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万绳楠系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著述数百万言,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将其著述全部整理结集出版,编排为十卷本万绳楠全集,本书为万绳楠全集之一册。 本书是万绳楠先生根据其1947—1948年在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寅恪先生讲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所作的笔记整理而成。整理时参考了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讲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所编的引文资料,以及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先生所著的《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等有关的论文。本书主要由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清谈误国、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北齐的鲜卑化与西胡化等二十一篇内容组成。 本书史料翔实、论证严谨,语言精练、深入浅出,书中许多史学观点多为首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万绳楠,1923年生,江西南昌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1942年国立十三中学毕业,同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1946年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 目录 第一篇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附论吴、蜀) 一、魏晋统治者社会阶级的区别 二、司马氏的夺权斗争 三、西晋政治社会的特征 四、附论吴、蜀 第二篇 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 一、从州郡领兵到罢州郡兵 二、分封诸王 第三篇 清谈误国(附“格义”) 第四篇 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 一、赵王伦废立 二、东莱刘伯根、王弥起兵 三、张昌起兵 四、李特起兵 第五篇 徙戎问题 第六篇 五胡种族问题 一、五胡次序 二、羯族 三、氐族 四、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 五、卢水胡 第七篇 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 一、胡族的汉化 二、胡汉分治 第八篇 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 一、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东北、西北与南方 二、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与人民的屯聚问题(坞壁及桃花源) 第九篇 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 第十篇 孙恩、卢循之乱 第十一篇 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 第十二篇 梁陈时期士族的没落与南方蛮族的兴起 一、梁建康、江陵两大士族集团的灭亡 二、陈与南方蛮族 第十三篇 南朝官制的变迁与社会阶级转变的关系 第十四篇 南北对立形势分析 一、北强南弱之形势 二、北朝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附淝水之战) 三、南朝北伐何以不能成功 第十五篇 北魏前期的汉化(崔浩问题) 第十六篇 北魏后期的汉化(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第十七篇 六镇问题(附魏齐之兵) 一、六镇含义及北魏的设防问题 二、北魏的兵 三、六镇起兵的原因 四、六镇兵的转手,北齐的建立 五、北齐的兵 六、杨隋、李唐非出自六镇 第十八篇 北齐的鲜卑化及西胡化 一、北齐的鲜卑化 二、北齐的西胡化 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附乡兵) 一、北周统治者宇文氏之由来 二、东西魏的形势,府兵制的创立 三、关陇本位政策与关陇集团的形成 四、周武帝、隋文帝对府兵制度的改革 第二十篇 南北社会的差异与学术的沟通 一、南北社会的差异 二、南北学术的沟通 第二十一篇 佛教三题 一、佛教之于中国(夷夏之辨) 二、佛教之于道教 三、佛教之于四声 编后记 序言 本稿是1947年至1948年 ,我在北京(当时名北平) 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听陈 寅恪老师讲述魏晋南北朝史 时,所作的笔记。整理时, 参考了20世纪50年代高教 部代印的、陈老师在中山大 学历史系讲述两晋南北朝史 时所编的引文资料,及 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 版的《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等有关的 论文,力求符合陈老师的观 点。虽然如此,本稿终究是 一部笔记,不能说是陈老师 的著作。在本稿中,不符合 陈老师观点甚至有错误的地 方,在所难免。这要由我负 责。 陈老师是我国史学界公 认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 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陈老 师的学问博大精深,兼通十 余种语言文字,为国内外所 熟知,无需我多言。我当年 感受最深的是,陈老师治学 ,能将文、史、哲、古今、 中外结合起来研究,互相发 明,因而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新见解、新发现。而每一 个新见解、新发现,都有众 多的史料作根据,科学性、 说服力很强。因此,陈老师 能不断地把史学推向前进。 那时我便想如果能把陈老师 这种治学方法学到手上,也 是得益不浅的,更不消说学 问了。 这次整理魏晋南北朝史 的听课笔记,我惊异地发现 :阶级分析和集团分析(实 际上也是阶级分析)的观点 与方法,竟贯穿在陈老师的 全部讲述之中。第一篇便是 《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这可说明陈老师研究历史 ,在方法论上达到了何种高 度。可以这样说:陈老师不 仅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 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而且是 从资产阶级史学过渡到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桥梁。我想这 样说不为过分。陈老师在讲 述魏晋南北朝史时,提出了 许多新问题,有些问题,如 民族以文化分而不是以血统 分,陈朝是南方蛮族创立的 朝代,对民族史、江南开发 史的研究,起了极为深远的 影响。他如东汉、孙吴、西 晋等的统治者属于同一个阶 级之说,近年来也引起史学 界的注意,被借鉴、运用去 研究孙吴的历史。我这支拙 笔,虽然不能把陈老师的精 彩论述,一一如实地反映出 来,但我想这部笔记的发表 ,对于研究陈老师在近代史 学上的地位与贡献,对于研 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将起 到它的作用。 在清华研究院时期,陈 老师对教学的高度负责精神 ,也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那时,陈老师的眼睛已经 失明,年龄也接近六十,可 是每周如常授课。在我的记 忆中,陈老师一堂课也没有 缺过。对于能提出问题的学 生,他非常欢喜。学生如果 有一得之见,他总是热情扶 植。陈老师说过:“要多读 书,基础一定要厚;要会思 索,发前人之未发。”这些 话至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这本笔记的整理与出版 ,得到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 同志,特别是武汉大学魏晋 隋唐史研究室的黄惠贤同志 的积极支持,还得到黄山书 社的同志的积极支持,特此 表示感谢。 万绳楠 1986年6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