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本雅明文选》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本雅明《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历史哲学论纲》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启迪(本雅明文选)(精)/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本雅明文选》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本雅明《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历史哲学论纲》等文章。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裔美籍犹太人,生于德国汉诺威。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因纳粹上台而流亡海外,于1951年获美国国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论革命》及《人的境况》等著作,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较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目录 中译本代序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 张旭东 导言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 汉娜·阿伦特 打开我的藏书 谈谈收藏书籍 译作者的任务 波德莱尔《巴黎风光》译者导言 讲故事的人 论尼古拉·列斯克夫 弗兰茨·卡夫卡 逝世十周年纪念 论卡夫卡 什么是史诗剧? 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 普鲁斯特的形象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历史哲学论纲 附录 本雅明作品年表(选目) 序言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西方思想 界的地位和影响,自60年代 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 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20世纪 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 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 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 群的一类。对此,早在60年 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 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 )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 (Illuminations)所作的长 篇导言中详加阐述。在80年 代后期“文化热”期间,本雅 明也已进入中国年轻一代学 人的视野。《读书》杂志曾 在1988至1989年间连载有 关本雅明的介绍,《文学评 论》和《文化:中国与世界 》都发表了长篇、系统的评 论文章;《世界电影》和《 德国哲学》分别刊载了其名 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 品》和《历史哲学论纲》的 中译,而本雅明的代表作《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 人》亦作为“现代西方学术 名著”丛书的一种于1989年 由三联书店出版,90年代又 数次重印。从那时起,本雅 明的名字,连同“震惊”、“ 灵晕”、“寓言”等等带有他 独特标记的批评术语,就回 荡在激进的文学、电影和理 论批评文章之中,并同巨变 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碰撞出引人注目的思想火花 。 十年后的今天,本雅明 主要文章的合集终于同中文 读者见面,但阅读的语境无 疑已与80年代的大为不同。 在“文化热”期间,本雅明是 随同尼采、克尔凯郭尔、韦 伯、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 、萨特、阿多诺以及从俄国 形式主义、阐释学直到女性 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当代文学 批评理论一同抵达改革开放 的中国的。这样一个爆炸性 的理论话语空间自然同当时 中国复杂的社会、经济、政 治环境密切相关、更与80年 代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和知 识分子心态彼此呼应。但是 ,正因为这样一个新的文化 空间回应着当下的社会期待 和想象,传达着“新时期”的 集体欲望和政治热情(它们 又都带有巨大的历史补偿的 压力),它更多地成为80年 代中国变革的一种此时此刻 的文化表象和症候。相对而 言,这一空间和表象体系本 身内部的知识汲取、循环、 积累和再生产机制并未得到 充分发展的机会。在面对全 新的20世纪晚期西方学术理 论时,年轻一代的学人处在 兴奋、震惊、焦虑、急迫的 状态,往往没有条件和心情 去耐心地梳理现当代西学的 脉络,辨析其复杂的走向和 演变,破解种种概念体系的 内码,并进而把握它们外部 的知识系谱学、知识社会学 和意识形态的意义。结果是 ,80年代“文化热”虽然通过 大规模的翻译、介绍为人们 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但 却未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问 题史框架,更没有为新的知 识话语和文化表述方式找到 其现实历史中的坐标和成熟 的意识形态立场。在这个语 境里的本雅明,更多的是作 为一种情愫的象征、思想的 姿态留在热情、诗意的读者 的心目中。也就是说,80年 代的本雅明(乃至整个“西 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群体 )并没有超出其“文人”形象 而给我们留下一个深远、宽 广、严格的理论坐标。 不言而喻,当代中国历 史境况和集体经验的特殊性 使得中国读者能以令西方学 者感到吃惊甚至难以接受的 方式创造地阅读西方文本, 并跨越西学内部不同理论传 统和意识形态立场为我所用 地选择和组合。80年代后期 ,对包括本雅明在内的西方 马克思主义者的接受,就常 常同中国读者对德、法浪漫 主义,存在主义和“诗化哲 学”传统的“同情的理解”交 融在一起。尽管在20世纪西 学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唯物 史观和批判立场同这些传统 形成尖锐对立和长期争论, 有时达到势不两立的白热化 程度(比如阿多诺就宣称海 德格尔的哲学“每一毛孔里 都渗透着法西斯主义”), 但在中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里,这些不同的话语,却可 以摆脱其具体语境中的理论 和政治切关性,而诉诸他们 自身的历史经验、人文背景 和思想旨趣。在80年代的特 定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种 种“存在论”的、“诗化”的、 结构主义的,或者精神分析 的理解,尽管有粗浅生硬之 嫌,却都绕开了一般读者对 庸俗、教条、公式化马克思 主义的冷漠和反感,开启了 年轻一代读者对马克思主义 问题性的新的知识学兴趣, 从而为中国知识界在“全球 化”的今天有效地分析市场 化、商品化、跨国资本主义 及其文化、意识形态霸权作 了初步的理论铺垫。事实上 ,自80年代中期“文化热”以 来,西学引进最富成果、最 具活力的几个方向,如阐释 学、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 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 方马克思主义”都可以看到 西方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 和思想)现实问题在更为深 广的层面上产生契合,从而 产生出相对广泛、持久的影 响。本雅明及其他“西方马 克思主义”作者在中文语境 里的短短的接受史,只有放 在这一知识社会学背景里, 才有明确的意义。 …… 在又一个世纪的转折点 上阅读本雅明,我们不能不 在一个“自然史”的坐标上测 量我们时代同他的时代以及 同他所阅读的时代的距离, 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