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论诗性主体》以历史与逻辑、经验与思辨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东西方思想史有关“主体”和“主体性”的合理内核,立足于当下的生存境遇,提炼出“诗性主体”这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进而展开系统和深入的阐释研究。诗性主体之研究,一方面,弥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对于主体和主体性运思过程中诗性主体缺席的遗憾,另一方面,借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资源,引入中国文化的诗性精神,一定程度上丰富诗性主体这一概念,为诗性主体的“本体论承诺”寻找到逻辑依据。在综合东西方思想资源的前提下,力图提出原创性的理论,为建构后现代语境中理想化的主体存在提供一条努力的路径。 《论诗性主体》寄寓着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它不仅对“诗性主体”这一美学概念和范畴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究,而且能够密切结合当下现实,从生存论视角、审美活动方面以及创造论意义上,为人们提供一个反思和拯救的机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仇敏(1969—),女,江苏省连云港人,现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连云港市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主持省市级社科基金项目、应用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提问 第二节 意义 第三节 观念、结构与方法 第一章 主体的追问 第一节 何为主体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遗忘 第三节 缺失的诗性主体 第二章 历史与逻辑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路径 第二节 生命直觉的体验论轨迹 第三章 何为诗性主体 第一节 本体论之思 第二节 命题性阐述 第三节 结构分析和当代重建 第四章 诗性主体的特性与功能 第一节 诗性主体的特性分析 第二节 诗性主体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逻辑关联 第五章 诗性主体与审美需要 第一节 审美需要:诗性主体的内在动机 第二节 诗性主体:真实的审美需要 第三节 升华与超越:审美需要的内在尺度 第六章 诗性主体与审美形式 第一节 审美形式概念的流变 第二节 辩证关联 第三节 审美形式的辩证分析 第七章 诗性主体与生命境界 第一节 情感和意志 第二节 生命与时间 第三节 人格和信仰 第八章 诗性主体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 审美教育 第二节 审美思维 第三节 感受自然 第九章 诗性主体与艺术创造 第一节 诗意地栖居 第二节 艺术创造的心理结构 第三节 诗性主体与儿童文学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重要词语索引 后记 序言 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 的主体性不断得到澄明的历 史。 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 哲学,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 的基础上,开始赋予主体以 新颖而多元的理解,一方面 强调主体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开 始对主体及主体哲学的颠覆 活动,消解主体的意义和价 值。后现代哲学甚至宣布主 体死亡的来临,福柯声称: 主体已死。他致力于批判理 性主义的主体,斥拒先验论 、主体的首要地位。美国哲 学家弗莱德?R。多迈尔的 《主体性的黄昏》和德国哲 学家彼得?毕尔格的《主体 的退隐》都无不颠覆性地论 述主体性在后现代语境的地 位,断言主体性在这一历史 时期持续弱化和衰落。 尽管西方近现代哲学和 后现代哲学都从不同视角论 述各种主体结构,试图勾画 主体的结构和存在形式,拓 展对于主体和知识、权力、 话语、消费等方面的逻辑关 联的探索。然而,它们共同 的思维局限在于,一方面以 形而上学的理性和知识、逻 辑和经验,确立主体的意义 和价值,另一方面以本能和 感性、知识、权力和话语解 释主体的存在与活动,都忽 略了主体存在的诗性内涵。 诗性主体被西方哲学、美学 所遗忘的根本性和必然性的 原因在于,在对人的存在价 值的诉求方面,重理性和重 知识的思维方式遮蔽了诗性 主体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知 识论哲学和主体性哲学共同 遮蔽了人类存在的一个最重 要和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诗 性主体对于个人存在和社会 活动所具有的精神意义和文 化价值。所以,西方各时期 的主体论都缺乏对论诗性主 体 诗性主体进行系统而深 入地运思和论述。尽管德国 诗人荷尔德林提出“人诗意 地栖居于大地”的著名口号 ,限于种种原因,这位卓越 的思想家,也未能对诗性主 体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 深入探究。诗性主体这一论 题在西方后现代哲学与美学 中依然处于缺席的状态。 近年来,中国传统美学 的诗性精神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青睐,出现一些与诗性主 体相关的初步研究。比如, 美国学者孙康宜提出“理想 的诗境”理论,法国学者幽 兰提出“人与自然融合”的诗 意存在观,无不沉潜着西方 主体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诗性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而 国内的学术论文也陆续出现 了“诗性主体”这一话语符号 ,并赋予一定的美学阐释。 它们分别对诗性内涵、诗性 精神、中国文化中的诗性, 甚至对诗性主体的内在特征 做了较为具体的探究。 诗性主体,在当代文学 界、哲学界的兴起与运用, 作为主体的重要结构,必然 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美学的 重要“意义”(Sense)的论 题。它对于文学、伦理学、 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 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也不无渗 透和借鉴的意义。诗性主体 对于重塑人们的道德意识和 伦理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也 具有一定的功用。它可以启 发人们反思当下生存的状态 和价值,增强审美思维和呼 唤诗性精神,以拯救人性异 化和日益衰微的人文精神。 本书立足于当下的生存 境遇,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 一的方法论原则,借用中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资源, 引入中国文化的诗性精神, 对“诗性主 体”(Poemsubject)这一重 要的美学概念和范畴进行比 较系统和深入的阐释与构建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主体性 概念,为建构理想化的主体 存在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当然,由于笔者能力有 限,文中纰漏在所难免,恳 请同道师友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