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年幼时,佐丽·安德伍德过着贫苦动荡的日子。父母死于白喉后,她搬到了姑姑家,姑姑的去世再次让她成为孤儿,并将她卷入“大萧条”时期的浪潮。后来,她流浪到西部,靠打零工为生,睡在谷仓里、星空下。接着,她成为一名“镭女郎”,在一家工厂干着把镭涂到表盘上的活计,这也给她的未来埋下了伏笔。等到在印第安纳州安顿下来,她终于在一座名叫希利斯伯格的小镇找到了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归属感,体味到家的温暖与爱人的陪伴。可就在她的新生活刚刚起步之际,她却发现,人生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如何被二十世纪的种种事件所震撼与改变?一位顽强女性之所以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究竟是受了何种梦想的驱使?有时不管怎么努力,有些不幸总归会发生,面对人生的变故,该作何反应?人活一辈子,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这部以既严酷、又动人的典型美国景观为背景的诗意小说中。 你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人的一生。 ——埃尔南·迪亚兹(作家,普利策奖得主) 序言 二〇二一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五强作品|一本关于成 长、关于生活、关于自我的“人生全书”|一部探寻人 与内部、外部世界关系的微型情感史诗| 导语 1.屡获大奖的全能作家(身兼作家、学者、翻译家数职)莱尔德·亨特代表性作品首度与国内读者见面。 2.大家笔法,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用区区几万字、不到两百页的篇幅写完一个普通人苦乐兼有、得失相伴的一生,堪称一种文学范本。 3.不仅是主角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的真实写照——人生不仅有欢笑与快乐,也有遗憾与苦痛,更有无数个不可言说且不必言说的沉默时刻。 4.文学不仅歌颂“大写的人”,也从不忽视“小写的人”——小说中的那些普通人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即使遭遇种种不幸与挫折,也不断找寻人生位置、努力过好一生。 5.人的情感如此复杂,用再多的笔墨描摹都不为过——一部关于个体隐秘,婉转、纠结情绪的心灵史般的作品,探究的那些细微情绪我们也能找到共鸣。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不是一部喧闹的文学作品。这是福楼 拜本人所推崇的那种去粗存精的现实主义写作,是 用精辟的细节来积累细节的叙事手法……亨特散文 般的文字被一个个强有力的问题所驱动:那些在土 地上耕耘了几十年,却似乎毫无怨言的祖先到底是 谁?他们所生活的社区里都是些循规蹈矩、随波逐 流之辈,他们在那里究竟是如何塑造幸福的,又是 如何安放自己澎湃的爱意的?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温柔、发光的小说……如此美丽,堪比玛 丽莲·罗宾逊的《基列家书》或丹尼斯·约翰逊的 《火车梦》。 ——安东尼·多尔(作家) 【《二〇二一年最佳图书一览》,刊于《卫报 》】 佐丽的生活很平凡,满是辛苦的劳作与简单的 快乐,从这种生活中,她渐渐领悟到,生活本身就 是真正的奇迹。一部安静、精美、令人难忘的小说 。 ——美国《图书馆杂志》,星级评论 亨特将佐丽的一生尽数囊括在了这本不足两百 页的薄书之中,但它读起来既不短、也不长。在有 些人看来,佐丽的生活似乎很简朴,但它依旧精彩 ,如同一口活井,值得我们一探究竟。通过诉说丧 亲之痛、人生之悲,亨特这部亲切且抒情的小说表 明,生活并非负面经历之总和,而是快乐时刻之集 合。 ——美国《自明》杂志 一本看似简单的书,讲述的却是塑造人生的种 种奇特力量……亨特的小说读起来就像诗歌,让人 想起保罗·哈丁和玛丽莲·罗宾逊等作家,散发着 一股热量,那热量来自一颗不断跳动的心脏。 ——Vox(美国新闻及评论网站) 佐丽活着,呼吸着,既是一位角色,也是一部 作品。在这本小说中,生活自然流淌,人们拥抱欢 愉、面对悲伤,它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动人写照—— 若是延展开来,它也是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写照。莱 尔德·亨特具备这样一种天赋,他善于用清晰而精 确的语言描绘重要的细节;他以一种微妙的笔触, 将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中部的起起落落描绘得栩栩如 生。这是一本发光的书,时而被镭奇异的光芒照亮 。 ——埃丽卡·瓦格纳(作家) 精彩页 1 避开这阴影,躲进这阳光 佐丽·安德伍德干起活儿来很卖力,五十多年来县里无人不知,因此,当锄头终于从她手中慢慢滑落,削皮刀从她掌中滑脱,呼吸变得短浅,甚而日正中午时不得不躺下来时,她非常苦恼。一开始,她在前厅那张破旧的皮躺椅上做这件以前根本无法想象、但现在必须要做的事,收紧下巴,双手紧紧贴住体侧,眼睛盯着天花板上那道长长的裂缝的端点,或是挂在南窗上的彩色玻璃松鸦反射到餐桌腿上的蓝色光斑。如此平躺几分钟,感到呼吸慢下来了,血液回流了,她会让自己放松下来,摇摇头,再去干刚才被打断的活儿。不过,有一次她在园子里滑倒后跌进了纠结一团的大黄,到躺椅上一躺下就睡着了,无梦沉眠一场,直到深夜,猫在边门喵喵直叫、不停地挠门,她才被唤醒。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彻底清醒过来,就那样躺在那儿,迷迷糊糊地敦促自己睁开眼皮,意识到自己还没完全醒过来时,她好像觉得自己从没这么舒服,这么无忧无虑,这么自在。她在躺椅上放了一只羽毛枕头,又从楼上的衣橱里拿来一条轻薄的羊毛毯。她开始在园子里、院落里干活的间歇规律地小睡。她会背对房间侧躺,看着墙壁的深白色。她会不知不觉地闭起眼睛。她会睡着。偶尔,她会在愧疚感的催促下起来,回到杂草丛生的花草间,或是挂满果实的林间,但大多数日子里,她在匀给小睡的时间里只会盯着墙看,要不然就睡一觉,虽然有时会超过她自己定的时限。有天早上,就在该躺下小睡之前,她看了看枕头、毯子和柔软的皮革,突然意识到自己充满了渴望,这念头伴随着一阵战栗,让她心惊的同时似乎也温暖了她。 她从来都不喜欢做梦。白喉先夺走了她的母亲,又夺走了她的父亲,把她拉扯大的老姑妈对她说,人生来就会梦见魔鬼和黑玫瑰,应当小心。这位姑妈,是她垂死的父亲万般无奈才求助的对象,因为她经历过一次特别失败的婚姻,后又痛饮苦酒,难以自拔。头几个月里,佐丽常常哭着醒来,姑妈就使劲摇晃她,责骂她。要是她尖叫着惊醒过来,还会挨一巴掌。有时候,不管她怎么醒来都会挨一巴掌。要么是因为她把什么东西留在脑海中昏暗不明的走廊里,要么是因为她醒来时看到了什么,总之佐丽开始怀疑姑妈所说的那种沉睡中的、神智自娱自乐的时光,事实证明,这种怀疑延续了一辈子。 白天就不一样了。佐丽蹦蹦跳跳的,因为侧手翻最漂亮,在学校里拿了奖。她和别的孩子在操场上滚铁圈、玩球。她爬树最利落,没人比她快,要说掰手腕,学校里只有两个男生能赢她。他们的老师,托马斯先生,会带领学生们在林间、田野长途步行。托马斯先生经常要求他们在探险途中收集有趣的东西。佐丽会像小狗一样在田里来回奔跑,机灵的双手不停地从地上捡起什么。她会把新发现的东西拿给托马斯先生看,心怦怦直跳。他会把每片叶子、每只蘑菇、每只昆虫举到眼前,或是对着阳光,或是摆到他的放大镜下——佐丽会弯下腰,凑在他的肩膀后头,甚至自己拿着放大镜——并轻轻念叨:“很好。非常有意思。这是一件很好的标本,佐丽。干得漂亮。” 下雨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在教室里玩跳棋、转陀螺、蹦来跳去,佐丽却坐在课桌前,皱着眉头,在写字板上埋头苦干。她喜欢课本的霉味,喜欢残留指尖的粉笔灰的触感,也不相信教室别无他用,只能用来学习。她很喜欢托马斯先生教他们唱的歌,喜欢他讲的古早战争故事。她没学会像其他学生那样快速阅读,但只要她读起来就几乎不会犯错。刚入学,她做算术题就特别机灵,凡是和地理相关的题目也都能轻松应对。事实上,她比好几个大孩子更早知道四十八个州的首府和所有南美国家的名字,还会在每晚入睡前一遍又一遍地轻声背诵欧洲主要城市的名字,就这样,她在地理期终考试中拿到了全校最高分。 佐丽在家时,也就是她十五岁生日后理应去上学的那些日子里,她会帮着放羊、种菜、养鸡、做饭或是做姑妈手头在做的针线活儿。虽然那场万劫不复的婚姻让老姑妈对前夫的信仰充满矛盾,但路德教派信仰劳作有救赎的力量,她对这一点的虔信倒是从未动摇,只要佐丽利落地干完活并立刻着手下一个活儿时,老妇人的眼中就会闪现出一星亮光,俨如即将燃尽的炭火释出的一丝热气。在这样的时刻,她那双习惯性抿紧的嘴唇可能会张开,吐出只字片语。有时会说起她曾打算在附近的法兰克福开家花店,在橱窗里摆上芍药或百合肯定很好看,再摆一两把椅子,可以让顾客在炎热时日里逛累后坐下歇会儿。她还会说起自己婚前的一次旅行,去了贝德福德或是布卢明顿,她在那儿的一家布料店里待了几个钟头,抚摸一卷又一卷裙衬、哔叽和丝绸。要隔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姑妈才会用细弱但真切的嗓音轻声歌唱,唱的歌大都很忧郁,有一首唱的是穿西装的男人每天从花园里采下一朵花,沿着尘土飞扬的铁轨走五英里,来到心爱的女人家。在歌曲里,有时候他去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女人答应嫁给他,有时候他去了一次又一次,直到他或她死去。 她们的铲子在地里刮擦或是飞针走线时,姑妈会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对佐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