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振杰本是村镇里的一名“问题少年”,却偶然间因为天生生得高大健壮,被前来征兵的军官看中,成为了仪仗兵中的一员。然而,振杰距离成为一名真正的仪仗兵,还差着很远。想要代表国家,走出那庄严的一步,振杰还需要经历层层考验。 本书详细记述了主人公“破茧成蝶”的全过程,除了日常风吹日晒下的艰苦训练,就连对爱情的判断和取舍也成为了振杰的一堂“必修课”。就在这样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锤炼之下,振杰终于成为了仪仗兵当中的代表人物。小说又更进一步地,写出了身为仪仗兵更深一层的精神境界——所谓的名号并不是仪仗兵要终身追求荣誉。身为仪仗兵,职业生涯的光辉收获,是看着仪仗兵的“兵魂”穿过自己,尔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陶纯,男,1964年生,本名姚泽春,山东聊城人。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一座营盘》《雄关漫道》等5部。 文学作品两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获“中国图书奖”、两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三获“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影视作品五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座营盘》入选2015年度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现为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专业作家。 目录 第一章 傻大个儿 第二章 不能当逃兵 第三章 有点后悔了 第四章 惩罚 第五章 转机 第六章 又见转机 第七章 晴天霹雳 第八章 意志的较量 第九章 心结 第十章 大王扑克 第十一章 纠结 第十二章 分手 第十三章 回响 第十四章 归来 第十五章 执行官前传 第十六章 执行官无法上场 第十七章 宿命 第十八章 缩影 第十九章 每一个细节 第二十章 排头兵 第二十一章 栽一棵白玉兰 第二十二章 换一种活法 第二十三章 病了真好 第二十四章 震撼 后记 感谢生活的赐予 导语 为写作本书,作者陶纯深入仪仗兵生活,从其选拔流程、日常训练,到饮食起居、平常生活,均了然于胸。因此作品对仪仗兵生活的描写细密扎实,情感真挚热烈,深切书写了一代仪仗兵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品格,以及这一兵种身前高昂着的国家尊严和时代精神。 后记 感谢生活的赐予 二○一六年春天,我幸运 地得到了一个走进三军仪仗 队的大好机会。当时,我虽 然已经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 军龄的老兵,比仪仗队任何 人的资历都要老,但我却像 一个新兵那样,怀着异样的 心情、别样的感觉,有点战 战兢兢、有点不知所措地驻 扎进了北京西四环外的那座 神秘的兵营。 这样一来,前前后后加 起来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 我几乎每天都和可爱的仪仗 兵们接触,看资料、做采访 ,在同一个食堂就餐;正课 时间,兵们在操场上挥汗如 雨,我有时就在操场边转来 转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一 举一动。每天傍晚和早晨, 我都要围着操场散步,耳边 久久回荡着歌声、口令声、 脚步声、军号声;鼻端嗅到 的是火热的、浓郁的、飞扬 的、青春的气息…… 两个月下来,我感觉自 己成了仪仗队的一员,虽然 无法上场,但与他们却是心 心相印、血脉相通的。在这 之前,虽然我从军多年,但 对仪仗兵的了解,和全国人 民一样,仅限于《新闻联播 》——天安门广场上,外事 活动时那几十秒的精彩亮相 ,以及多少年一次大阅兵的 盛大场面;但是从这之后, 不夸张地说,我已成为全军 ,乃至全国作家里面,最了 解仪仗兵的那一个!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 制序列里,陆海空三军仪仗 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如果 说解放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 大书,那么,三军仪仗队就 是这部大书的精美扉页,在 这张扉页上镌刻着共和国的 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毫 无疑问,仪仗队是“国家的 门面”“中国的名片”。半个 多世纪以来,她与我们国家 、军队一同成长,见证了共 和国一个又一个光辉的历史 时刻。 没有隆隆炮火,没有机 声轰鸣,只有枪刺闪闪,只 有脚步咚咚。他们的对面, 没有敌人。他们的“对手”, 除了战友,就是自己。训练 场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千万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 ——正步走,向右看。也许 单调、枯燥,但这个动作发 出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让 无数中国人热血奔涌,血脉 偾张。他们的舞台,那么小 ,就一个操场;他们的舞台 ,又是那么大,从天安门广 场这个祖国的心脏,辐射到 世界各地。他们一抬手,一 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能 代表国家的形象。威武之师 铸就血色军魂,他们是中国 军队里最美的士兵,他们身 上,彰显着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代又一代仪仗兵,堪称 军中骄子,时代楷模…… 二○一六年的那个春天, 确切地说,在三军仪仗队体 验生活的日子,每一天都能 令我感动,让我经常眼眶湿 润,情不能已。大队先后几 次组织座谈会为我提供素材 ,记忆中我采访了李本涛、 韩捷、朱振华、李强、范建 军、程锋、张洪杰、李金柱 、张天龙、李晓武、程诚、 门佳慧、王惠安、李娴、赵 颖、娄楠等数十位杰出的仪 仗官兵。在各个中队,面前 的这些士兵,在我眼里,都 是孩子,他们中的多数,比 我女儿年龄还要小。可是他 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绝 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更 是你所想象不到的。当时我 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写一部 对得起他们的作品,否则良 心不安。 采访和体验生活结束之 后,一直到今天,我再也没 有迈进仪仗队的大门。刚刚 过去的三年里,我曾经想再 找机会去一次仪仗队,因为 疫情,难以成行。说好的写 一部作品,也因为种种原因 ,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 题材重大,不好驾驭;还是 因为杂事缠身,腾不出手来 ?理由有不少,似乎都站得 住,又似乎都站不住。那些 经过整理后的采访素材、当 时随手记下的心得体会和感 受,久久沉睡在我的电脑里 。我中间几次想动手写作, 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搁置下了 。 我当然清楚,自己不是 个食言之人,许下的愿,下 过的决心,一定会落实。 一晃,竟然过去了六年 之久! 我越来越感觉到:我若 不写,寝食难安。 …… 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 七年前的那一次深入生活, 肯定不会有这部《仪仗兵》 。可见,作家走出书斋,到 火热的生活中去见识,去体 察,去感悟,在当今时代, 愈发显得重要。由于资讯的 蓬勃发达,读者通过新媒体 所掌握的信息并不比作家所 知道的少,这时候你再躲起 来编造故事,拼凑文字,只 是自以为高明,有眼力的读 者是不会买账的。你只有深 入生活的底层,多接触地气 ,多呼吸新鲜空气,你的作 品也许才会有鲜活的魅力, 才会像清晨草木上的露珠, 闪耀着异样的光彩,你从它 身边路过,不经意间目光便 会被它吸引。 衷心感谢中国人民解放 军仪仗大队对这次创作的鼎 力支持。《仪仗兵》不是纪 实文学,而是一部小说。当 然,它的很多细节、故事来 自真实的生活,里面的很多 人物都有原型。这样一部稀 有题材的作品,完全靠杜撰 肯定是写不出来的。但把各 式各样的真实人物,各种各 样的故事、背景、细节、素 材,进行合理的、艺术性的 整合、改造、串联、穿插、 取舍、运用,考验着小说家 的功力。至于能否写到位, 只能到作品出版之后,交由 读者和仪仗兵战友们去评判 了。 作品中的 精彩页 第一章 傻大个儿 振杰十四岁不到个头就蹿到了一米八,与同龄人相比,简直就是鹤立鸡群,或者像是羊群里的骆驼,别提多扎眼了。沙岗子村的人都拿他当笑话,甚至把他当成一个“怪物”,每每遇见他,少不了取笑一番。按说他得收一下腰,装得矮一点,可他偏不,他常常是脖子一梗,眼皮一翻,腰板儿故意挺一挺,目不斜视,吹着口哨就从人身边过去了。 他娘赵亚梅直犯愁,夜里睡不着觉,摇醒他爹李恒年,自顾自地说:“人都说傻大个儿,傻大个儿,他要真成个傻子,可如何是好?将来打光棍儿,咱的脸往哪儿搁?……” 李恒年打个长长的哈欠,半天才说道:“傻是傻不了,就怕不学好。我看他学业越来越不咋样,调皮捣蛋的本事倒是长进了。” 真让他爹给说准了。在他上学的景芝镇中学,他似乎是最出名的,当然名气不是因为学习成绩好,而是他那么大的个头,跑操时不站在排头,却常常落在排尾——这自然是老师有意给他难堪。 别人在教室上课,读书声阵阵,他却常常站在教室外面——因课堂上惹祸而被老师罚站,大热天的,头顶烈日,汗流浃背。一个老校工拖着大扫把缓缓走过来,仰起脸看着他道:“小子,滋味好受不?” 他眨巴几下眼睛道:“还行,比上课好,不用动脑子。” 就这样,振杰成了沙岗子村人眼中的“熊孩子”,因调皮捣蛋而出名。十四岁那年,他娘辛辛苦苦忙碌一个冬天,搓黄烟叶挣到五百块钱,准备用这笔钱全家过一个年。哪料到让他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出去三百,到镇上商店买了一支玩具手枪、六支玩具冲锋枪,带领一群小狐朋狗友,呼呼啦啦来到村外一座荒山下,指挥他们搞攻防游戏——他喜欢这种当孩子王的感觉,喜欢小伙伴们围着他屁股转,齐声喊他“李司令”。 胡闹的结果是,他爹李恒年怒气冲冲地赶来,揪住他,好一顿暴打,然后气喘吁吁地怒骂道:“狗日的!你像根猪大肠,拽都拽不直。人家孩子天天向上,你是天天向下。”骂完,揪着耳朵把他拽回家,晚饭是别想吃了,饿一顿算是轻的。 李振杰闯祸不断,但奇怪的是,尽管一次次挨打,他的头却始终不曾低下,他从来不会求饶。他娘赵亚梅哭红了眼睛,脸上写满了对他深深的失望。 十五岁那年的一天,他在镇里街上走着,路过一个室外台球厅,不小心又惹上了事,而且事还不小。有三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在那里打台球,过来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青年,其中一个上前搭讪,人家姑娘不搭理,小青年上前拉扯。姑娘大喊大叫,却没人管。那时候的社会治安没现在好,人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则躲。振杰那么大的个子,路见不平,实在不好意思躲,便壮着胆子上前逞能,没说两句就和人动起了手。一个人打三个,当然打不过,结果被人打得鼻青脸肿,流血流涕,狼狈不堪。几个人都被叫到了派出所。 回到家里,他爹见状,可能是不忍心再下手,没有动手打他,而是罚他饿了一顿。他娘央求他,给爹说个软话。他个犟种,还是那一副死样子,不求饶,不低头,脖子梗得像叫驴。他娘悄悄塞给他一个馒头,叮嘱他以后千万不要再惹事,咱乡下人家,惹不起事。 十七岁那年,他上高二的时候,身高竟然蹿到了一米八八,每次进屋门都得低一下头,稍不留意脑袋就会碰出个红疙瘩。在同乡人眼里,这么大个头,简直与怪物无异,人人都看他不顺眼;他的学习成绩也没法提,想上大学几乎是下辈子的事,所以老师、同学、乡邻、家长都看扁他。偏在这时他又迷上了玩弹弓,树上的鸟儿经常被他射下来,邻居家的鸡也经常被他打得飞上房,落下一地鸡毛。 李恒年承包了一块果园,打算让儿子退学,回家跟他种苹果——既然考不上大学,还费那个钱读高三干什么!振杰不想退学,不是怕种地累,而是不想整天面对父亲。那一年李恒年挣到三干块钱,心情很好,就没太逼他。 一九九七年,要发生一件大事——香港回归。他爹李恒年虽然是个山区老农民,但很关心国家大事,家里的黑白电视机不中看,他打算拿出那三干块钱买台大彩电,想赶在七月一日那天看香港回归仪式。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