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属于共和国的同龄人。
我们的人生可分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段。它们分别属于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各占了约三十年。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不幸地或有幸地参与了各种运动,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代人的人生轨迹就颇具传奇色彩。
了解了这代人诡谲奇特的真实经历,也就基本上读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十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杜厦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们这代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属于共和国的同龄人。 我们的人生可分为截然不同的前后两段。它们分别属于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各占了约三十年。 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都不幸地或有幸地参与了各种运动,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代人的人生轨迹就颇具传奇色彩。 了解了这代人诡谲奇特的真实经历,也就基本上读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现代史。 作者简介 杜厦,1948年年底生于北京,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一代人。 由于特殊家庭出身,甫一出生,父亲入狱,家庭破碎,寄人篱下的他经历了惨淡的童年,也铸实了生命中的反抗基因和坚韧性格。 1966年到1968年,与不公命运搏斗和抗争,度过了险象环生的校园岁月。 1968年至1975年,在内蒙古兵团留下峥嵘印迹,身份被错误认定,前途未卜。 1977年以“老三届”身份几经周折考上大学,成为著名的“七七级大学生”中的一员。 1982年,从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几年后,成为走在改革开放理论研究前沿的著名中青年经济学家,为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1989年后,离开学术界,下海经商。在波澜壮阔的商海大潮之中,跌宕起伏,留下特殊的人生印记。 目录 推荐序一 狼的传记 推荐序二 成王败寇企业家 自序 一、少年时光 1.寄人篱下 2.孤独少年 二、我的父亲母亲 3.邂逅 4.赴重庆抗战 5.晴天霹雳 6.北平解放 7.清河监狱 8.上街乞讨 9.侥幸出狱 10.父亲潜逃 三、株连无辜 11.飞来横祸 12.毁掉姐姐一生 13.悲情十年 14.四十七中 四、美丽的乌珠穆沁 15.出路在哪里? 16.寻觅新的人生 17.落户锡林郭勒 18.马,草原之魂 19.游牧生活 20.分裂 五、一场六年的梦 21.兵团来了 22.我的牧马生涯 23.一场摔跤较量 24.痛打王连泓 25.一封情书 26.撞到了枪口上 六、草原暮歌 27.调到十连 28.十连食堂 29.不打不相识 30.我爱上了她 31.她上了大学 32.我们决定在一起 33.夜访刘华 34.兵团撤销 七、迎来时代变迁 35.结婚与主席逝世 36.头上有青天 37.柳暗花明又一村 38.恩师吴可杰 八、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 39.迟到的正义 40.给天津惹了大祸 41.初识李瑞环 42.走向改革前沿 43.他支持了我 44.临危受命 45.国务院赴美工作组 46.《第五代》 九、风云突变 47.访英受阻 48.离开天津 49.创建深港分所 十、商海起航 50.重新选择人生 51.我必须帮她一把 52.倒卖香烟 53.空手套白狼 54.引进麦当劳 55.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十一、惊涛骇浪 56.掉进旋涡 57.只能自己救自己 58.莫斯科的较量 59.看谁挺得住 60.我赢了 61.空前绝后的奇迹 十二、寻觅新业态 62.退一步海阔天空 63.重新开始创业 64.伯尼·马科斯和家得宝 65.吉姆·英格利斯 66.谈判桌上的生死 67.签约,我将血赚十四亿 68.煮熟的鸭子飞了 十三、凤凰涅槃 69.我们自己干 70.“中国家得宝”横空出世 71.“家居”火爆津城 72.“家世界”诞生 73.踏进成功之门 十四、铸造辉煌 74.确定主业,振翅腾飞 75.走向辉煌 76.儿子杜宇村 77.他值得我骄傲 78.零售业“国家队” 十五、我的情感世界 79.事业与家庭 80.遇到了她 81.感情出轨 82.爱的煎熬 83.既然爱,就去爱了 十六、功败垂成 84.追赶家乐福 85.改造家世界 86.香港上市万事俱备 87.香港上市出现变数 十七、奏响最后乐章 88.上市出现转机 89.怎么会这样? 90.我仍在尽力挽回 91.他们狠狠捅了我一刀 92.政府审计,驱散谣言 93.成功出售“家居” 94.悬崖上的独舞 十八、尾声 95.友谊与感恩 96.相逢一笑泯恩仇 97.感悟人生六十年 跋 附录 个人与时代 序言 今年我将要七十五岁, 这可是个不太小的年纪了。 这七十五年过得真快,昨天 还好像青春似火,豪情万丈 ;今日竟已是年逾古稀,垂 垂老矣。尽管不情愿,我还 是变成了年轻人眼中的老爷 爷。说是夕阳西下,已经是 大大的褒奖了。 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 人生竟已奏响了最后一个乐 章。 到了这个年龄,蓦然回 首,才突然发现,我们这一 代人的人生,竟然是如此的 跌宕起伏。在共和国历史上 ,这一代人生活经历之丰富 ,命运变迁之剧烈,既前无 古人,也后无来者。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许 许多多的幸运与不幸,相信 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也一样 ,这无从选择。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 又恰好出生在北京。正因如 此,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 耳熟能详的事情,我都成了 那个最接近的目睹者。新中 国早期的各种运动,我还是 个孩子,基本没有什么切身 的感觉,例如“土改”“镇反” “三反五反”“反右”等。 稍大一点儿后,我们就 渐渐成了各种运动的亲历者 。例如“大跃进”,我们也曾 兴高采烈地砸烂自家的铁锅 ,投进胡同里的小高炉。也 曾爬上四层楼的楼顶,疯狂 敲着脸盆,把成群累死的麻 雀串成一串,交到老师那里 去领取奖励。最恶心的是, 由于打不到足够数量的苍蝇 ,我步行两小时,去农村的 粪坑里,捞出上百条拼命扭 动着的活蛆,装到瓶子里, 拿到班里交给老师,竟获得 了在全班面前的表扬。 那时参与的运动,有些 尽管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 而我们却十分开心。 不幸的是,我出生在一 个“历史反革命”家庭。不仅 爷爷是大地主,姥爷是大资 本家,一个舅舅是被判过死 刑的“反革命”,另一个舅舅 是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军官。 最要命的,父亲不仅是国民 党高官,还是一名被新政府 无比痛恨的国民党中统特务 。 尽管父亲曾和傅作义一 起,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协议 上签字,但解放军进城以后 ,父亲仍被定为“反革命”, 并被投进监狱。 父亲在镇反运动中的“潜 逃”,更使得我和我的家庭 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书的第一部分,真实 再现了父亲从日本回国参加 抗战,父母之间凄美的爱情 ,以及父母直至二十世纪六 十年代的悲惨经历。当然, 我童年的诸多遭遇,也有着 许多让人动容的故事。 父亲和我们全家的政治 处境,决定了我一生在很长 一段时间之内,一直生存在 无比的屈辱之中。家庭的悲 剧命运,险恶的生存环境, 无处不在的歧视与压力,将 我的人生紧紧裹住,令我窒 息…… 本书第二部分呈现给读 者的,是我和我的伙伴们, 在内蒙古草原上激情的青春 ,奏响了我生命中一首雄浑 激越的交响曲。每每回忆起 来,那段深沉的交响,始终 使我骄傲。正是由于在我的 人生中,有了这些用血肉写 成的故事,我的生命变得色 彩斑斓。 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 结束,不仅给全体中国人民 的命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改 变,也使我的人生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在地方招生办 因政审不合格而剥夺了我的 高考权利以后,我直接上书 国家高考招生的领导机关, 获得及时回复。于是,我戏 剧性地考上了大学,接着又 考上了南京大学研究生。从 此,我和我的家庭踏上了一 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在此后的十年中,作为 一名年轻的经济学理论学者 ,我有幸参与了诸多改革开 放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期间 ,在我身边,发生了许多有 趣的故事。我既感恩那个伟 大时代给我的机会,又自豪 于我成为那场伟大变革的直 接参与者。 本书的第三部分,从一 个侧面详细描述了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壮 丽画卷。 1989年后,我毅然投入 商海。没想到,在这段时间 里,我始终处在汹涌大潮的 风口浪尖之上。应该肯定, 我下海经商是成功的。 2004年,我已经位列中国 福布斯富人榜的第八。我拥 有的家世界集团,成为改革 开放中天津最优秀的民营企 业之一。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在 那些令人炫目的成功背后, 创业者本人又承受着多少不 可言喻的苦难,和多少死去 活来的挣扎! 本书第四和第五部分, 与读者分享了我经商二十年 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本书和读者们分享的这 些故事,比起我的大多数同 龄人来,似乎要奇特得多, 悲怆得多,激烈得多,也要 典型得多。好多熟悉我的朋 友说,把杜厦这些故事攒在 一起,就成了共和国的一部 微缩历史。 其实,岂止是我一个人 ,全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 不可能在历史的浪潮中独善 其身。我的人生际遇,是所 有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一 个缩影。 这就使得我的这些故事 有了一些代表性。 与共和国同龄的这一代 人,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 点。即使家庭情况各异,个 人境遇千差万别,但我们这 一代人的信仰、价值观和道 德标准,却惊人地相似。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 有受过任何儒家传统道德的 教育,这就使我们的价值观 ,和以前各代人有了很大的 不同。另一面,我们这一代 人也没有任何机会,去接触 西方“普 导语 本书是杜厦的自传,写下了其近70年的个人经历。从家庭出身、亲历“文革”到知名学者、成功商人,他的命运像在浪中搏击,每一次浮沉都出现在风口浪尖上。他以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波折,叙述着个人的心路历程。当我们读到这部自传的时候,似乎也听到渐去渐远的涛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辛酸、疑惑和欢乐。 后记 为了让读者了解本书的 创作过程,这里沿用了《一 个人和他的时代》书后的《 跋》。 写这本书的愿望由来已 久。2008年钓鱼台芳菲苑 ,六十岁生日的聚会上,我 当着四百位朋友的面宣布, 接下来日子里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要把我这六十年的人 生写下来。 但写这样的一本书,实 在是件太难的事了。 开始我想写一本自传体 小说。耗时两年,写了十万 多字才发现,六十年的故事 太多,而且个个精彩,哪个 也不想丢掉。对一本小说来 说,这是个根本不可能容纳 的体量。更何况,其中涉及 的人物,多达上百个,离开 哪个人,故事都无法成立。 我根本没办法去控制小说中 不断涌现出来的,越来越多 的各色人物。我又不是列夫 ·托尔斯泰,怎么可能在一 部小说里,容下这么多的故 事和这么多的人物呢? 小说的中途撂笔,对我 打击很大。我一度怀疑,我 是否有能力完成这项自己给 自己下的任务。 2015年11月18日晚11点 ,我乘中国国际航空的航班 ,从洛杉矶飞往北京。那天 在太平洋上空,我过了自己 的六十七岁生日。 那个生日很奇怪,在洛 杉矶登上飞机时,还是11月 18日深夜,到北京将是11 月20日的凌晨。也就是说, 在我六十七岁生日那天,“ 时差”偷走了我这个生日里 的十六小时。 这使我很兴奋,猛然间 想到,时间对我来说太珍贵 了。现在已经六十七岁了, 如果再不动笔,到了我七十 岁,朋友们再次聚会的时候 ,六十岁生日曾经承诺过的 事情,竟然还没有兑现,那 岂不是太过丢人?怎么交代 呢? 于是,整个航程我再也 没睡,打开电脑,下定决心 ,写完了本书的开头两章。 一旦开了头,记忆的闸 门就瞬间打开,积攒了几十 年的故事,就汹涌澎湃地喷 涌出来,推动着我不断地写 下去。 一年零九个月以后, 2017年8月28日晚11点,在 伦敦Meridien酒店的303号 房间,我终于完成了本书的 初稿。 之后的两个半月中,遵 照出版社的意见,我又对结 构、表述、句式、文字做了 诸多修改。在六十九岁生日 到来之前,我完成了最终稿 并交付了出版社。全书付梓 时共四十五万字。 交付出版社的那天,距 离我七十岁的生日,还有一 年零四天。 在我一生中做过的所有 事情之中,这本书大概是最 重要的一件事情,至少是之 一。我为自己能够完成这项 历史性的任务,感到特别自 豪。 在近两年的写作过程中 ,大学同学王志明,兵团插 队战友段伟钢、张熹冈,给 了我最多的帮助。每写完几 章,我就会发给他们,征求 他们的意见。他们不厌其烦 ,每次都认真地阅读,提出 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 意见,对于本书意义重大。 朱嘉明、张维平仔仔细 细地看过全书,他们甚至逐 字逐句地标注他们的修改意 见,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他们对于本书的认真态度 ,使我感动。 甚至本书应该取什么名 字,我的大学同学们都曾经 在微信群里,展开过热烈的 讨论。在我提供的九个备选 书名里,最后少数服从多数 ,大家集体决定,用《一个 人和他的时代》。对于所有 这些好同学、好朋友的热情 支持和关注,我心怀感激。 作家老鬼是我书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有关他的所 有内容,都征求过他的意见 。我们之间平等、冷静地讨 论所有相关故事,他的坦荡 ,他的真诚,他的胸怀,让 我对他心生敬意。对于全书 ,他也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张农生、老鬼、陈刚、 刘浩颖、李苓、姐姐杜立、 大哥赵克强都为本书提供了 诸多的照片,这些历史照片 极其珍贵,为本书增色不少 。在这里,我也一并致谢。 不管有多么难,我还是 用右手的食指,一个键一个 键地把这本书敲完了(我是 “一指禅”,除了汉语拼音, 我不会任何输入法),总算 在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可以 对朋友们有个交代了。 本书时间轴长,涉事庞 杂,难免错漏,在这里先行 致歉。 精彩页 1.寄人篱下 我生于1948年11月19日的北京,是在家里出生的。 我们家住在北京西城,在白塔寺南一条叫牛八宝的胡同里。听妈妈说,那是一条幽静而狭窄的胡同,长了很多垂柳和国槐。 虽然生在北京,但从一岁开始,我就去了天津,直到七岁,一直住在姥爷家,并在那里长大。 姥爷家有姥爷、姥姥、三个姨姨和大舅。虽然和其他孩子一样,我也有过一些童年的美好回忆,但由于没有父亲,母亲也不在身边,大舅和四姨又经常说,我是被他们从街上捡回来的,因此,我从小没有感受过父爱和母爱,更没有什么童年幸福可言。现在想起来,由于没有父母而产生的羞愧感和屈辱感,远远大于我能感受到的快乐。 大约五岁时,母亲来姥爷家看我。我才渐渐明白,母亲和姐姐是生活在北京的。从那以后,母亲每年来天津两到三次,虽然每次都给我带来一些礼物和好吃的,但对她,我还是有很强的陌生感。一见到母亲,我就会紧紧搂住姥姥的大腿,藏在她的身后。不过,印象最深的是母亲非常漂亮,比我那三个姨姨都漂亮得多。她的发型和穿着,比她们更优雅,更有文化气息。因此,每次母亲来,我内心都会感觉挺骄傲。 母亲工作太忙,每次来姥爷家很少超过两天。有时,她会带着姐姐一起来。母亲返回北京后,姐姐仍留在天津过暑假或寒假,陪着我一起玩,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最让我惊讶的是,姐姐说的不是天津话,而是和母亲一样,说一口北京话。听她们说话总使我感到好奇。我觉得把“嘛”说成“什么”,要好听很多。因为收音机里的人,也是说“什么”,不说“嘛”,这让我很佩服姐姐。于是,姐姐一回来,我就经常学着姐姐说话的腔调,也骄傲地感觉自己像北京人一样。 姐姐比我大三岁,最小的姨姨也只比我大六岁,因此我们三个可以玩在一起。 一次和街上的小孩儿打架,我被人家揍了一顿以后,哭着鼻子回家了。母亲只是劝我不哭,姐姐却不一样,拉着我出去帮我打架。找到那两个欺负我的小孩儿以后,姐姐问也不问,上去就打了那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儿一拳,正打在眼睛上。那孩子比姐姐还高,顿时号啕大哭。另一个稍矮一点儿的男孩儿,撒腿就跑,姐姐大获全胜。那天她穿着一件海蓝色的背带裙,系着红领巾,威风凛凛。从小我就觉得,姐姐身上有种女侠风范,这一直让我对她崇拜不已。 1955年我快七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五姨和姥姥带着我去报考天津著名的鞍山道小学。 考场是在一个大房子里,一长串桌子摆成一个“L”形。家长们带着孩子,要逐一地面见不同的老师,接受不同的询问。 考试老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呀?” 我分别拽着姥姥和五姨的手,躲在她们之间,羞涩地回答:“不知道。” 考试老师态度很温和,我却低着头,满脸通红。我真不知道父亲叫什么名字,从来没人告诉过我。长大一点才知道,父亲的话题是这个家里最大的禁忌,没有人敢提起他。 这个回答令考试老师脸上的和蔼顿时消失,“一个孩子,怎么连自己父亲叫什么都不知道呢?”这完全不符合鞍山道小学的入学标准,于是我被淘汰出局。那一年,因为不知父亲叫什么而没考上小学,是我一生无法忘怀的几个耻辱之一。 P20-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