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曾任毛主席卫士长的李银桥的深度采访,以卫士长的视角,讲述了一代领袖毛主席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形,采撷点点滴滴令人难忘的瞬间和细节,还原了平易近人、胸怀博大又有血有肉的伟大领袖形象,对帮助读者了解毛主席的伟大气魄、品格风范,走进领袖的情感和生活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中还特别增添了由新华社提供的毛主席罕见的珍贵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席本色”。 首版至今,《红墙警卫》一书已走过了三十年,深受读者喜爱,作品以真实性、生动性、独家性和持久的感染力,穿越时光考验,成为有关毛主席的文学作品中一部有口碑的力作,多次被各地列为党史和传统教育阅读书目。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来到最高统帅身边 第二章 头等使命 第三章 诱引“老帅出阁” 第四章 “天下第一媒” 第五章 三军难挡中流击水情 第六章 “首席教授” 第七章 去社会风浪中摔打 第八章 下不了的黄鹤楼 走不出的红围墙 第九章 紧握手中枪 第十章 家庭成员 第十一章 “第一夫人”难伺候 第十二章 惊人之举 第十三章 挥泪相别 永生相随 序言 何建明 2023年,是我们敬爱的 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没有 一个伟人是可以超过毛泽东 主席的,他在中国人民心目 中的地位也是无人可及的。 我不是毛泽东主席的研 究专家,只是当年一个偶然 的机会认识毛主席的卫士长 李银桥,才有幸知道了伟大 领袖的许多事。这本书第一 版是1993年出的,至今已 30年。我认识李银桥,是因 为他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我的 战友,那个时候我们都在武 警部队。当时,李银桥已经 出过几本与他人合作的书, 而且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 也引起了一些与执笔者之间 的纠纷,弄得有点不太痛快 。我知道这事后,就对他的 儿子儿媳说:那你们干吗不 找我嘛!就这样,我记得是 先协助李银桥把他的一本关 于在毛泽东身边15年内容的 书稿整理完毕后,我就开始 请李银桥讲述他与毛主席在 一起的故事。这些故事侧重 于讲生活中的“平民毛泽东” ,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这部 《红墙警卫》(书名曾改过 一两次)。 毛泽东是个伟人,然而 又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情味的 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他也 有诸多十分可爱的喜怒哀乐 。他对人民的感情无人可及 ,只要是百姓的事,就是他 最惦念和挂在心上的事。毛 主席的一生又极其传奇,跟 了他15年的李银桥对一些发 生在毛主席身上的事都无法 解释,所以我们在讨论时最 后只能感叹:毛主席太神了 ! 我清晰地记得这本书完 稿后,我与李银桥一起到中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当时是 逄先知主任接待我们。李银 桥与逄先知都是曾在毛主席 身边工作的老熟人。李是卫 士长、逄是图书管理员,所 以这本书的审稿非常顺利。 两位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 老同事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 “毛泽东故事”,让我听了无 比新奇和感慨…… 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 ,得到了李银桥家人的大力 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我的战 友、李家的儿媳朱梅。李银 桥老人家在晚年的长相特别 像毛主席,他说他到东北出 差多次在火车上被人疑为“ 主席”。这一点我至今不解 ,只能说是我们的伟大领袖 毛主席的气场实在太大了! 30年弹指一挥。毛主席 去世时我在湖南当兵,当时 的印象深刻,部队全部是“ 一级战备”……虽然这一生 没有见过毛主席本人,但有 幸的是与跟随毛主席15年的 贴身警卫和卫士长李银桥成 为忘年之交,从他那里让我 比一般人更多了解和知道了 毛主席的事,而且这本书在 30年中,多次再版,深受读 者欢迎。相信还会有更多的 读者喜欢它。现在经常说要 讲好“中国故事”,我想,毛 主席的故事,应该是中国故 事中最值得讲的精彩部分。 同样我也坚定地相信,毛主 席和他的思想光芒,将永远 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并不断 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 2023年11月1日于北京 导语 著名作家何建明纪实文学代表作之一,出版30周年长销不衰,多次被各地列为党史和传统教育阅读书目。 作品按毛主席卫士长李银桥到领袖身边担任警卫直至主席逝世的时间线展开叙事,涉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风云和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几十年的重大事件,从侧面反映了共和国来之不易的发展历史进程。 作品透过富于感染力的文字,展现了毛主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气魄,以及为民情怀、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等品格风范,同时也通过李银桥的回忆,讲述了毛主席许多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细节,真实而感人。 出版30周年珍藏版,全新包装设计,书中特别增添了由新华社提供的毛主席罕见珍贵照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主席本色”。 精彩页 军人出身的人都知道,给将军们当警卫员之类的工作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刚穿上军装的那些新兵,要是能被挑上当将军们的警卫员、勤务兵,那股傲劲、那种神秘感是非谱言所能表达的。那么,你更想象不到在一个举世无双的大人物身边当卫士会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却出人意料地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很平常。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什么事都很突然,很平常。”他顿了顿,又说,“毛泽东这个人虽然是顶尖的大人物,而实际上也是个极平常的人。不过,他很有个性,有时还很任性,认准了的事别人很难改变他。我到他身边当卫士的过程就挺有戏剧性。” 1947年3月18日,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震撼世界的战争展开了。 为了避免同蒋介石部署在西北战场的胡宗南进犯延安的敌军正面交战,贯彻“牵制敌军主力,在运动中歼敌”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等领导同志撤离了中央所在地,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以一比十的悬殊军事力量,与气焰器张、一心想置共产党于死地的蒋介石的得力亲信胡宗南的部队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运动战。 经过几个月的周旋,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挥下,运用“蘑菇”战术,我军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打得胡宗南部队晕头转向,有力地挫败了蒋介石的延安“剿匪”计划。 这时的胡宗南像条气疯了的狂犬,令其干将刘戡率领七个旅的兵力紧紧追赶不舍,死死盯住只有九百多人的包括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内的中共中央直属支队,从绥德一直追到米脂县。8月18日这一天,中央直属支队被迫到了黄河边。 形势万分危急,前面是汹涌滔天的黄河,后面是刘戡已经近在咫尺的追兵。 眼前似乎只有一条出路:抢渡黄河。 可是,明摆在面前的这条生路,大伙儿却谁都不敢说出口,就是身为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也一样。“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这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初期说的话。毛泽东历来说话算数,可眼下是十万火急之际,敌军已将我中央机关九百多人的队伍遁到了黄河边。 老天下着瓢泼暴雨,队伍中没一个人的身上是干着的。已经在周恩来身边当了六个月卫士的李银桥,见毛泽东不时用右手抹去淌在脸上的雨水。 “主席,这里是葭芦河。老百姓管它叫黄河岔。我们从这里渡过去,不能算是过黄河了吧?!”周恩来凑到久久凝视着黄河却一言不发的毛泽东身边,轻轻地说道。这话意思很明白,听起来是在介绍眼前的这个“黄河岔”,实际上是在征询最高统帅的意见。 毛泽东连吭也没吭一声,仿佛依然沉浸在思考之中。 “别再磨蹭了,快行动吧!”任弼时是个急性子,听了周恩来的话,又见毛泽东没有说话,便急不可待地指挥起队伍开始渡河。他是这支九百多人的队伍的支队司令员,能不着急吗?此刻每耽误一分钟,也许就会酿成中国革命历史乃至世界革命历史上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抢时间,抢出路。任弼时拉过一队人马,从老百姓那儿借得几只羊皮筏子。谁知,那羊皮筏子一下水,就像小孩折的纸船一般,立即被狂暴的巨浪掀翻并被冲得无影无踪。 “当时,我虽然才二十来岁,可已经是人伍多年的老兵了,但我第一次从心头害怕起来,这不是断了生路吗?”李银桥回忆说。 “给我支烟!”这时,一直凝视着黄河没发一言的毛泽东突然伸出两根指头,做了个要抽烟的样子。声音不大,却把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全体同志给调动了起来。 “烟!德胜同志要吸烟!”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用了“李德胜”这个意味深长的化名。 “谁有烟?快给德胜同志拿来!”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