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作品接触与激励”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笔者首先对著作权法研究的不同范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指明自然权利理论(劳动理论与人格理论)与功利主义理论先天带有立场偏好,因此易导致著作权至上论或著作权限制论的认知分歧。这种立场偏好与认知分歧只会固化与加剧作品接触与激励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一种客观科学的研究范式——著作权法的经济分析(本书第一章)。本书围绕如何在“无损接触与激励的前提下促进知识总量最大化”这一规范基础对作品产权化的路径选择、著作权法中的交易模式与著作权法中的治理机制进行了解释与改进(本书第二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借助经济学的理论与工具,本书第五章尝试得出一个相对科学的著作权法观念。 作者简介 刁佳星,北京科技大学讲师,中国政法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学、产权经济学。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参编著作多部,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公共领域问题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研究》等。博士在读期间,先后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十佳论文(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新人”优秀论文(2019年)、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期论文(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年、2020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2020年)等。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分析方法 四、整体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著作权法研究的范式反思 第一节 著作权法研究的传统范式 一、劳动理论的范式与困境 二、人格理论的范式与困境 三、功利主义的范式与困境 第二节 著作权法研究的范式转换 一、法经济学分析的进路与批判 二、法经济学分析的理论与工具 第三节 经济学工具之于著作权法的适合度 一、著作权法的调整对象与信息理论 二、著作权法的制度设计与产权理论 三、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与社会财富最大化理论 第二章 作品产权界定制度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产权界定与作品供求悖论 一、供求悖论的提出与作品的产权界定 二、供求悖论的改进与作品的产权界定 第二节 产权界定与主体创作行为 一、有限理性与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二、多元动机与约束机制的差异性 三、累积创作与约束机制的有限性 第三节 作品产权化的制度选择 一、公地悲剧:激励不足抑制知识供给 二、反公地悲剧:交易成本阻碍知识利用 三、半公地理论:动态交互促进知识创新 四、公地喜剧: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创新 第四节 作品产权化的制度设计 一、权利客体的准入与排除 二、权属配置的约定与法定 三、权利类型的设置与限制 第三章 作品产权交易模式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交易成本理论 一、交易成本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及其降低机制 二、著作权法领域交易成本类型、因素与降低机制 第二节 著作权交易的私人自主建构模式 一、集体管理组织制度的经济分析——个体管理向集体管理的过渡 二、他种制度私人建构的经济分析——集体管理向个人管理的复归 第三节 著作权交易的法律干预建构模式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分析 二、法定许可制度的经济分析 第四章 作品产权治理机制的经济分析 第一节 社会治理理论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二、著作权法领域的多元化治理机制 第二节 法律治理机制与著作权救济 一、著作权侵权行为原因的经济本质 二、著作权侵权责任标准的经济分析 三、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 第三节 道德治理机制与著作权保护 一、著作权保护意识形态的经济理论 二、著作权保护话语体系的经济分析 第五章 经济理性下著作权法观念更新与制度完善 第一节 经济理性之下著作权法的基本结构 一、经济理性之下著作权法的调整对象 二、经济理性之下著作权法的价值目标 三、经济理性之下著作权法的制度结构 第二节 经济理性之下著作权法的制度完善 一、经济理性之下产权界定制度的完善 二、经济理性之下产权交易模式的完善 三、经济理性之下产权治理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经济理性之于新兴问题的回应能力 一、产权界定的经济性对新问题的回应 二、产权交易的经济性对新问题的回应 三、产权治理的经济性对新问题的回应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