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朝向儒教自身(中国儒教传统形态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白欲晓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处身于儒教的世界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朝向儒教自身”试图走出将“儒教”作为某种现代观念、哲学理念乃至实践需要的投射,回到对儒教自身形态的描述和说明。本书视儒教为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存在”,在宏观上作历史和社会的考察和说明。在中观方面,则将儒教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加以分析,区分为“信仰系统”“身份—角色系统”和“社会嵌含中的结晶化表现”三个方面。在具体研究中,对现当代社会理论、现象学及其方法有所借鉴和辨证,分析儒教社会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其“存在理解”和“神—圣”信仰,并综合运用新见简帛文献对儒教得以奠基的“信仰经验”作出说明。还通过社会“嵌含”及“脱嵌”的分析,为认识儒教的传统存在和现代命运提供参照。 作者简介 白欲晓,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传统儒教、现代新儒学和三教关系研究。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儒教”观念 二 “朝向儒教自身” 三 “儒教形态”引论 第一章 儒教生成的社会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三代:“文明孤岛”与“文化并存” 第二节 先周社会:多元传统与文明形态 第三节 旧邦新命:“上帝”与“天”的信仰 第四节 “宗子维城”:传统叙事的新挑战与回应 第五节 儒教建立的历史与制度分析 第二章 儒教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说明 第一节 意识形态论与宗教类型说 第二节 “儒教”作为“社会系统”的预备性讨论 第三节 “儒教”作为“一个社会系统” 第三章 信仰与儒教的信仰系统(上) 第一节 作为“终极关怀”的“信仰”:蒂利希与当代儒学的借用 第二节 “信仰”之“经验”显示的现象学道路 第三节 文王、周公与孔子:信仰经验及系统分析 第四章 信仰与儒教的信仰系统(下) 第一节 存在理解与“神—圣”的十字打开 第二节 神、神道与神道设教 第三节 圣、圣王与圣人 第四节 儒教信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章 儒与儒教的身份—角色系统 第一节 儒之起源的猜想和实证 第二节 儒之分化与先秦儒士 第三节 汉初儒教士的精神类型与身份特征 第四节 儒教的“身份—角色”之“结构—功能” 第六章 儒教的社会嵌含与“结晶化表现” 第一节 “嵌含”“脱嵌”运用于儒教形态研究的适切性 第二节 儒教社会嵌含的基本特征与结晶化表现 第三节 儒教的内在紧张及脱嵌 代结语:儒教现代转型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本书的思考、研究和写 作,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回 顾起来,大概以2010年发 表《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 态引论》与2011年以“儒教 的传统形态与现代转型研究 ”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 助为节点。此前的思考和准 备,正以“回到”“儒教自身” 这个定然是奢望的目标为中 心。之后的研究和写作,则 遇到意料之中的困难。所涉 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问题、 历史考察和思想溯源问题, 乃至儒教之信仰、身份及社 会结晶化表现诸具体问题, 皆经历了反复的过程,有些 是基本视角和方法的调整, 有些则是具体学术问题的廓 清和深入。这里,我想围绕 “回到儒教自身”最初何以成 为愿望,以及本书在“朝向 儒教自身”可能获得的一些 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作一个交 代,作为“自序”要说的话。 接近儒家思想,缘于20 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交 个人的思想困顿。缘此,便 想真实地了解所身处的文化 传统和外部的思想世界。在 前者,是通过阅读中国儒道 经典来做的,在后者则通过 彼时输入的西方哲学、社会 学著作而有浮光掠影的涉猎 。因而,对儒家思想,一开 始便无“哲学”的限定,也无 “教”的意识。1996年进入南 京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硕 士和博士学位,一些问题便 浮现出来。由于接受的学术 训练多有佛学的内容,“佛 学”与“佛教”以及“佛学”与“ 哲学”这样的问题,便常常 被说及。就儒家思想来说, 彼时李书有先生在课堂上反 复强调的“现代新儒学始于 康有为”的观点,使我对儒 家之“教”有了认识。洪修平 先生所指导的“儒佛道三教 关系”方向,开启了我学习 和思考的大门。我的硕士学 位论文以“张载与道家道教 关系”为主题,其“哲学”部 分的成果承蒙刘学智先生审 查和推荐获得发表,而“教” 之意义上的交涉,因对问题 本身的困惑则是不成熟的。 博士课程阶段,我选择了牟 宗三思想作为研究方向。最 初的原因正是阅读《佛性与 般若》和《才性与玄理》而 为其佛学的“哲学”分析以及 “教下名理”和“哲学名理”的 分疏所吸引,直至看到《现 象与物自身》与《圆善论》 中以“实践的智慧学”来说明 中国之“教”与西方“哲学”的 统一性,始有豁然开朗的感 觉,而获得了“哲学”意义上 的清明。虽然有此理解和领 悟,但长期面对和思考的那 个“历史的与社会的”和“思 想的与文化的”“教”究竟如 何,仍然是一个吸引我的问 题。由此便有了思考“儒教” 问题的另一条线索。 当时中国大陆学界就儒 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有长 期的讨论,海外新儒家将“ 儒教”界定为“人文教”而加 以肯定,其背后有西方“宗 教”作文化和学理上的对照 。由此观察康有为儒教作为 “国教”的阐述和实践,以及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判 及学衡派的回护,我认识到 现代中国的“儒教”论说,背 后皆有自身的思想和学术设 定。有两件事情刺激我再次 思考“教”的问题。一是在中 国港台学术刊物上看到中国 台湾学者对于大陆“宗教”研 究的批评,因涉及我熟悉的 领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 个批评是说,相关的研究主 要是观念领域的开展和概念 方面的辨析,缺乏社会学的 眼光和宗教社会学的方法。 彼时,南京大学的现象学研 究有方兴未艾之势,我出于 好奇参加了现象学课程的学 习。虽然于现象学始终未人 其堂奥,但对“回到实事本 身”或“朝向实事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To the things them-selves!)的 精神却有深深的触动。我想 到,能否“回到儒教自身”或 “朝向儒教自身”呢?就儒教 来说,较之现象学在纯粹意 识或存在领域所说的“本身” ,“自身”似乎更能够表达儒 教作为“历史的社会的存在” 的丰富意蕴。当有了这个想 法之后,“回到儒教自身”便 在阅读和思考中成为一个想 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不过 ,直到本书成稿时,我反复 斟酌,认为“朝向”要比“回 到”更为妥当。这可以避免“ 回到”的提法易将“儒教自身 ”置定为“对象”并忽视其“在 场”的可能,也表示本研究 的“朝向”只是诸多“朝向”中 的一个面向。 “朝向儒教自身”所面对 的问题有二:何为“儒教自 身”?如何“朝向”儒教自身 ?前者涉及基础性的认知, 后者则是方法论问题。在前 期的研究即《回到儒教自身 :儒教形态引论》中,关于 “儒教自身”有一个类似于分 析命题的定义:“儒教自身” 就是历史上的儒教存在。只 要我们承认儒教的历史存在 ,这个定义便是自明的。从 方法论上说,这个界定是防 御性的,可避免任何预先加 之于“儒教”的设定,如“宗 教”“意识形态”“道德哲学” 等。不过儒教既然是一个存 在,在“存在”的意义上仍可 作积极的说明,即儒教是一 种“历史的社会的存在”。“ 社会存在”是儒教“直接显明 的东西”。关于“社会存在” ,在古典社会理论的主流思 想家特别是马克思、涂尔干 (E-mile Dukheim)等那里 ,有充分的讨论。在宏观的 “历史”和“社会”认知方而, 历史唯物论在说明儒教的起 源和发展问题上仍具有方法 论的意义。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