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与员工激励机制
“蔬菜产业,发展产地直销这种模式是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赚钱。我们销量逐步增大。销量大,生产量也就更大,带动性就更强。更多的农户成为合作社成员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绿色蔬菜。另外我们建立了一种机制,让合作社成员感觉是一种创业。大创业带动小创业。合作社成员有自主权,挣的钱就更多。销售人员是小创业,自己是小老板,卖得多就挣得多。”——毛洪文
毛洪文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到了2010年,种植面积从600亩发展到5000亩。除了跟超市的合作,毛洪文还开辟了30多个直接供应单位,合作社的年销售额突破了3800万元。而这时,风光的背后,毛洪文发现了隐忧。正是这个隐忧的解决,让毛洪文再一次实现了财富的飞速增长。
合作社一手牵着农户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销售。毛洪文发现,两手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他发现,虽然蔬菜的销量在不断增长,合作社的利润却在下滑,甚至有的大店一直在走下坡路。
毛洪文专门抽时间来调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一查,他大吃一惊。
毛洪文刚刚卖菜时,产地直销,直到后来的农超对接,都是一种领先的蔬菜销售模式。但是到了2009年,这种模式已经不断被复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毛洪文:“当时2003年,我们开始做农超对接,菜卖得多,钱挣得多。到2009年,这种可复制的机制,让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在付工资他们也在付。我不可能让销售人员都像我夫妻两人原来那种搞法。怎么样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当做在卖自己的菜,这是一个关键。”
合作社里,负责蔬菜销售的店长大部分都是女性。别看毛洪文长得人高马大,但是性格非常温柔,在管理上面经常是显得优柔寡断。
毛洪文:“接触了这么多年,她们都知道我的性格,有的时候心太软。即使完成不了任务,工资还是能保证给他们。”
毛洪文蔬菜销售采用店长负责制。他意识到,要制止颓势,必须改变销售策略。
毛洪文:“现在工人不太好找,你还不能责备他。工人到哪都能干,甚至比卖菜还更舒服。通过新的方式我们打破了原有的规则,甚至原来卖得最差的店都可以翻一倍,最起码一个月比以前多出几百块钱,工作人员的工作情绪也不一样。按照这个办法,实质上真正推动销售业绩的提升,还是员工自己。”
那么,怎样激发店长们的积极性呢?毛洪文想到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一宣布,立竿见影,店长们开始起早贪黑了。原来超市七点半开门,店长们六点半才到超市准备,但是毛洪文这个办法一出,店长们五点半就到位,而且精神头儿也不一样。到了七点半一开门,顾客进来后,店长们就拿起小麦克风,叫卖起来。
店长:“数量不多,要买的赶快买。”
店长:“2.98元, 2.98元。”
店长:“苋菜2.98一斤。”
一个办法,让店长们干劲十足,合作社年销售额迅速拉升,这究竟是什么办法呢?
毛洪文首先取消了店长们的底薪。按销售额的7.5%作为店内销售人员的工资总额。这条规定,让店长的工资跟销售额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店长葛洪霞:“其他店都叫卖了,看顾客买人家的菜不买你的,你不急吗?”
店长张德梅:“促销卖得多,工资拿得多,就高兴了。一个月拿两干了,下个月拿两千五,三千才高兴呢。”
为了提高销售额,店长们各显神通。在超市里,记者采访了正在忙活的店长葛洪霞。
记者:“你都有哪些促销的办法?”
葛洪霞:“搞特价的东西增加销售额。”
记者:“怎么增加利润?”
葛洪霞:“假如我这个菜今天进价2.5元一斤,我卖2.28元,卖两个小时,一斤亏本0.22元钱。两小时后,我把牌子一翻,2.98元一斤,它拉起来就不亏了。特价菜还能刺激别的品种销售。本来打算在这里买点土豆,到菜市场去买胡萝I、。我这里也有胡萝卜,他就在这里买了。” 毛洪文:“由店长来决定今天要多少苋菜。菜薹多的话,今天我们菜薹就做促销。数量、价格都由他们确定。我们只考核她的销售总额。”
毛洪文同时规定店长必须保证合作社20%左右的毛利润,少罚多奖,店长的利益跟合作社的利益牢牢地捆在一起。
记者:“那你们工资涨了。”
葛洪霞:“每个人积极性都高了,压力也大。”
店长张德梅:“一开始工资拿一千七八,现在拿两千多,多几百元钱。”
这种销售机制,毛洪文称为“三七”机制。
P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