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不远人(中国近代道概念的盈虚消长)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邱伟云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近代“道”概念为研究对象,首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及网络、集群、时序分析等数字技术会通概念史方法的研究路径,对1840—1925将近百年的近代思想史料进行人机共读,分析近代“天道”“公道”“人道”间的盈虚消长,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性转化的历程,并从语言证据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思想有别于西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元模式的独特理性结构。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为问题的“道”概念
第二节 作为方法的数字人文
一、从概念史方法到数字概念史方法
二、概念计算的理论根据
三、数字概念史的全球实践
第三节 本书研究概述
第二章 概念词族视野下的“道”
第一节 概念词族的内涵
第二节 “道”的概念词族
第三节 “道”的词族序列
第三章 天下观中的“道”:“天道”
第一节 “天道”概念的溯源
第二节 快读与远读:“天道”概念的共现数据分析
一、共现结构:“天道”概念的共现概念词丛
二、共现轨迹:“天道”概念共现概念词丛的时序分析
第三节 共读:“天道”概念的发展轨迹与历史意涵
一、早期论述:“人事”“人道”“好还”“人心”
二、中期论述:“孔子”“自然”“地道”
三、晚期论述:“观念”
第四节 小结:“天”的收敛与转化
第四章 万国观中的“道”:“公道”
第一节 “公道”概念的溯源
第二节 快读与远读:“公道”概念的共现数据分析
一、共现结构:“公道”概念的共现概念词丛
二、共现轨迹:“公道”概念共现概念词丛的时序分析
第三节 共读:“公道”概念的发展轨迹与历史意涵
一、早期论述:“人心”“中国”“各国”
二、中期论述:“主持”“世界”“政府”“正义”
三、晚期论述:“平等”
第四节 小结:“公”的扩大与反噬
第五章 世界观中的“道”:“人道”
第一节 “人道”概念的溯源
第二节 快读与远读:“人道”概念的共现数据分析
一、共现结构:“人道”概念的共现概念词丛
二、共现轨迹:“人道”概念共现概念词丛的时序分析
第三节 共读:“人道”概念的发展轨迹与历史意涵
一、早期论述:“天道”
二、中期论述:“文明”“世界”“自由”“社会”“进化”
三、晚期论述:“主义”“正义”“我们”“惨无”
第四节 小结:“人”的觉醒与群化
第六章 概念网络视野下的“道”
第一节 概念网络的内涵
第二节 “道”的所以然:“人心”概念
一、“人心”概念的传统内涵与近代转型
二、“人心”作为概念桥梁的意义:善与正当性
第三节 “道”的近义词:“正义”概念
一、“正义”概念的传统内涵与近代转型
二、“正义”作为概念桥梁的意义:道德的行为制度与正当性平等权利
第四节 “道”的应用范围:“世界”概念
一、“世界”概念的传统内涵与近代转型
二、“世界”作为概念桥梁的意义:具象与抽象
第五节 小结:概念桥梁的内涵
第七章 结论:“道”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近代“道”概念的有机盈虚消长机制
第二节 重审中国近代思想转型
第三节 “数字概念史”方法论的确立
序言
2007年我进入台湾政治大学就读博士,原本研究明
代邱濬的理学与史学思想,在博二阶段修习了金观涛老
师开设的“观念史研究”与“中国政治思想史”两门课
程后,就一头栽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行伍中,那
年是2009年。而后2010年,金观涛与刘青峰老师在政大
组织了一个学术研究群,目的是共同讨论如何利用数据
库方法进行中国近代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当时参加的学
友很多,台湾的几所顶尖高校都有学友前来参与(约有
十几个人),每两周一次的学友汇报甚是精彩,可以听
到不同学友汇报各自研究观念的最新情况,如“主义”
“自然”“英雄”“民族主义”“迷信”等等。虽然学
友们汇报的观念各异,却都同时分润共享着同一个时代
语境,因此得以在聆听他人的观念研究时也滋养着自身
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语境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术组
织与氛围。然时光虽好却为时不久,殊为可惜,当时学
友们或因课业繁忙,或因面临毕业论文压力,或因畏惧
数据库方法视野下需读的史料相对以往一般定性研究方
法中选精集粹式的文献更多之难,而渐渐不来参与两周
一次的汇报,最后学术研究群的规模缩小,只剩我与两
个学弟继续跟着老师们进行相关讨论。正是在此时,我
们在台湾大学项洁老师举办的第二届数字人文国际研讨
会中发现,原来我们的思考与尝试可以称为“数字人文
”,此刻在政治大学内部随即由郑文惠老师领衔组织了
跨领域的数字人文学研究团队,同步开启了政治大学的
数字人文研究探索工作。在政治大学的数字人文探索中
,计算机、统计学、历史、文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
领域的研究者共聚一堂,诸位学友们“各显神通”,天
马行空地思考应当如何基于叙述统计与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去处理数据库中高达一亿两千万字的中国近代巨量
史料,从中挖掘出有用的历史信息,这正是我十三年来
数字人文学探索工作的起点。
在持续参与政治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探索工作的过程
中,我一并准备着毕业论文,当时实在是不敢以数字人
文方法撰写博士论文,而是用一般观念史研究方法去讨
论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轨迹与历史意义此一问
题。之所以未敢使用数字人文方法去写博士论文,是因
为那个时候“数字人文”还是个刚刚起步的研究方法,
没有人能担任答辩委员,也无法用以作为敲门砖在大学
中谋得教职。因此一方面为了谋职需求,一方面也是因
为当时“数字人文”的主体性尚未确立,2013年我在台
湾大学社会系林端教授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林启屏教
授的指导下,仍是基于一般定性的人文社科方法完成了
博士论文,有趣的是这部论文还获得了台湾中文学会第
一届“四贤博士论文奖”的第二名,因为是第一届,所
以第一名从缺,以候来者。后来因为取得博士学位后比
较有底气,开始敢于进行新的研究尝试,毕业后就立即
投入由政治大学郑文惠老师主持、金观涛老师担任共同
主持人的大型数字人文研究计划项目,担任博士后研究
员。从2013年进站到2016年出站,三年中我与团队成员
专心一意地从事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各种探索,正是在
这个时期研发出了诸多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并在多次参
与数字人文国际会议的过程中,发现东西方在数字人文
研究发展上是同步的,不像过去东方都是慢西方一步,
是跟着西方之后学步的姿态,这很鼓舞团队成员。博士
后的三年是我最全心全意创研数字人文方法的时光,由
于前无古人,所以每一个创想都是新的,但每一个创想
也都因为没有前人“背书”而必须小心翼翼地以厚重的
论文成果去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当时团队成员发
表了很多厚重的数字人文研究论文,而我对“数字人文
”这一概念的掌握也在一篇篇论文的发表中逐步清晰与
明朗。
2016年我从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后出站,随即到湖北
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虽仍保持与台湾政治大
学数字人文团队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但因相隔遥远,也
因需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与授课,因此无法像之前那样
有宽裕的时间去天马行空地创想数字人文新方法。然而
我不想放弃数字人文这一有趣的研究方向,因此当时唯
一能做的就是尝试将之前团队成员们共同提出的诸多数
字人文方法进行沉淀与锤炼,汇聚出一套数字人文方法
论。这一工作在2017年我从湖北经济学院调至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后,在优良的教研环境下初步完成,我开
始推进沉淀数字人文方法论的想法,以我最感兴趣的价
值观概念为题,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探索各种价值观的演
变轨迹。我关注讨论的正是本书主题——“道”的概念
,因为这一概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核心概念之一
,古往今来几乎无人不谈,但“道”到底是什么?似乎
即使有着汗牛充栋般的定性研究成果,仍无法给出一个
明确的边界性定义。因此我思考能否用定量方法描绘出
“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近代转型历程,并由此延
伸参与到“中国式现代性”此一大命题的讨论中。基于
此,我从2017年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探索过程中,在几
个传统人文领域的研讨会中进行相关汇报,但似乎都没
有引
导语
本书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副教授邱伟云根据多年研究实践撰写的一部运用数字人文技术的历史研究兼概念史研究著作,以中国近代“道”概念为研究对象,首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及网络、集群、时序分析等数字技术会通概念史方法的研究路径,对1840—1925将近百年的近代思想史料进行人机共读,分析近代“天道”“公道”“人道”等概念和认知间的盈虚消长,以此揭示中国式现代性转化的历程,并从语言证据的角度证明了中国思想有别于西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元模式的独特理性结构,揭示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固有的逻辑理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