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环境基本上发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龄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构筑起一个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从社会批判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间社会的真实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偃蹇惨痛的生活经历;从美学理想角度观照,这个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梦幻体现,它揭示出对人世善恶的最后清算和对人生憧憬的重新开始。因此,聊斋故事无论在情节曲折和环境奇幻,还是在人物遭遇和场景迷离等角度品赏,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政治义愤、道德感怀和艺术遐想。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
《聊斋志异》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其中,“聊斋”是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借描绘狐仙鬼怪,反映人问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书中既有对漆黑如墨的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赞叹;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问的纯美爱情。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画壁
江西城里有个叫孟龙潭的人,他和一个姓朱的举人住在都中。他们偶然走进一座寺庙,寺庙的殿宇禅房都不太宽敞,只有一个老和尚寄居在那里。老和尚看见有客人进来,便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出来迎接,领着他们在庙里观赏。
佛殿里有南朝僧人保志的泥像,两边画着精美的壁画,画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东面的墙壁上画着散花天女,上面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女,捻着花儿微笑着,樱桃小口像要说话的样子,眼珠也像水波似的。朱举人注目凝视很长时间,不觉神魂颠倒,昏昏欲睡,充满无限遐思。他身子忽然轻飘飘的,如同腾云驾雾一般,飞到了墙壁上。只见殿阁重重,不再是人间的环境。有一个老和尚坐在坛上讲经说法,还有许多袒露一只胳膊,身穿袈裟的和尚围在四周聚精会神地听讲。朱举人也混在他们当中站着。不大一会儿,好像有人暗中拉他的袖子。回头一看,却是墙壁上那个披着头发的少女,对他嫣然一笑,就离开了。朱举人立即迈步跟了上去。
走过一段弯弯曲曲的栏杆,进了一所小屋子,朱举人不敢上前。少女回过头来,举起手中的花儿,远远地招呼朱举人,他才走了过去。房子里寂静无人,朱举人急忙把她抱住,她也不太拒绝,于是就相好了。
事后,少女叮嘱他不要咳嗽,晚上又回来,连续两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女伴儿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一起把朱举人找了出来,跟少女开玩笑说:“肚子里的小孩儿已经很大了,还蓬散着头发学处子呀?”大伙儿捧着簪环耳坠,催她上鬟,把披垂的头发梳成发髻。她羞涩地微笑着不说话。上鬟后,有个女伴儿说:“姐妹们,我们不要久坐了,恐怕人家不高兴。”大家笑着走了。
朱举人看着少女头顶上像一簇乌云一般的发髻高高盘起,松蓬蓬地低垂着,比起头发披垂的时候,更加美丽动人。看看四周没有人,二人又慢慢地亲昵到了一起,兰麝的芳香沁人心脾。正当他们高兴的时候,忽然听到铿铿的皮靴声越来越响,铁锁链也锵锵地响起来;紧接着,又有纷乱喧哗、争吵不休的声音。少女吃惊地起来,同朱举人一起向外偷看。只见一群女子围着一个金甲使者,使者面部如同漆一般黑,胳膊上挎着铁锁,手里拿着槌子。
金甲使者问道:“全都到了吗?”众女子回答说:“已经都到了。”金甲使者说:“如果有人藏匿下界人,大家要立即检举,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众女子又同声说:“没有。”金甲使者转过身,瞪着两眼,像鹰似的四处窥视,好像要搜查藏匿的人。
少女吓坏了,面无血色,惊惶失措地对朱举人说:“你马上藏到床底下去。”说完就掀开墙壁上的小门,匆忙逃跑了。
朱举人趴在床下,不敢大声喘气,不大一会儿,听见铿铿的靴声进了屋里,又出去了。又过了一会,嘈杂的声音渐渐远去了,心里才略微安定下来;可是门外总有过往的说话声。他心惊胆战地趴在床下,时间久了,觉得耳朵里吱儿吱儿地呜叫,眼睛里直冒火星,这种境况几乎不能再忍受,只得静静地听着,等候少女回来,他竟然不能想起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就在这时,孟龙潭在大殿里,转眼不见了朱举人,心里非常疑惑,就问老和尚。老和尚微笑着说:“他是听人讲经说法去了。”孟龙潭又问:“在什么地方?”老和尚说:“不远。”过了不一会儿,老和尚用手指着墙壁招呼说:“朱施主,怎么游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呀?”立刻看见墙壁上出来了朱举人的画像,侧着耳朵站着,好像是在倾听什么声音。老和尚又招呼说:“游伴儿等你很长时间了。”他就轻飘飘地从墙壁上走下来,意志消极,呆呆地站在地上,痴瞪着眼睛,两条腿直发抖。
孟龙潭大吃一惊,耐心地问他,原来他刚才正趴在床底下,听到雷鸣般的敲击声,所以出了房门来听听。一起去看壁画上的捻花少女,头上翘着螺髻,不再是披垂头发的少女了。
朱举人惊讶地拜问老和尚,询问这是什么原因。老和尚笑着说:“幻境是由人的心里产生的,贫僧怎么能知道呢?”朱举人心里结着一团迷雾,一直沉闷着。孟龙潭心里也十分惊讶,没有主意,于是站起身离开了寺院。
异史氏说:“幻境是由人的心里产生的,这话大概有些道理。一个人有了淫心,就产生猥亵的幻境;一个人有了猥亵的想法,就产生恐怖的境界。菩萨启发愚昧无知的人,千变万化,都是人的主观意识产生的罢了。老和尚的忠言逆耳很诚恳,只可惜朱举人听完他的启发后没有醒悟。”P5-8
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在历史的画卷前回首抑或前瞻,总有千般华彩、万种风流,等待后人品味与鉴赏。
秦汉的文人风骨凝就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宋代的古笔酽墨书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明清的演义传奇描摹出一个时代的人世沧桑;孔子周游列国,教授弟子三千,铸就了文化的底蕴;孟子潜心著书,推行仁政,流传下思想的精髓。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品读经典,在时光的轨道中自由穿梭,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学海无涯,“励志中国”丛书愿帮你推波助澜,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为此,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本套“励志中国”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为目的,旨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沿袭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光辉与骄傲。本套丛书文字简洁,图片生动,展现了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战事、风云人物、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内容涵盖全面、考证权威,在不失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润色,力争为读者奉上滋养头脑、愉悦身心的书籍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