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端上的故乡/当代作家精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祯霞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自传体非虚构散文读本,它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书写了在城镇化进程中,故乡的搬迁和消失。一个曾经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由于城镇化建设,彻底从那片土地消失,而我,却留下了丰沛的记忆。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余年,亲见亲历了村庄的种种发展和变化,从自己出生开始写起,自幼时的集体劳作,到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到撤区并乡,再到城镇一体化。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出生 第二章 幼年的生活 第三章 陌生的父亲 第四章 小叔返乡 第五章 我的1976 年 第六章 老薛遇豹 第七章 瓦窑纪事 第八章 支援三姑 第九章 朴素的婚礼 第十章 疯子堂哥 第十一章 村庄里的兵 第十二章 耍起满家灯 第十三章 春生的婚姻 第十四章 侄子问世 第十五章 大哥建房 第十六章 三哥失明 第十七章 我的二嫂老师 第十八章 跟堂哥读书 第十九章 晓华寄学 第二十章 三哥相亲 第二十一章 烟袋嫂自杀 第二十二章 姐姐的爱情 第二十三章 多灾的弟弟 第二十四章 吐血亡命女 第二十五章 追电视剧的日子 第二十六章 新屋落成 第二十七章 邻居阿黑 第二十八章 五嫂患病 第二十九章 窑煤事件 第三十章 被考试决定的命运 第三十一章 川儿中毒 第三十二章 错误的邂逅 第三十三章 西安打工 第三十四章 弟弟结婚了 第三十五章 三哥病犯 第三十六章 闺阁出嫁 第三十七章 小个子习娃 第三十八章 熊娃和他的妻子 第三十九章 双亲远走 第四十章 七个人的砖厂 第四十一章 失却故乡的人 第四十二章 回望故乡 后记 序言 浸注着乡愁的爱和痛(序) 毋庸置疑,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 根,那个根,就是生养自己的土地。它是我们地 理意义上的母亲或者说是母土,让我们情系一生 ,一生都背负着它,为它魂牵梦萦,为它牵肠挂 肚,对它拳拳深情,以致一生都走不出它的乡土 情结和地理范畴。 徐祯霞是陕南柞水的一个作家,这些年在 文学上获得了比较大的成绩。我知道她,是在“ 陕西省文化厅百名文化艺术人才”选评上,我作 为评选工作人员参与了这次评选。徐祯霞的申报 材料和资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作家发 表作品量比较大,而且涉及范围广,样刊送报的 也多,全国各地的都有,于此,我记住了这个名 字。后来才知道,听行业人说,这是一个自我奋 斗成长起来的作家,而且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 走上写作道路的,并且通过写作,改变了她的人 生,改变了命运,这一点,让我觉得她的确是一 个对文学有着执着追求的人。能用文学改变命运 的人不多,而徐祯霞以她的坚韧和顽强与吃苦的 精神,实现了命运与人生的成功逆转。 徐祯霞是在一个日头正劲的夏日的中午自 柞水来造访我的。西安的盛夏,热得像火,她便 是顶着这样的烈日来见我的,这让我有些意外, 又有些叹服,一个有意志力的人必是让人刮目相 看的,也是值得人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她坐下 ,与我谈了她的写作,以及写这部书的初衷。她 说,她的故乡现在已经彻彻底底消失了,完全不 存在了,对于她来说,起初是真的不能接受,总 有着一种切肤之痛和心理上的撕裂之痛,现在总 算平静了一些,冷静之后,她想为故乡写一部书 ,以证明故乡确实生动而又鲜活地存在过。因此 ,就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下了这部《云端上的故 乡》,是为了记住过往,也是为了用笔记录下曾 经真实的存在过的绿树环绕的村庄和和那弥漫着 乡土气息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生活,虽然村庄消 失了,但是村庄也曾经精彩而浓烈地存在过。同 时,也是对已经蜕变的故乡的期望和展望。谈完 这些,她然后又顶着炎炎的烈日离去。 《云端上的故乡》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 者徐祯霞以其磁性而深情细腻的语言文字,记述 了自己对于故土、亲人、乡亲们那些刻骨铭心的 生活烙印和生命记忆的见证,以小见大,以点带 面,通过一个村庄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以及在这种变化中人们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 变化和转换,展示了社会大背景下整个乡村面貌 以及人们生活的巨大改变,凸显出了作者对人生 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独立思考。小说以生动而饱满 的人物和细节,对改革开放前后40多年来的乡风 民俗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和动情的描绘,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和时代 精神内涵,更为难得的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所 氤氲的对故乡故土及父老乡亲的眷眷深情。这是 一部诗情画的山川大地之歌,也是一部感人至深 的乡愁之痛。 这部小说虽然写的只是柞水县下梁镇王坪 村,是个个例,但是它却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这 些年,在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很多类似于徐 祯霞的故乡这样的村庄,因为地理的原因,因为 建设的原因,因为投资的原因,因为安全的原因 ,因为国家扶贫政策力度的加大,使得村庄整体 搬迁。尔后,这个村庄的行政建制改变了,叫法 改变了,人物事统统更替与变换,那些原来固有 的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就这样从那一片生机勃 勃的土地上消失了,以致到了无痕迹;但在整个 的社会发展中,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徐祯霞 用第一人称纪实的手法叙写这本小说,有着非常 现实而广博的意义,她让村庄以文字的方式存活 下来,是对历史的一种很好的复活和再现。 作家本身就是社会的见证者和忠实记录者 ,更是思考者。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以某些牺牲和 改变为代价,要不然,社会就会永远停滞,无法 前进,消失的不等于不存在,它应该属于沉淀的 历史的一部分。徐祯霞在这部小说中,就充当了 社会记录员的角色,她以小说的形式将王坪村的 村容村貌、风土人情以及那众多的村民的生活联 系起来,让他们在村庄中活着或死去,活有活的 意义和价值,死有死的背景和根源。这部书通过 一系列人物的成长,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 时期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客观而宏观地再现了当 时人们的生活风貌和村庄的形态。它是一个村庄 的风貌,也是整个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既有着 陕南地域特色,也有着时代的烙印和履痕,将人 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 尽致,入情入理,而又客观充分。通过一代人、 一群人、一个村庄这样一个共生共栖的群体,再 现了一个社会,间接地通过一个村庄,反映和展 现了整个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波澜壮阔恢弘巨大的 社会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典型的历史意 义。 一个作家,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是最得心应 手的。在这部书中,所有的叙述和语言都是很流 畅的,行云流水,很自然地涌入作者的笔端,那 些往事,那些人物,那些生动鲜活的生活,像汩 汩清泉,自然地流泻,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一 气呵成。素 导语 我的故乡,它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但是它映射的却是整个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历程,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个个体的村庄浓缩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一个作家,就应该是社会忠实的记录者,作为村庄沿革的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这个村庄的历史、风俗民情与地域文化,记下这个村庄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些具有时代性的人和事,从而向读者揭示了在故乡的村庄中,曾经沉淀和绽放的那些美好,以及在岁月沉浮中人们的悲欢离合。 精彩页 第一章 我的出生 在那个乍暖还寒的3月,我出生了,出生在秦岭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行政名称叫“王坪三队”,众人的口里,又叫“徐家大院”,因为这个村庄徐姓人居多。 村庄有三十来户人,在王坪四个队里,三队是最大的村子,也是人口最多的村子。这,缘于这个村的地理位置,村庄后面是一座葳蕤青葱茂盛的青山,前面是一条四季流淌不息的大河,中间是60 亩的平坦开阔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大平地。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哪个地方土地好,哪个地方的人的生活就好,土地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先决条件。 我出生的那天,母亲破例没有干活,她向生产队请了假,说预感到自己快要临盆了,要赶快将家里的衣服和被褥洗洗,一向倔强而蛮横的队长破天荒准了她的假。 当时,整个社会还处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村里的人,稍微有点劳力的,都得上山搞农田基建,按出勤计工分,工分累计得多的,一年就可以多分一点口粮,工分少的,就少分口粮。因此,村民天天都得上工干活,早请示,晚汇报,就算是生娃这样的大事,也得给队长请假。 母亲请了假,就赶紧料理手边的活。她搜集了一大苦竹篮子衣物,拖着沉重的身体蹒跚着来到了泉水井,她要赶快将这些衣物洗了,再将家里里里外外收拾一遍,要不然,一生产,一个月的时间,不能干活,不能见冷水,那没有女人打理的家,会烂成一河滩。 其实,这时的母亲已经不能完全地蹲下来,硕大的肚子挺在她的身前,挡在她和溪水之间,让她觉得自己要越过它顺利地洗衣服是一件很吃力和艰难的事。这时的母亲就像只企鹅一样,又庞大,又笨拙,她隔着圆圆的肚皮,可着劲伸长着胳膊,即便如此,也深觉得力不从心,她恨不得自己的胳膊能突然长长一大截,能够使自己洗起来轻松一些。母亲就这样艰难而又吃力地洗着,洗着洗着,不一会儿,胳膊就酸了,但是她还得坚持洗,这些活,是她临盆前必须干的。 泉水井边就母亲一个人,其他的人都去生产队里干活了,只有几个孩子在泉水井坎上的梨树下玩耍。这棵梨树是村里最大最老的梨树,估计咋都有上百年了,每年花开的时候,一树雪白,满眼缤纷,像是一把巨大的花伞篷在人们必经的路口,微风吹过,片片梨花如花瓣雨一般自空中阵阵洒落,犹如天女撒花,犹如大雪飞扬。这些孩子就正是在上面捡拾花瓣,一边拾一边嬉戏,耍着耍着,不时地发出一阵“咯咯”的欢快笑声。 在任何年代,孩子都永远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 笑声一阵阵飘荡在母亲的头顶,听着这些稚气而又无邪的笑声,母亲就想起了自己肚子里的孩子。马上就要生产了,却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自己生了七个孩子,三个都没养成,老二一出生就没了,老四活了几个月,老七养到两岁,却一直站不起来,病病磨磨长到两岁也没了,前两个丢的是儿子,老七是个女儿,这些没有养成的儿女,于母亲来说,都是一生难以治愈和平复的伤痛。母亲每每想到他们,心里就要黯然伤神好一阵子,他们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怀胎九个多月的心头肉,可是,却跟自己没有缘分,母亲想着想着,不禁心有戚戚,她在内心里祈祷,这回肚子里怀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请苍天保佑,一定要健健康康,一定要顺顺利利地长大,做自己一生一世的亲人。 母亲这样想着,浑身突然就来了劲,她在心里对自己说:“赶快洗,赶快洗,将这些衣物洗完,回去给自己生产的床上再铺一些干麦草。”她要给这个孩子一个温暖安逸略为舒适的出生环境,让娃平安顺利地来到这个家里。 因为担心马上会生产,母亲洗衣服的速度就比此前快了许多,尽管她依然很吃力,但是忽然之间好像有着某种力量在帮助着她,让她浑身突然储满了劲。可能是用劲大了,肚子突然痛了起来,母亲预感到不妙,就赶快将那些搓洗过的衣服放进水里清洗,她强撑着疼痛的身体,将那些衣物拧干,放进苦竹篮子,这时,母亲已经痛得有些直不起腰,但是,她得把这些衣服拿回家去,晾晒上,她往泉水井两边的路上看了看,希望路上会突然出现一个人,帮她将这些衣物提回去,可是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就连刚才在坎上玩耍的孩子,这会儿也不知跑到了哪里。 就在母亲绝望之际,村里的张叔拎着个黄帆布挎包从杨树林边的路上出现了,他见母亲面前一大篮子衣服,就说:“来,他婶子,我来帮你提吧!”张叔高大健壮,一身的好劳力,几年前他还曾是徐家的女婿,由于大姑英年早逝,他后来又重新娶了妻子,但是仍念着这份姻亲,对徐家人一直都挺亲。张叔将篮子提过去,走在前面,母亲就轻松了许多,只管跟着走回去就行了。 张叔将一大篮子衣物提进我们家的院中,在场院中间放下,对母亲说:“那你晾晒衣服,我回去了。”母亲说:“那好,谢谢你,要不是你,我都拿不回来呢,现在这样子,人真是笨得很!”张叔说:“不用客气,怀娃都这样。”然后就大踏步出了院门。 母亲将衣服一件一件地抖开,扯平,晒在竹竿上。这时,她觉得肚子的痛疼在加剧,她不敢歇息,赶快烧着了锅,她得弄点饭吃,以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