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画家周思聪五十七岁去世,在中国美术界以至世界华人美术圈里,引起不小的震动。那是1996年1月下旬。八九十岁的老艺术家,同辈画家及友人,二十岁上下跟她学画的青年,都抑制不住发自心底的悲伤和惋惜。美院附中老校长丁井文先生说:“能让中国美术界都为之动情的,只有周思聪呀!”
因为她才华出众却从不自视高强,平易、温和中蕴含着正直和刚毅;她关注民族、民众的苦难,悲人悯人的情怀,感动着周围的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这一位伟大的女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周思聪艺术个性的觉醒/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马文蔚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女国画家周思聪五十七岁去世,在中国美术界以至世界华人美术圈里,引起不小的震动。那是1996年1月下旬。八九十岁的老艺术家,同辈画家及友人,二十岁上下跟她学画的青年,都抑制不住发自心底的悲伤和惋惜。美院附中老校长丁井文先生说:“能让中国美术界都为之动情的,只有周思聪呀!” 因为她才华出众却从不自视高强,平易、温和中蕴含着正直和刚毅;她关注民族、民众的苦难,悲人悯人的情怀,感动着周围的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这一位伟大的女性。 内容推荐 本书以周思聪一生为背景,来扫描、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以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这样的编排,使得周思聪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目录 前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周思聪生平大事记(1939-1996) 试读章节 蒋兆和先生1986年去世。病重、病危时,思聪去看望,“先生半卧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身躯几乎消失在白色床单下面,只有一双眼睛仍显出往日的神采”;思聪深知,沉默寡言是他的外表,“先生其实是奋力呐喊的人”。蒋先生为艺的真精神,是周思聪最敬佩的。 思聪和李可染先生的师生情谊,就更为密切,从她入国画系,到可染先生去世,延续三十年之久。 她一入美院,就成了可染先生的入门弟子。第一次登门拜访,她十九岁;觉得可染先生像父亲般慈爱。先生没有如她所期望的淡画画,而是谈起自己喜欢的京剧,给她讲盖叫天年轻时学艺的故事。后来可染先生又将盖叫天口述的《粉墨春秋》,推荐给她读。她明白先生是在教导自己:艺术非儿戏,要将艺术视同生命,脚踏实地,心无旁骛。 可染先生带学生到颐和园上写生课。思聪从上第一堂课起,就对水墨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天师生们散到各处写生,晚上在小苏州街上的“延清赏楼”讲评。可染先生以膝盖当桌,一幅幅讲解、示范;强调对外界的美要有真实感受。课后,思聪的一幅写生作品被推荐到维也纳参展,获得银奖。后来才知道是可染先生亲自挑选,又替她题了字:《颐和园一角》。思聪到蒋先生画室后,可染先生还像以前一样关心她,每次见面都嘱咐她画些山水画拿给他看。 思聪一生曾两次得到可染先生的题字。一次是1959年他的画集出版。思聪从每月十元的伙食费里苦苦节省;三个月才攒够十二元买了这本画集。捧来见先生,先生题了“天道酬勤”四字。另有小字:“白石老人常以此语激励后学,高妙绘画意境以属勤劳创作之果,望思聪同学勉之。”这本画集成为她最珍贵的藏品,经常翻阅,已经磨损,六十二幅画几乎能背出。 第二次题字是提醒思聪,艺术是寂寞之道,要准备经受重重磨难,无快捷方式可走。为她题了“峰高无坦途”五字,成为她永久的励志铭言。“可染先十对于学生,并非教授技巧,让你学会一种招数,而是赋予你一种精神,使你对艺术的真谛有所领悟。”(周思聪:《画风·师道·人品》) 思聪说:“在我尊敬的画家中,李可染是德高望重的。然而他却是极平常的人。激动起来,结结巴巴说不出话像个孩子。对许多事常显出惊奇‘怎么会这样?’有了高兴事,一遍一遍说给人听。”(信,1987.7.2)可染先生在“左”的时代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仍能处之泰然,正是这种宽厚博大的平常心在支撑。思聪说他像一棵蔽日参大的大树。 可染先生不拘泥守旧,说自己“一生有很多变化”。“怕失败足没有出息的”,“往往从不失败的人最后足彻底失败的人”(《桂林写生教学笔录》,1962午)。他从精神上塑造着周思聪,他们是那样一致。思聪最后一幅作品,竟是恩师可染先生的侧面素描像。巧如天意,又纯系自然。 “一字黑唇须”的叶浅予先生,入学而试时就把她吓得心发凉,她哪里会忘!这位个性鲜明,任“文革”巾被抄家游斗多次、坐牢七年的“倔老头”,对学生却很仁慈,真心爱护他们。周思聪足他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1959年春节刚过,叶先生带学生到河北東鹿县南昌村实习。那时村里一片“共产主义图景”,敲钟为号,集体作息,吃大锅饭。学生的任务是向农民学习,改造思想,后期画农民、搞创作。在当时的气候下,学牛们多是一些大跃进的热烈场面,独有一幅小稿,画一个女学生躺在炕上,一位老大娘坐在炕沿上喂她吃饭,街坊女伴都宋慰问,题目足:《我病了》。叶先生说:“这个不同凡响的构思,使我发生很大兴趣。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要画这个题材,她说:‘我病了,吃不下饭,也不能去食堂,房东老太太发现之后,给我煮面做汤,邻居们也都来看我……老乡在食堂里吃的足白薯面馍馍,留下一点白面鸡蛋是给孩子们吃的……把我当亲人看待,我要画他们。’”这个学牛就是周思聪。“叶先生讲评说,这是从实际生活发掘题材,“应陔提倡这种钉真情实感的创作构思”。后来也一直鼓励她“保持《我病了》那样的独创构思”。(叶浅予:《卢沉周思聪作品选集》序言)叶先生当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很平常;而在那个求同不存异、虛假情感盛行的时代,是勇敢的真理之声。P28-33 序言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 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 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 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0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01年12月25曰,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