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走停停(一位纸痴的行与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飞松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飞松所著的《走走停停(一位纸痴的行与思)》是一本力图把工业技术与文学创作融合为一体的散文集,分为考察散记、心路历程、宣纸之乡三个部分,将一位造纸人的技术素养、文化底蕴和生活点滴生动地呈现出来。多年来,作者深入考察,足迹遍及多地,一路行,一路坦陈心里历程;以田野的态度,在考察中直面人生,多方探讨保护路径。

内容推荐

作者黄飞松立足于宣纸行业,对手工纸的传播及其折射出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将其深厚的感情化成美好的想象;同时,又对手工纸的快速消亡表现出无奈。多年来,作者深入考察,足迹遍及多地,一路行,一路坦陈心里历程;以田野的态度,在考察中直面人生,多方探讨保护路径。

《走走停停(一位纸痴的行与思)》共有40余篇独立的文章,图文并茂。内容分三大块,分别是考察散记、心路历程、宣纸之乡。考察散记主要面向贵州手工纸以及当地民俗、环境等:心路历程有作者走向田野的观点、传承经历等;宣纸之乡以不同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宣纸社区的人文、地理、环境、民俗等内容。

目录

序一

序二

考察散记

 我所认识的手工纸

 初识贵州

 贵州的山

 惠水芦山

 翁贵造纸

 探寻都匀皮纸

 传奇老人肖明远

 都匀蔡伦会

 龙里之行

 深山明珠——六枝特区

 丹寨造纸人

 贵州的吃

 昆明印象

 去腾冲

 与龙占先聊天

 访问周乃空

 许湾寻踪

 走访黄学高

心路历程

 我的田野观

 在书写中愉悦自己

 第一次

 趣话传承

 遗憾

 我的怀念

 我的姑父

 我的师傅

 中国宣纸申遗亲历记

 草檀情

 原产地保护了什么

 巧遇周骏

 与老字号缘

 艺宣阁主

 吃着鱼想着事

 照片的疑惑

 扁桃体发炎的故事

 紫砂壶

宣纸之乡

 宣纸情

 永远的茂林

 蔡伦会的断想

 敬亭山,心中的神秘地

 老巷人家

 倾听桃花潭

 闪闪的红星

 溪边人家

 宣纸技艺的传承模式

 宣纸习俗

 祖父与“吊冬瓜”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所认识的手工纸

我曾经写过一篇“五花八门的手工纸”的文章,当我再次谈手工纸的时候,就想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彪先生。几年前,我在写宣纸的文章时,他就鼓动我写一篇关于其他手工纸的文章,我便用了“五花八门的手工纸”这个题目,参考了李晓岑、朱霞合著的《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一书,专门列举了一些手工纸。当然,其中主要还是以云南手工造纸为主。现在重新审视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羞愧,因为当时的认识太过粗浅。

这些年,我参加中国科技大学全国手工纸调研组,远赴贵州调研,并参加该组的几次统稿活动,再加上自己拜读了王诗文先生著的《中国传统手工纸事典》、刘仁庆先生著的《中国古纸谱》《中国传统造纸辞典》和杨建昆先生编著的《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等珍贵书籍后,开拓了视野,汲取了营养,稍稍知道了一些传统手工纸的传播途径和丰富性。在这些珍贵书籍的支撑下,我又重新捡起这个题目,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两干多年前的汉代,造纸术有史可考是从东汉后期的蔡伦时代开始。自从这一技术广为传播后,犹如一种文化一样,传入一地便注入当地地方文化的色彩。由此,使用各种原辅材料的造纸术便应运而生,丰富了我国灿烂的造纸工艺。

根据中科院潘吉星先生著作的指引,我个人认为造纸术的发明时代指向东汉末年的蔡伦以前是比较合理的。他根据科技考古学界于20世纪不断发掘的有关纸质的文物中分析,认为传统造纸术创制于西汉时期,而且发明者不能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并以叙事的方式再现了造纸术源于古代生活中。他谈到,古代一般百姓穿着以麻为材料制成的布料,这种布料比较坚硬,直接制衣穿在身上既不能保暖也伤皮肤,古人便采用不断捶洗的简单方式使布料变软。击打捶洗后在溪水里自然沉淀了一种纤维絮状物,这种絮状物铺陈在河道或容器内结成薄片,便形成了初始的纸张,而那种捶打清洗的方式自然成为造纸中的打浆环节。同样如此,在判别植物薄片是自然生长还是后期加工的方法,就是看这些薄片细部组合是否加工过。因为加工过的单根纤维在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分,区分方式就是看这些单根纤维是否断裂帚化。特别是单根纤维帚化为辨别纸张提供有力证据。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造纸术的定义,就强调了这些。比如:

《大苏维埃百科全书》(1951年版):纸是基本用特殊加工、主要由植物纤维层组成的纤维物,这些纤维物加工时借纤维间产生的联动力而相互交结。

《美国百科全书》(1963年版):纸是从水悬浮液中捞在帘上,形成由植物纤维交结成毡的薄片。

《韦氏大词典》(1966年版):纸是由破布、木浆和其他材料制成的薄片,用于书写、印刷、糊墙和包装之物。

《辞海》(1979年版):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榨、烘干而成。

一些学者对纸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美国纸史学家亨特说:在平的多孔的模具上,由成浆的植物纤维形成粘结起来的薄片状物质……作为真正的纸,此薄片必须由打成浆的植物纤维制成,使每个细纤维成为单独的纤维个体;再将纤维与水混合,利用筛状的帘将纤维从水中提起,形成薄层,水从帘的小孔流出,在帘的表面留着交结成片的纤维。此相互交结的纤维薄片就是纸……

日本纸史家町田诚之在谈到纸时说:从植物体中提取纤维质,经切断、捣细后在水中分散,通过帘提取出纤维薄层,再干燥而成者。  从以上的各种定义不难看出,造纸的原理就是以水为介质,将纤维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后分散在水中,然后在网上交织,再滤去大量的水,形成湿纸页,经过干燥而形成的纸张。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造纸术形式无论怎样变化,但以这种“湿法造纸”的基本原理仍然没有改变。这,就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最完整的科技基因。

科技考古发掘的西汉纸类实物充分表明,中国传统造纸术是以麻为原料拉开了世界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序幕。对于文化的载体来说,用麻纤维造纸未免过于奢侈,于是另一种较长的纤维替代了麻,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皮料。因此,科技进化的研究表明,皮纸的生产技术是在麻纸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代的《江西省大志》(陆万垓)、《天工开物》(宋应星)以及清代的《纸说》(胡韫玉)等著作分别记载了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皮纸生产技术。

P2-5

序言

认识黄飞松先生已有不少年了。记得当时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飞松所在的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进行产学研合作对接,双方确定联系人时,对方确定的就是黄飞松。多年来,飞松不辱合作对接使命,作为对接人提供很多次优质的服务。忆及初相识时,飞松只是公司一位活跃的成员,这样的人在企业也常能遇见。随着交往时间的延长,渐渐又发现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了。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他原来当秘书,企业当时几乎所有对外的文字都出自他手。印象深的是当时我们讨论产学研项目需要草签一个协议,他受命出去也不过十分钟,一份协议书就弄好了。后来,他的工作有了变动,到宣纸研究所任职了,从纯粹的行政岗位跨到技术部门,这是需要自己有一定的业务底气的。

飞松是一个立体多面人,在技术业务上,他是一个工程师;在创作上,他是一位作家。这些年来,他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做了不少事,如,论文发表在国内知名的专业杂志上,小说、散文散见于各大文学杂志上。在单位,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申报了不少国家级的项目并获成功,如,宣纸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飞松不仅立足于自己的才智将这些重要工作操作成功了,而且在享受成功时,不断将感受付诸文字。这些感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宣纸行业重大事件的当代史料。

我们学校于2007年成立了中国手工纸研究所及手工造纸实验室,在实施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中国手工纸文库》时,先面向全国以手工纸的田野调查人手,这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差事,黄飞松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团队里。据说他在贵州的深山僻野考察的时候,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记述当天的感受。尽管他在贵州住的时间不长,但前后写了不少的文章。在完成西南三省手工纸调查后,我们成立统稿组,他又抽出时间参与进来,为推动项目成果的规范集成做了不少工作,同时也为他积累了不少纸文化与工艺方面的财富。

这次飞松先生的散记集结出版,在祝贺他新作面世的同时,也祝愿他在今后的道路中,越走越远,越走越见光彩。

汤书昆

2012年5月26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后记

多年以前,我就对宣纸产生了兴趣,不断向老艺人问东问西。有的老艺人如果至今还活着,可能要超过100岁了。后来由于生活等多种原因,还是放弃了,与那些老艺人失去了多年的联系。其间,我选择了文学创作,停下了宣纸调研的脚步。这一停就是十多年。在多年的创作中,一直在思索,我从事创作的土壤在哪里,我的路又该如何去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当遇到来自各个领域的老师、前辈的点拨后才知,我的土壤就是宣纸,我的土壤就是手工纸。于是,我又开始了以前没有走下去的路。然而,十多年的时间说短也短,说长就长,好多原来都能找到并交流的故人,一个一个都远离尘世而去。现在想来,那时盲目的追寻,使自己迷失了方向,使我失去了许许多多宝贵的东西,如今想将这些东西拣起来,何其之难。

原本我将自己的想法依托相关单位付诸实施的,但将我的想法说出来时,有人却对我说,你要是有目的地指出某一个人可能好通过,盲目地寻找是难以找到社会的帮助的。得此结论,我只有一个人先孤独地行走了。好在我行走的过程中,又遇到一些人,如,汤书昆、陈彪、周骏等一些能人志士。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幸运的,只是在行走中,我不知道谁还能掌握宣纸在传承过程中遗失的东西,我只能没有方向地摸索。这一摸索,我更难以找到自己的支撑点了,我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实践,有时候很孤独。这不能怨谁,主要责任还在我,我为什么当年要停下自己的脚步呢,我为什么停下脚步后又要返回头重走呢?我现已年过四十,应该是人生的不惑之年,这样的反复,再一次让自己疑惑了。于是,我在从事力所能及的调查时,也零散地记录了一些当时的心情,也将这些记录发给一些报刊公诸于众,当我将这几年来的所思所想归集在一起时,居然也有.几十篇大大小小的文字,就为其取名为《走走停停》,并写下这段文字为自己解嘲。走走停停是我的一种人生之道,走走停停可能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态度。

本来我这人对“感谢”是羞于启齿的,在我的文中也难以出现感谢一词,但我在此不能不说感谢了。因为在我付出较大的精力,又不一定能被人理解的时候,龙文先生帮我争取到了出版计划,并不惜牺牲时间,为我拔刀修辑,加上副书名“一位纸痴的行与思”。年过七句研究宣纸超过半个世纪的刘仁庆教授、中科大人文学院院长汤书昆教授知道此事后,不惜自降身份,为我提笔作序,提携我的这本《走走停停》,让我感动不已,感激不已,更有社会各界的支持,令我倍增信心。

在此一并鞠躬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