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学之道中庸之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何伟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阐释中有“四书”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分析、比较,让读者对“四书”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从对《大学》《中庸》的解读上升到对道德、社会、生活、人性等方面的解读,富有思辨与人文色彩,有助于读者开阔思路、积极思考社会与人生,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
作者简介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人。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以读书教研、树蕙滋兰为终身志业,热心并坚持推动地区内师生阅读。1998年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至今18年未间断;2010年创办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从中走出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名师。出版《小学语文教学散文》《互动学作文》《在书香里成长》《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等书。其中《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之一。
目录
大学之道——《大学》释读
全文概读:整体结构体现大学之道的主旨
全文细读:探究大学之道
第一章 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
第二章 上古圣贤的“明明德”
第三章 “日日新”方可“亲民”
第四章 君子“知其所止”则可“止于至善”而千古不朽
第五章 “知本”“近道”,敬服民心
第六章 阐明格物、致知
第七章 阐明诚意
第八章 阐明“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 阐明“齐其家在修其身”
第十章 阐明“治国必先齐其家”
第十一章 阐明平天下在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释读
全文概读:整体结构体现中庸之道的主旨——从整体性文本解
读中庸的含义和《中庸》的主旨
全文细读:探究中庸之道
第一部分 《中庸》的总纲:中,“天下之大本”;和,“天下之达道”
第一章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部分 具体诠释中庸:中庸至德
第二章 中庸之道的正与反
第三章 中庸如日月至天
第四、五章  中庸之道不行
第六章 舜“用其中于民”即中庸
第七章 中庸不能期月守
第八章 颜渊为人择中庸
第九章 中庸为什么不容易做到
第十章 什么是真正的强
第十一章 有所不为,坚守中庸
第三部分 君子之道,“修道”而“中和”为政,为天下太平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浅而深的哲学意识
第十三章 怎么“修道”呢?“道不远人”
第十四章 君子素位而守道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近乎身
第十六章 “鬼神之为德”即天道
第十七章 舜为大德者必受天命之道
第十八章 周朝君子之道,拥有天下的历史
第十九章 周武王、周公旦以崇高的祭礼,继承祖先的志向和事业
第二十章 天下为政之道
第四部分 “至诚之道”
第二十一章 由“诚”而明善
第二十二章 “至诚”的“率性”之道——“至诚”则天、地、人三合一
第 二十三章 诚道之序——普通人坚持诚道,也可以提升到“至诚”的境界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预知国家的兴亡祸福
第 二十五章 诚者,自道——君子之道“诚之为贵”,诚而自成且成万物
第五部分 天地之道,人间之道,圣人之道
第二十六章 真诚、自然的天地之道
第二十七章 圣人、君子之道、德
第二十八章 君子避免违道而守道
第二十九章 君子人间“六道”的美满
第三十章 孔子的人道与天道
第三十一章 圣人之道、美德与天相配
第三十二章 圣人“至诚”,为能明道
第三十三章 君子之道,蕴含于《诗经》中
“四书”的阅读策略
序言
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
动中,儒家文化受到了强烈
批判,最为大家所愤恨的是
封建帝王时代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有价值吗?“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后来有人认
为,“三纲”是儒家创始人孔
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这一
句被无数人认为是“三纲”思
想源头的话,孔子表达的本
义是做好自己的事,双方和
睦相处,毫无单方面臣服的
意思。“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意思是,国君像
个国君的样子,大臣像个大
臣的样子,父亲像个父亲的
样子,儿子像个儿子的样子
。孔子认为,不同职业、不
同身份的人都做好自己应该
做的事,承担自己为人处世
应有的责任,人们的生活就
到位了,可以国泰民安了。
“五常”是仁、义、礼、智、
信。“五常”是《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的核
心思想。人的生存离不开“
五常”,现代社会各行各业
需要相互配合,平等相待,
相互关心、信任,同心合力
,共同遵守社会法则,如此
,社会群体的信赖才能到位
,国富民强的理想才能真正
实现。
从新文化运动来看,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
能仅仅依靠封建帝王时代的
政治制度,应该从解读文本
的角度真正理解经典作品的
内涵。当然,历史发展了,
未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需要区别对待,不适合现代
社会的思想、行为应该抛弃
,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行
为才可以传承,革故鼎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
,每个时代的人,把自己的
事做好,对当下有益的古人
的思想,我们应该心怀感恩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效
果为什么那样好?一是科学
技术上学习西方,二是社会
文化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在日本,以文本细读的
方式研究《论语》等中国儒
家经典的学者很多。日本思
想史学家子安宣邦写了一本
书——《孔子的学问:日本
人如何读《论语》》。他在
书中说:“从17世纪到19世
纪后期,构成近世日本社会
思想主流的正是儒学思想。
”日本著名的汉学家白川静
,他阅读《论语》后写了《
孔子传》。他在书中说:“
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
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
,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
。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
活着的。”仔细解读文本,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
值的理解才更到位。对中国
古代经典的诠释是对经典文
本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延伸。
通过细读、分析,尽可能理
解经典的本真意义,可以经
过内容诠释发掘其中蕴含的
当代价值和对人类的普适性
意义。诠释学必须关注文本
。德国哲学家、诠释学家伽
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哲
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中说
:“谁想理解一个文本,谁
就准备让文本告诉他什么。
因此,一个受过诠释学训练
的意识从一开始就必须对文
本的另一种存在有敏感。但
是,这样一种敏感既不假定
事物的‘中立性’,又不假定
自我消解,而是包含对我们
自己的前见解和前见的有意
识同化。我们必须认识我们
自己的先入之见,使得文本
可以表现自身在其另一种存
在中,并因而有可能去肯定
它实际的真理以反对我们自
己的前见解。”文本的价值
重要,就是孔子说的“不知
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尧日》)。不辨析、理解文
本的语言,就不能了解人的
思想、精神。解读离不开文
本,也离不开作者和读者。
现代西方诠释学以文本、作
者、读者为阅读的三维思维
路径。首先是对文本意义的
把握,其次是理解、发掘作
者的意图,最后是读者在文
本意义、作者思维的基础上
有所发挥,有自己的领悟,
感受到经典作品对自身思想
感情、文化知识的启示,对
当下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解读文本而感悟经典作品的
意义,并不损毁读者的个体
性特征。读者的个体性特征
映射着作者的整体性精神,
通过对古人思想的理解,使
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解读古典文本从参阅注
释到对文本进行整体诠释,
是为了从整体上对文本的意
义进行解读,透过表层语义
达到对文本内在意义的理解
。《大学》《中庸》原为《
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
时朱熹把《大学》《中庸》
抽出来,成为独立文本,与
《论语》《孟子》,合称“
四书”,供人阅读。《大学
》《中庸》文字不多,但主
旨性、整体性很强。《大学
》的主题、大学之道的文化
主旨即文本开头的第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
熹将其理解为并列的“三纲”
,“明明德”是根本。《大学
》的教育目的、宗旨是彰显
、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有
了优秀的品德才可以革新人
类社会(“亲”,古代汉语中
通“新”;“民”,古义既指人
民、百姓,又泛指人、人类
),由此走向人类美好的未
来。朱熹把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称为“八目”。但
《大学》围绕“德”,只是整
体上从六个方面一一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来具体阐释
。从文本内容看,《大学》
最后一章,整体上具体表达
的是怎样治国,而没有讲如
何平天下。其实
导语
本书作者在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0多年,作为一名教科研工作者,他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文本的基本含义、理解《大学》《中庸》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智慧,还通过自己的阅读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学之道”“中庸之道”。
本书对《大学》《中庸》逐句进行阐释,用直白的现代汉语还原其本义,扫清读者的阅读障碍。
精彩页
《大学》的作者,一说是曾参。曾参,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曾子之妻之市”,是曾参为儿子杀猪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论语》中曾参的这两段话,体现了曾参的人格特征——注重意诚心正、好学修己,自我修养境界高,追求仁德,性格温文敦厚,默默无闻又精进不止。曾参的品德体现了《大学》的主旨——“明明德”。他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忠实传人,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影响。他传承、弘扬孔子的思想和学问,又参与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一说其著述《大学》《孝经》等。曾参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学》全书十一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表明了主旨:一是大学之道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二是达到“三纲”需要修行的具体策略,即“八目”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性地强调修身是为人的根本。为政者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服务好他人,说明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政者道德修养的一致性。第二章至第四章,以《尚书》《诗经》中的文本为例,分别阐释“三纲”。第五章以儒家创始人孔子如何对待诉讼的一句话,阐释第一章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内涵,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本立”才能走向大学之道。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围绕一个话题,阐释“八目”:第六章,阐释格物、致知;第七章,阐释诚意;第八章,阐释正心;第九章,阐释修身;第十章,阐释齐家;第十一章,阐释治国、平天下。这六章具体说明如何修行“八目”而抵达“三纲”的最高境界,真正走向大学之道。也就是说,《大学》表达的主旨是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以“八目”具体阐述如何达到“三纲”。由此可见,《大学》的整体性、系统化思维很强。其内容是完整的整体,围绕作为儒家核心理念的道德修养,就具体原则和方法进行详细阐释,内涵深刻,对为人、处世、治国具有深刻的启迪性。每一章都密切联系其主旨,每一章也具有相对的整体性,部分与整体融为一体。西方诠释学认为,理解的开端是整体,其终点是作为部分与整体的统一体之整体。在理解过程中,部分与整体是相互作用的,任何部分的突破,无不影响着对整体的理解;反之,对整体的理解深化,必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将重新审视对部分的理解,并对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做相应调整。从理解的整体性特征来说,在理解过程中,部分与整体所完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圆圈式的双向循环运动,而不是直线、单向运动。《大学》的整体性强,用以循环性、整体性解读为特点的诠释学方法解读《大学》,对文本的理解更到位,既可以传承古人的文化思想,又可以发现对当今世界和谐发展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