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鲁佳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中,作者以苏格兰极具标志性的勇士、诗人与魔法等象征元素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进当地深厚灿烂的文化景观,深度理解这块英伦高地的启蒙历史、民族性格与文化态度。从华莱士抗英的山林,到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的纪念塔,再到哈利波特原型的中世纪城堡,全书充满浓厚的文艺气息,是建筑、历史和文学的复调之旅,是对苏格兰人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致敬。 作者简介 鲁佳,80后,《留学生》杂志专栏作者,现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版权和法律事务室。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硕士(LLM),北京大学艺术硕士(MFA),清华大学法学学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文学学士。游走于法学和文艺之间,徘徊在民谣与摇滚边缘,在琴弦上寂寞成长,就这么飘来飘去。 目录 序言 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验与精神逍遥 自序 爱丁堡行走:讲故事的人 导论 爱丁堡:从老城到新城 第一部分 爱丁堡老城 辑一 爱丁堡城堡、城堡广场与干草市场 女巫之泉:《哈利·波特》的文化源泉 城堡广场上的“胜利日预兆之吻” 爱丁堡城堡:天空之城与命运之石 电影《勇敢的心》与历史中的苏格兰勇士 “最后一滴”与“绞了一半的麦琪” 盗尸者、杀人犯、解剖课与污点证人 农夫集市:天然的食材,无尽的盛宴 农夫集市:畅游异国,放心吃喝 辑二 爱丁堡最悠久的文化历史大道“皇家一英里” 博士与作家:苏格兰旅行文学开创者 “两面人”布罗迪执事 中洛锡安之心与旅游“渐变真实” 集市十字架与苏格兰独角兽 玛丽金小巷与旅游“怀旧情结” 圣吉尔斯大教堂与苏格兰新教守护人 大卫·休谟的脚趾与亚当·斯密的头发 羊绒围巾、高地警卫团与黑卫士图案 辑三 亚瑟王座与“天鹅湖” 亚瑟王座:这里春风沉醉,这里绿草如茵 圣玛格丽特湖:艺术之心的显现 草丛中的云雀蛋,山腰中的“月半弯” 苏格兰历史最悠久酒吧:“挂羊头、卖羊肉” 爱丁堡的鸟:很欧洲的情调,吃全麦的面包 辑四 爱丁堡大学与《哈利·波特》魔法王国 艺术学院:雅典行、他乡遇故师与《哈利·波特》线路考 法学院和医学院:“格兰芬多”和“斯莱特林” 神学院: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入口 教育学院:培育了对外园丁,滋养了J.K.罗琳 莫雷校区: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的见证之地 图书馆花园的小松鼠:花生是最香的礼物 爱丁堡大草坪:奔向梦幻的疆界 凝固的“未名湖”和充满格言的日晷柱 第二部分 爱丁堡新城 辑五 王子街、乔治街、皇后街与苏格兰文学之旅 司各特纪念塔: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审美意象生成:拉姆齐雕像和苏格兰花钟 “全球最美景观大街”王子街上的峡谷花园 卡尔顿山:周杰伦音乐打卡地、英国历史与哲学家 爱在日落黄昏时:情满于山,意溢于海 彭斯之夜:谁影响了鲍勃·迪伦和迈克尔·杰克逊 乔治四世的格子裙:被整合的苏格兰文化遗产 苏格兰花格纹:创意旅游、遗产建构与文化自觉 柯南·道尔酒吧与失踪的福尔摩斯雕像 赫瑞街17号:史蒂文森、金银岛和点灯人 辑六 “第三城”、大海、邮轮与诗人 爱丁堡“第三城”:利斯河与皇家不列颠尼亚号 纽黑文港:滚面包屑的炸鱼薯条、品鱼堤与钓鱼道 波多贝罗:浪漫海景、肥美蛏子、人文小镇 克莱蒙德:河与海的交界处,退潮抵达潮汐岛 英国文学“一战诗人流派”与“一战诗人医院” 后记:创意旅行与兴酣走笔 序言 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 验与精神逍遥 向勇[1] 个体生命的成长是一场 有生之年的不绝旅行,人类 文明的演化紧密伴随着古代 人的徒步行走和现代人的跨 时空旅行。从古代的游历到 现代的旅行,旅行成为塑造 个体人格特质、推动人类文 明演进的重要手段。“旅行” 所产生的“旅居异乡的游览 消闲”被视为一种“旅游”活 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关怀 民生的幸福产业。旅行在古 代被称为“游历”。据北京大 学旅游学教授吴必虎考察, “游”在古代汉语中有“遊”或 “游”两种表述,甲骨文为“ 斿”,指“旌旗之流”,原指“ 持部族旌旗而远行”,后来 衍生为“过河越境求学”为“ 游”,而“陆上徒行求学”为“ 遊”,可以看出,“游”指向 学习的求索、艰险的克服和 磨难的超越;“历”的繁体字 写作“歴”或“曆”,有“完备 阅历、经历时光”之意,而“ 歴”特指穿越丛林、“曆”强 调翻越崇山。吴必虎认为, “游历”一词在中文的语境从 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太多变 化,“都是围绕着人类在旅 途与目的地的新知探索与异 地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游历是古代社会追求 学问探索未知的核心方式, 人类的文化记忆和集体记忆 都发生于生生不息的旅行活 动。 鲁佳君就是这样一个世 界版图的旅行者,一个知识 生命的游历者。他在取得美 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硕士和 北京大学艺术硕士之后,又 在英国先后攻读了伦敦大学 金史密斯学院文化产业硕士 和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文化 景观硕士。我惊诧于他近乎 强悍的学习能力,能在本科 毕业后央视总台的繁忙工作 之余,竟能保持不断精进的 学习习惯,能一口气拿下四 所中外名校的硕士学位。这 种超出常人的求学问道的精 神,不能不为之钦佩。更为 令人称道的是他那旺盛的写 作精力。他勤于写作,笔耕 不辍,在异国他乡完成繁重 的学业的同时,将自己在遥 远异乡的个人游历诉诸文字 ,将亲身的经历、独特的思 考、考据的传说在细腻的描 述中细细道来,让读者阅之 有身临其境之感。 鲁佳君的游历书写让我 不禁想到了一百多年前一生 八次出国、将所见所闻以随 笔式的日记体记录下来的张 德彝(1847—1918)。张 德彝是第一批遍游欧洲的京 师同文馆的学生,他的一生 是异国游历的一生,四十多 年的游历生活使他亲眼见证 了中国的衰落和西方的强大 。由于种种原因,加之晚年 愈发守旧的思想,张德彝连 篇累牍著述的八部《航海述 奇》在当时虽然没能影响更 多的国人,但他对异国文明 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认,给 我们后来者留下了研究清末 中外文化交流史非常重要的 田野材料。张德彝“作世界 大观”的游历书写是一种生 活记录,以日常感知的方式 详细记录了西方文明在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 独特表现以及自己面对他国 文化的情绪、感知、评价和 反思。[1]张德彝在他的域 外游记中还对西方城市文化 景观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给予 了积极的认可和赞扬,在列 国游历中他也非常积极地传 播中华传统文化,尽力向西 方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个体游历的理想状态应 该是双向流淌的文化互动, 让自我内蕴的文化基因与异 国外化的文化基因在“平等 对视”中实现交流与互鉴。 张德彝的时代虽然无法达成 这样的理想状态,但他在列 国游历中的艰难尝试具有标 志性的象征寓意,让他的世 纪托付由这个泱泱华夏的后 世子孙去努力完成。 如果说张德彝的游历笔 记还是在“两个世界”的冲突 中不时表现出“新奇、张皇 、自卑”情绪的探索性游历 记述,那么鲁佳君的游历记 录已经是在21世纪20年代“ 中国崛起已成事实”的世界 秩序大变局下从容表达的体 验型游历记述。鲁佳君的“ 游历叙事”在日常生活性的 生命书写中少了猎奇、冲突 和震撼,多了恬静、包容和 智性。他可以为了记述耸立 于圣吉尔斯大教堂前的亚当 ·斯密雕塑,无数次地行走 到这座雕塑前,去捕捉自己 面对这位古典经济学的圣徒 时所特有的心境;他的游历 记述有不少地方都透露出学 术训练的痕迹,让“道听途 说”的故事传说求证于证据 确凿的文献记载。鲁佳君是 一个爱丁堡的城市漫游者, 却不是波德莱尔、王尔德等 浪漫主义者的艺术漫游者, 也不完全如本雅明笔下所谓 具有现代性哲思的闲逛者, 但又或多或少有着他们的影 子。鲁佳君在爱丁堡的一遍 遍游历,带有“无目的的目 的性”,记录着自己的独特 城市审美:朝圣沃尔特·司 各特、罗伯特·史蒂文森等 爱丁堡的名人故居,寻觅 J.K.罗琳(J.K.Rowling)创 作“哈利·波特”时的灵感密 码,感悟爱丁堡“北方雅典” 气质的独特景观,体验苏格 兰独有的人与自然的山水意 境……鲁佳君将一年多的留 学闲暇都留给了这座爱丁堡 古城,并用最温柔的文字记 录下自己那些偶得于瞬间、 发乎于内心的爱丁堡之恋。 鲁佳君的游历是一个人 的游历,是一种浸入爱丁堡 的深度的生命体验。鲁佳君 的这种游历体验是一种最直 接的感性经验与反思性的理 性经验相结合的生命体验。 这种游历体验经历了不同的 发 导语 青年作家鲁佳全新旅行作品; 以勇士、诗人与魔法为线索,寻觅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灵感密码,感悟“北方雅典”爱丁堡的独特景观,体验苏格兰独特、神秘的人文气质; 观察家的视角,真诚的笔触,近200张图片,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后疫情时代,读者透过本书即可踏上旅途,和苏格兰的辽阔与丰盈、迷人与神秘“零距离”。 后记 创意旅行与兴酣走笔 这本书的文字初稿基本 上都完成于爱丁堡,书中所 附图片也都由我在现场拍摄 而成。其中少部分文稿已经 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留 学中的诗与远方”,收入本 书后又重新进行了修订。还 有一些文字曾刊发于《留学 生》《英伦学人》和《环球 人文地理》刊系的《城市地 理》杂志,尤其是《环球人 文地理》刊系总编辑李海洲 先生还以“文艺之城爱丁堡” 为主题作为封面头条,用近 40页的篇幅,在《城市地理 》一次性刊发了5篇文章, 在此对以上杂志致以诚挚的 谢意。 感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 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为本书 作序。向勇教授是我在北京 大学攻读艺术硕士时的导师 ,在向老师充满哲学思辨气 质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知道 了“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 翰学派”跟“文化产业”的关 系,知道了马尔库塞和“单 向度的人”,知道了本雅明 与“单向街”……向老师把我 领进了“文化产业”学习的大 门,以至于我欲罢不能,又 去英国继续攻读了“文化产 业”和“文化景观”的硕士。 向老师这篇文字精美、闪烁 着哲学的光芒、隐现诗性的 色彩的序,又把我带回了北 京大学的课堂,也为这本书 插上了“逍遥游”的翅膀。 谈到北大的课堂,其实 我在写作本书时有一个很深 的感受,这本书虽然是在英 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文化景 观”的过程中,受到爱丁堡 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启发 而萌生,但在写作这些描述 爱丁堡的文章时很多灵感都 来源于我之前在北大艺术学 院求学的经历。叶朗先生认 为,“美在意象”,我常常是 坐在爱丁堡大学图书馆描绘 爱丁堡某个美的意象时,脑 海中突然显现出我在北京大 学艺术学院学习时,老师们 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或者 是老师们的某一本书、某一 篇文章,某一句话。如果仔 细阅读本书就会发现,这些 灵光一现的瞬间,在本书很 多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理论 教育和美学教育的力量,会 潜移默化地变成一个人的“ 内力”,会扎根于人的心底 ,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不知 不觉中,影响和提升一个人 的文艺鉴赏力和文艺创作力 。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 所有师长,以及所有的同窗 。 感谢我在爱丁堡大学的 两位专业课老师佩妮·特拉 璐(Penny Travlou)和安 吉拉·麦克拉纳罕·西蒙斯( Angela McClanahan- Simmons)。由于我们这个 研究生项目一共只有七位同 学,所以我们都是在小教室 上专业课,课堂气氛轻松融 洽,更不乏近距离碰撞出创 意思维的火花。我们在课堂 上的聆听,在论坛中的讨论 ,做过的演讲报告和收获的 点评,到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观展,在爱丁堡周边开展田 野调查,以及两位老师带领 我们前往希腊雅典进行的长 达一周的田野之旅,甚至还 抵达了传说中柏拉图探讨真 理的草地……至今想起来都 让我感到庆幸无比,仿佛发 生在梦里。这样亲密无间, 受益匪浅,在“北方的雅典” 和希腊的雅典“暮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审美体验,是 我在北大艺术学院求学生涯 的延续,也是我梦想中的留 学生活,只是没有梦想到, 这个梦想居然成真。 还要感谢我在爱丁堡遇 见的所有同学和朋友。我们 在爱丁堡的某一次不经意的 对话和互动,可能就为这本 书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素材 ,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成为我 们的苏格兰岁月共同的纪念 。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 王立刚先生和赵聪女士,你 们细致专业的策划与编辑, 让本书从孕育到诞生,从成 长到成熟,都被赋予了几近 完美的命运。这是本书的好 运,也是我的幸运。 这本《勇士、诗人与魔 法》,是我通过自己的创意 旅行与兴酣走笔,对拓宽“ 旅游”和“旅行”的内涵与外 延所做的尝试和努力。我也 希望各位对文化旅游感兴趣 的朋友通过阅读这本书,能 够如向勇教授在本书序言《 一个人的游历:生命体验与 精神逍遥》中谈到的那样, “经由爱丁堡的‘物游’体验, 经过‘一个经验’的审美桥接 ,‘鲲变为鹏、飞往南冥’, 最终能达至庄子所谓的‘逍 遥游’,‘独与天地相往来’, 进入精神自由、悠然自得的 ‘神游’境地”。 那就是我此次旅行的最 大意义。 精彩页 女巫之泉:《哈利·波特》的文化源泉 在爱丁堡城堡广场入口处右手边的墙上,有一个用青铜制造的饮用喷泉,叫作“女巫之泉”(The Witches'Well)。 这座女巫之泉由苏格兰凯尔特复兴艺术家约翰·邓肯(John Duncan)从1894年开始设计,到了1912年,终于坐落在广场上。女巫之泉图案的左边是一个邪恶女巫的头像,而右边是一个善良女巫的头像。两个头像中间还有一条蛇,在基督教文化中,蛇是邪恶的动物,但在希腊神话中,蛇也象征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喷泉下方的植物,则选用了既能治病又能致毒的洋地黄(foxglove)。这个图案让我重温了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 与城堡广场上另外几座更大更吸引眼球的纪念碑相比,无论是所处位置还是体积,这个用作纪念的饮用喷泉都略显低调,很容易被游客忽略。虽然它已经在城堡广场屹立了一百多年,但我问过好几位在爱丁堡已经生活很久、去过这个广场无数次的同学,都不知道这个女巫之泉的存在。在这么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女巫之泉背后,折射了英国以及西欧曾经的一段黑暗历史,甚至与大家熟悉的英国文学作品《哈利·波特》都有一定关系。 在1563年苏格兰玛丽女王统治时代,通过了第一个禁止巫术的法令。玛丽女王的儿子,也就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后来接替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又在1597年写了一本名为《妖怪学》(Daemonologie)的专著。他在书中称,有一个女巫团体在他从丹麦返回苏格兰的海上旅途中用法术召唤了一场风暴,企图谋害国王。于是,就在今天的女巫之泉附近,约有300名女巫被处死。而在1736年相关法案被废除前,在苏格兰有大约4000名妇女被以女巫的名义处死,其中三分之一的案例发生在爱丁堡和附近的洛锡安。 为什么这段时期苏格兰会处死这么多女巫?提到这里,就不得不谈一谈在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猎巫运动”(Witch Hunt)和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关于巫师和魔法世界的文学作品《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能成为一部既流行又伟大的文学作品,原因之一就在于《哈利·波特》背后那个令人着迷的魔法世界。但这个成体系的魔法世界,并不是J.K.罗琳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来在爱丁堡的大象咖啡馆喝着咖啡一拍脑门凭空创建出来的,而是取材于英国历史文化中原本就存在的巫师文化。这就好比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内容虚构,里面的文化背景却真实存在,很多人物在历史上甚至真有其人,所以读起来亦真亦假,格外过瘾。 对中国读者来说,巫师文化比较新奇,我们更熟悉的是和尚、道士、住在天上的神仙、会变成美女跟人成亲的狐仙……但对英国人来说,女巫、宠物、熬草药的锅、会飞的扫帚……才更为贴近他们的生活。关于巫师的传说一直存在于英国文化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相信这些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远在不列颠岛的亚瑟王传说时期,就有关于大魔法师梅林(Merlin)的故事,梅林曾经协助亚瑟王建立古英王国。而魔法师梅林的名字,在哈利·波特第一次坐火车去霍格沃茨的时候,就与邓布利多一起出现在巧克力蛙附带的魔法师卡片中。罗琳把她创作的大巫师邓布利多校长的名字与英国历史传说中大魔法师梅林的名字并列在卡片中,让这部小说与英国的古典传说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