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温如集(马连良师友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龙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马连良是京剧老生艺术的大师,自青年时期起,即名列“老生‘三大贤’”“四大须生”之中,享当世盛名五十年。本书共收录文章二十余篇,作者以朴实而不乏趣味的笔墨,通过忆述祖父马连良平生师友、弟子的行迹、成就,以及其人与马连良交往始末、问学经历,为读者展示了20世纪文艺界诸多名人的交际与生活,以及马连良先生一代京剧名家的大师风范,对于20世纪文艺界尤其是京剧界各方面状况、京剧老生马派艺术产生与发展过程、梨园人物生平故事等,均有涉及。由于本书作者系马连良先生嫡孙,又着力研究马派艺术与马氏生平已久,故书中所记皆真切可靠,且包含许多趣闻轶事,足能引起广大读者兴趣。 目录 序言 学而时习篇 第一伟大科班的师友—— “富连成”人 良师益友篇 精神不死的邵飘萍 “御用”编剧吴幻荪 深明大义的张君秋 重情重义的朱海北 手持通票的黄澍霖 肝胆相照的梅兰芳 亦师亦友的吴晓铃 总角之交冯季远 因戏结缘的老舍 信义为上的沈苇窗 体贴入微的周恩来 传道受业篇 追随毕生的王和霖、王金璐 精心辅佐的李慕良、马盛龙 触类旁通的迟金声 因材施教的童祥苓 青年旦角:罗蕙兰、李世济、李毓芳 最后梯队:冯志孝、朱秉谦、张学津、张克让 后记 序言 马龙所著的《温如集——马连良师友记》即将由比 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盛情邀请我为此书作序。马龙是温 如先生的文孙,虽然在他两岁时马先生就去世了,但所 知和资料当比我更多,这里不过是就他这本书,从自己 的经历和角度谈一点感想罢了。 首先,想谈谈我对马连良先生本人与其艺术成就的 认知。 我从五岁时就随两位祖母到戏园子看戏,迄今大概 有七十年的历史。尤其是我的老祖母,彼时张口就是陈 德霖、王瑶卿、路三宝,赶上的名家数不胜数。两位祖 母与梅兰芳是同辈人,赵家与梅兰芳又有着很密切的联 系。至今,在梅兰芳纪念馆里都藏有我的伯曾祖赵尔巽 和七祖父赵世基许多赠送梅兰芳的墨迹。尤其是七祖父 ,与梅先生更是交谊深厚,早年梅先生身边的“冯六赵 七”之谓,指的就是冯耿光(幼伟)和我的七祖父赵世 基。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出访日本,七祖父也是以顾问 名义一同前往的。可惜他英年早逝,1927年就离世了。 至于张君秋,是我祖父叔彦公(世泽)的义子,有 段时间经常住在我家东总布胡同的“幻园”,祖父也为 他写过几出由传奇改编成皮黄的新戏。至于坤旦华慧麟 、雪艳琴(黄咏霓)等也与祖母们有交往。因此,五六 岁时去剧场看戏都是随着两位祖母,看的也大多是旦行 戏,对于小孩子来说,兴趣不大。大约是在六岁时,才 第一次看马连良先生的戏,至于看的是哪出?已经没有 印象了。 我从小喜欢历史,而马先生演出的剧目大多与历史 故事有关,可以说涵盖了从春秋战国直到明代的历史跨 度。自从看了马先生的戏,就对马派戏情有独钟了。开 始还是跟着家里长辈去,大概从八、九岁开始,我就自 己买票去看马先生的戏了。 那时,我就读的小学校和家距离金鱼胡同东安市场 北门的吉祥戏院都不远,因此经常去那里看悬挂在市场 北门外东西两块朱漆白字的水牌子。一块是当晚的演出 剧目,一块是次日演出的预告。彼时大概是1956年或 1957年,北京京剧团已经组建,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阵 容也已经形成,而在四大头牌中,又以马先生上演的剧 目最多。其次是虎坊桥北京市工人俱乐部等剧场,也去 过不少次,但彼时年龄小,能去前门外的几个剧场就相 对较少了。 我曾做过一个粗略统计,从五十年代中期到1964年 近十年的时间中,我看过的马先生代表作大约有三十个 剧目,这还不包括他与梅先生和君秋的对儿戏与大合作 戏。至于场次,那就不好统计了,例如像《十老安刘》 《胭脂宝褶》《四进士》等,起码都看过三四次。马先 生的舞台形象,让我从书本上看到的历史人物顿时鲜活 起来而更加形象化,大概这就是我看马先生戏的最初印 象。 后来,戏看的多了,也渐渐有了些戏曲知识,就对 马派的唱腔、念白、做派有了些粗浅的了解。深深感到 马连良的戏,除了唱腔如行云流水,做派也是那样的潇 洒自如,念白自然流畅,已经从程式化中脱颖而出。马 先生的每出戏都塑造了完全不同人物身份,无论是高居 庙堂的帝王将相,还是身居闾巷的市井平民,无不恰如 其分,毫无造作之感。马先生晚年很少有开打的剧目, 余生也晚,没有赶上,但是马先生早年坐科,开蒙即是 武生戏,乃至出科后的中青年时期,那些武老生也都唱 过。 五六十年代的马连良是我心中的偶像,除了台上, 生活私底也能时常见到。那时除了前门外的剧场,内城 的吉祥戏院和中山公园音乐堂也时有演出。马先生在内 城演出前,总会很早到城里,或在八面槽的清华园洗澡 修脚,或在东安市场内转转。因此,但凡是在东安市场 附近见到马先生,那就多半是他晚上在吉祥有演出。记 得那时春秋季,马先生总是很潇洒的西服上衣或是浅色 中山装,干净整洁,和气文雅,颇有书卷气。那年代没 有追星之说,但是认识马先生的人很多,无论是清华园 柜上和跑堂的,还是东来顺门前切肉的伙计,再或是北 门把门儿的豫康东烟店母子,都会和马先生打招呼问声 好,马先生也会频频点头致意,最后从吉祥后台走进剧 场扮戏。那时没见有人要与他合影签名之类,但这些场 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时家里存有很多老唱片,仅马连良灌的唱片就有 几十张,都是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和 物克多的出品。不但有唱段,也有单单是白口的片子。 例如《清官册》《审头刺汤》等。那段《审头刺汤》中 陆炳在大堂申斥汤勤的大段念白,不但反复听,甚至能 学,六十多年过去,至今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可见我 那时对马先生念白的痴迷。 马先生塑造的舞台形象可以说是绝无雷同,千人千 面。无论是饰演田单、程婴、蒯彻、张苍、苏武、王莽 、孔明、乔玄、李渊、薛仁贵、寇准、徐达、朱棣、海 瑞、邹应龙、莫怀古等帝王将相,还是张恩、马义、薛 保、白槐、莫成、宋士杰、张元秀等小人物,无不惟妙 惟肖,真情流露于自然之中。可以说,马先生把戏剧的 很多元素都融入了京剧戏曲艺术中,使相对程式化的皮 黄戏曲更加丰满,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异。 应该说,马连良先生在近代中国戏曲史上是一位里 程碑式的 导语 从1909年进入富连成科班,到1966年去世,马连良先生遭逢诸多师友,问学,切磋,传艺,一甲子师友情谊,传为百世佳话。 本书作者马龙先生是马连良先生嫡孙,长期致力于探究马派艺术与马连良先生的生平事迹,知见真确,故记述皆有所本。 马连良先生送人“通票”是怎么回事?北京名菜“马连良鸭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马连良名列京剧“三大贤”?充满趣味的答案,尽在本书。 一代京剧大师的数十年交游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流出,情感真挚,叙事翔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又不失记述的客观性。" 精彩页 马、梅两家在京城的住宅相距不远,走动比较频繁。梅先生一想起吃清真菜,就立马想起来马家的大厨杨德寿。当年还没有发明切羊肉片的机器,杨德寿切羊肉片的技术可谓一流。梅兰芳在家想吃涮羊肉时,都要特别邀请马连良参加,主要是请杨德寿前去主理。杨会推一辆车到梅家,里面装满了工具、木炭、火锅、羊肉、调料等,在梅家院中施展他那带有表演色彩的刀功,身旁必定会被一大帮人围住观看,这时梅先生家的大师傅就帮他打下手,成了二师傅了。 杨德寿每天的工作十分辛苦,特别是遇到马连良晚上有戏的时候,他一般都等马先生吃完夜宵后才回家,那时大概就快夜里2点了。因为他早上要晚起一会儿,再去采买,回来就近中午了。马家中午吃饭的人不多,所以制作比较简单。后来他和梅家的大师傅熟了,他们俩人的情况差不多。梅家总是中午吃炸酱面,比较简单快捷,之后马家中饭也改“梅派”了。 梅兰芳请马连良吃饭,不是在家里,就是在北京的这几家清真饭馆。马连良回请梅兰芳不外乎也是在家里或者这几家相同的饭庄,不免有些雷同,不像汉民的餐厅,可以多一些选择。有一天马连良突然改弦更张,对梅兰芳说:“大哥,您不是喜欢吃峨嵋酒家嘛,过两天我请您和大嫂去西单商场,吃‘峨嵋’哈。”梅兰芳夫妇和在场的朋友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心想:马连良是地道的回民,怎么可能去“峨嵋”吃饭?可马连良又不是个好开玩笑信口开河的人呀?心里纳闷儿,也不好多问。 等到了西单商场“峨嵋”餐厅的二楼雅间,马连良夫妇和裘盛戎、李慕良等都在那里恭候。先是一阵寒暄聊天,等到要上菜了,马连良说:“大哥大嫂,各位,你们先吃着,过会儿请到隔壁,我在那边先偏了您了。”北京话说“偏了您了”,就是“和您不客气,我先吃了”的意思。众人更加狐疑,这是怎么回事啊?马连良见大家都被蒙在鼓里,心里高兴,他的戏法终于成功了。 原来,公私合营后,北京西城饮食公司在西单商场里开了两家老字号,一家是“峨嵋酒家”,另一家是清真餐厅“又一顺”。这两家餐厅紧挨着,而且二楼全是雅间,只隔一堵墙,墙上开了一个穿堂门,仅供内部工作人员偶尔使用,绝不对外开放。此次马连良在“又一顺”和“峨嵋”的雅间各摆一桌,没开饭前可以在“峨嵋”聊天,开饭后两边同时开动。酒过三巡,“峨嵋”这边的客人可以通过这个秘密的穿堂门到“又一顺”继续享用清真美食。当然,为了互相尊重民族习惯,汉民朋友是绝不带任何东西到“又一顺”来的。这也是“又一顺”给马先生开了一个小特权,别人是不会被告诉有这个“秘密通道”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