学生的笔墨,我在一开始尝试过用专属于青春文学的轻松、幽默、搞笑和风趣来赏析古典文学。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度过那一个个独自翻阅古书黄卷的日夜,我开始逐渐变得凝重而忧郁。因为当我认真地去聆听祖先的呼吸时,我无法风趣和搞笑起来。我只能庄重,我必须尊敬。我可以微笑,可以震颤,可以流泪,可以沉默,却没有办法轻松。

因为透过字面上的意思,我必须也一定会看到其中的情感与灵魂,以及我们这个民族难以泯去的伟大魂魄。

到了这个层面,那独属于青春文学通常的轻松、搞笑和风趣,像是一杯倒在炎炎火海里的水,用不着计算时间,立马就滋滋地煎成蒸汽。那是一种触及民族灵魂无底深处的共性,那是我们这个民族长存不衰的终极秘密。而那秘密,就全部隐于一本本古书之中。

而我的责任,就是在这本书里,将那文字背后的秘密,千年的秘密解析给今人来听。

我在网上和生活中时常看到和听到人们关于当下消费主义横行,当代的年轻人灵魂空虚、浮华物质、没有目标、漂泊无寄、庸庸碌碌的忧虑。我对此不是完全认同。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这样的问题,是人类发展所必经的弊病,这是时间的裁夺,必须接受,无法推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那古典中蕴含的、世代相传的记忆珍藏下来,如护心甲,陪伴我们顺利泅渡那结着玄冰的长河。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典文学,是三千年来经历了你能想象的全部苦难的神品文字,祖先留给我们的,是古典文学的圣品,是他们代代相传的感情与记忆。

它们在那里,等待着,盛开着,等你归来。当你有一日重新打开它们,那如陌上繁花一般的美好和深情便为你而芬芳嫣然,只要你愿意。

我所尽力而为的,便是呼唤更多的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我在我的文字里,常常提到流波和日月。其实,它们在根本上都只是时间的赋形罢了。而在这世间,抗衡得了时间的,只有人的情感。

所以,我为这本书取名为《情越千年》。

祖先代代相传的感情与记忆,安然度过了几千年来所有的大动乱、大变革。古典文学最终极的内涵与气质,沉静地经历了每一次都有可能被彻底毁灭和铲除的变故与动荡。至今,依然完好无损,细节柔美和顺,一如当年青灯古简初相见。

大浪淘沙,消磨了太多曾经粲如织锦,而如今已成寒灰的风流人物。可它们依然忠实地守候在那里,音容清嘉,眉目若画。

这是我们这个民族与生俱来的天赋。

只是,怎能忍心不珍惜这样的天赋。

此时辍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向对面的楼望过去,只见疏疏几点灯光,如暗夜星子。

台湾文学家、翻译家林文月在历时五年,最终完成《源氏物语》的翻译工作之时,已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冬夜。“那时我感觉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后。”

我是没有先生这样的灵性的。此时,只觉得心中默默地翻江倒海,五味相杂。却最终融入那浮光溶溶、静夜沉沉与暮霭深深,归于一片岑寂与沉默。  然而我知道,有那样一种崭新的等待与希望正在我的心底里蓬勃苏生,似为谁归来妩媚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