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建筑研究保护设计(共2册)(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程建军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5个专题。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20年近40年间作者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和设计领域的代表作。其按照编年史的顺序编排,反映了作者在建筑历史研究和设计领域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研究、设计并重,相得益彰的特点。本书对岭南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修缮和传承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联系与解读,基本展现了作者的学术追求、学术观点和设计理念。 作者简介 程建军,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汉族,1957年生于山东沂水。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兼建筑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广东省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应邀至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讲学。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的教学和科研。研究方向是传统建筑保护修缮、传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在古建筑保护、修缮技术与传统建筑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科研项目8项,其中“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论文有《压白尺法初探》《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南海神庙大殿复原研究》等。先后出版了专著《风水与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中国风水罗盘》《岭南古代大式殿堂建筑构架研究》,出版(合著)《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传统建筑》;参编《中外名建筑鉴赏》《广州大百科全书》,主持了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番禺虎门炮台、新兴国恩寺,广州南海神庙、东莞南社古建筑群、肇庆白沙龙母庙等国家级、省、市级等四十多项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以及广州六榕寺、华林寺、花都华严寺、潮阳灵泉寺、顺德顺峰山公园中式园等多项传统建筑设计工程。 目录 研究篇 序 1 建筑史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之“择中”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仿生技术 筵席:中国古代早期建筑模数研究 先秦坫、左右阶考 试从秦汉城市规划与建筑制度分析“秦造船工场遗址”的性质 《鲁班经》评述 材、斗、椽中距与标准材——中国古建筑设计模数探讨 2 建筑保护与修缮研究 南海神庙大殿复原研究——南北古建筑木构架技术异同初论 广州光孝寺修复规划管窥 古代社会建筑修建的理论与实践——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之一 文物古建筑的概念与价值评定——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之二 文物古建筑修建的概念与原则——古建筑修建理论研究之三 澳门卢家花园“后羿求药”灰塑的揭取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真实性”内涵的演绎 4 岭南地域建筑研究 岭南古建筑脊饰探源 古建筑的“活化石”——南海神庙头门、仪门复廊的文物价值及修建研究 略论封开古建筑在岭南的地位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大木构架研究 广府式殿堂大木构架技术初步研究 广州仁威庙的建筑艺术特色 粤东福佬系厅堂建筑大木构架分析 澳门郑家大屋建筑研究 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及源流研究 佛山祖庙建筑艺术研究 乳源西京古道凉亭研究 基于东亚视角的越南乡亭建筑研究 4 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 城市灾害防御规划初探 大风对应县木塔的作用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的改良与发展 “义泰和”——龙庆忠教授建筑之道解读 智者不惑——龙庆忠教授教育与学术思想试析 后记 设计篇 1 传统建筑设计 1.1 春睡画院 1.2 广州光孝寺卧佛殿 1.3 广州光孝寺山门 1.4 广州六榕寺藏经阁 1.5 汕尾遮浪东洲普善寺 1.6 潮阳灵泉寺 1.7 肇庆白沙龙母庙 1.8 花都华严寺 1.9 惠东青龙潭塔 1.10 中山白衣古寺 1.11 韶关通天塔 1.12 怀集崇圣会馆 1.13 乳源云门寺山门 1.14 江西信丰宝月禅寺 1.15 珠海金台寺万佛塔 1.16 东莞长安莲花山莲花古寺 2 文物建筑修缮设计 2.1 广州南海神庙 2.2 肇庆龙母庙灵陵 2.3 封开大梁宫 2.4 怀集文昌阁塔及文昌书院 2.5 广州琶洲塔 2.6 广州邓氏宗祠(邓世昌纪念馆) 2.7 广州仁威庙 2.8 广州刘氏家庙(刘永福故居) 2.9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 2.10 广东韶关南华寺大雄宝殿 2.1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日晷复原设计 2.12 澳门郑家大屋 2.13 东莞南社村资政第 2.14 韶关南雄三影塔 2.15 新会凌云塔 2.16 揭阳文庙 2.17 广州沙面原英国领事馆西副楼 2.18 广州番禺石楼善世堂 2.19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旧址 2.20 惠州东坡祠复原设计 3 景观建筑设计 3.1 济南大明湖东门设计 3.2 山东蒙山龟蒙顶景观建筑设计 3.3 韶关森林公园韶阳楼设计 3.4 顺德顺峰山公园中式园设计 3.5 南海里水展旗楼 4 现代建筑设计 4.1 华南理工大学九一八路22号修缮改造利用设计 4.2 南京茅山国际道教文化中心设计 4.3 禅泉酒店大堂设计 4.4 潮州陈伟南文化馆 4.5 从化天人山水景区福地坛 5 规划建筑设计 5.1 东莞塘尾村保护规划 5.2 英德市城市中轴线及重要空间节点规划 5.3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 5.4 广东郁南大湾村保护规划 5.5 广州南海神庙保护规划 后记 序言 岭南地处东亚大陆最南 端,属亚热带气候,其背靠 五岭,面朝大海,空间相对 独立。中原汉人南下之前为 古越人之地,历代商贸发达 ,文化交流活跃。历史上土 著越人、不同时期南下的汉 人、海外贸易商人等众多族 群,共同形成了渔猎文明、 稻作文明、商贸文明等多元 共存、特色鲜明的岭南地域 文化。 岭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 地理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边 缘区位,在此背景下,岭南 古建筑成为岭南地域文化的 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一直 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分区中 占有重要地位。在建筑领域 也自然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 的岭南建筑文化区。 岭南建筑文化区内,历 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广 东省境内就包括广州、潮州 、佛山、梅州、中山、惠州 、肇庆、雷州8处国家级历 史文化名城,作为不可移动 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在本地区 有大量保存,它们是岭南古 建筑研究的基本对象。随着 历史上中原移民南迁的进程 ,中原先进文化不断地输入 岭南地区,该区建筑也于宋 元之际,以其域内不同民系 为依托,形成了以粤中广府 、粤东福佬、粤东北客家, 以及粤西南雷州四个建筑支 系,这种中原地区建筑南迁 的“在地化”和岭南土著建筑 吸收外来建筑的“涵化”过程 中的取舍,融合出新成就了 岭南建筑的特色。岭南的古 代建筑类型丰富,形式多彩 :岭南民居、岭南园林、岭 南寺庙、祠堂书院等特色各 具,结构构架、装饰装修纷 彩异呈。 通过对岭南传统建筑的 研究,了解其演变的过程和 发展脉络,挖掘岭南建筑文 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对岭南 建筑和岭南文化的保护、传 承意义深远。具体来说,其 一,可以对研究中国古代建 筑史乃至东亚建筑的历史与 发展进行深化、完善和补充 ,在空间上阐释南方地区或 亚热带地区以木构为主的建 筑技术的体现形式与内涵; 在时间上可追溯中原建筑沉 淀于此的古制,以及各历史 阶段的建筑文化的交融,作 为历史信息和演化的相互佐 证,借此可以深化中国建筑 史中的区域研究与体系研究 。其二,在中国古代建筑之 多元、广阔、多样的背景下 ,在时问空间上构建岭南建 筑的特点,有益于地域现代 建筑的发展借鉴。其三,对 岭南建筑传统保存的系统性 、完整性的研究,包括有形 的建筑、无形的技艺及其他 营造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 对于保护传承岭南文化,保 护和利用岭南建筑文化遗产 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 在研究和设计领域,我 们有必要厘清自身建筑历史 积淀的能立足世界建筑之林 的本质与内涵。欧洲文艺复 兴运动,强调人道,即人文 主义;中国则一直强调“仁” 道,即“仁”本主义。中国的 古建筑常以天、地、人和谐 相处的系统观念进行规划布 局和设计,中国的建筑围绕 “仁”,是为人的建筑。仁的 目的是“和”,是天道(天象 、气候、阳光等)、地道( 地貌、地质、自然景观等) 、人道(社会、人性、行为 、人文环境等)的和谐,建 筑应该是上述三者的均衡。 建筑的本质是有品质的空间 ,有品质的空间是能够“养 心、养目、养身、养生”的 富有生气的空间,给人赏心 悦目、优雅舒适的空间体验 。中国传统建筑本质上是“ 仁本建筑”,这也是中国建 筑所追求的目的。“仁本”的 建筑之道理念,体现于天地 人诸要素融合的“之间”状态 ,环境与实体、功能与形式 、技术与艺术、材料与结构 、传统与现代、个性与群性 、理论与实践,“之间”既是 一种设计哲学,也是一种设 计方法。“仁本”就是笔者的 建筑立场,“之间”就是笔者 的设计理念。 本书由上下两部组成, 第一部为研究篇,据作者研 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趣领域分 为:建筑史研究、建筑保护 与修缮研究、岭南地域建筑 研究、建筑教育与防灾研究 4个专题。研究内容也不限 于岭南,亦关注中国建筑历 史的一般性讨论。第二部为 设计篇,据建筑门类分为: 传统建筑设计、文物建筑修 缮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现 代建筑设计和规划建筑设计 5个专题。是20世纪90年代 初至2020年近40年间作者 在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 和设计领域的代表作。其按 照编年史的顺序编排,反映 了作者在建筑历史研究和设 计领域的成长过程,以及作 者研究、设计并重,相得益 彰的特点。本书对岭南传统 建筑的研究、保护、修缮和 传承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联系 与解读,基本展现了作者的 学术追求、学术观点和设计 理念。 本书出版之际恰逢本人 主持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 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 成立20周年,该所别号“三 才图绘”,是受明代王圻、 王思义所辑类书《三才图会 》所启发。当时我对“三才 图绘”的阐释是:“三才者, 天地人也。燮理天地人,建 筑之宗也;图绘者,设计意 匠也。营意匠舍之梓匠也; 三才图绘,天地人和谐之营 造、,吾辈之志也。”旨在 为保护历史建筑,拓展中国 建筑文化特色研究,探索与 实践中国建筑之道方面做些 事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