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不生锈的信仰(一尊马克思银像的中国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同友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报告文学入选中国作协2021年度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讲述了发生在安徽省旌德县一个红色家族三代人舍命保护马克思银像的故事。作品以共产党员梅大栋个人命运沉浮与马克思银像的曲折命运为主要线索,表现出梅大栋一家数口人为保护银像做出的巨大牺牲。特别是梅大栋,一生追随党,经历坎坷,但为了党的事业,九死而不悔。作者通过细致的采访和大量的案头工作,深入人物内心,体会了一位早期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从而书写出信仰的力量。 作者简介 余同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第七届学员、中国文联首届编剧高级研修班学员。有中短篇小说若干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文学刊物及年度选本选载。本书所选短篇小说散见于近年来的《十月》《长江文艺》《山花》等刊物,其中多篇被选入《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名作欣赏》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醒 一 这个教员像工友 二 “示范生,不是稀饭生” 三 “大家管我叫代英好了” 四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五 一次特殊的旅行 六 肖楚女来了又走了 第二章 淬炼 一 到“小莫斯科”去 二 师友又相聚 三 第六号银像 四 九月惨案 五 背银像的“乞丐” 第三章 播火 一 卖粮办校 二 遍地新歌 三 银像的见证 四 不一样的书店 第四章 炮火 一 旌德青年在武昌 二 “草鞋县长” 三 山雨欲来 四 血染上东门 第五章 栋梁 一 兄弟回乡 二 案惊蒋介石 三 越狱 四 智逃 五 栋走梁塌 第六章 秘密 一 临行前的嘱托 二 “请愿”招来的“黑牢” 第七章 “家庭” 一 揣着银像到上海 二 上海的“家庭” 三 “我叫陈铁如” 第八章 悲歌 一 东方旅社事件 二 审讯 三 “墙外桃花墙里红” 第九章 传薪 一 白雪红梅图 二 朱少白的遗憾 三 银像“失”而复出 第十章 寻梅 一 心结 二 从“梅大栋”到“梅养天” 三 墓地 尾声 后记 导语 一尊神秘银像,一种永不退色的信仰。 一个中国故事,一段尘封已久的传奇。 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华大地演绎了多少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 书稿语言流畅质朴,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故事发生于安徽,主人公是安徽人,可谓是皖人、皖地、皖事,极具安徽特色,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后记 写这本书前后差不多准 备了两年。2020年4月,我 偶然在一份晚报上看到一则 新闻,在安徽皖南旌德小城 ,竟然收藏着一尊20世纪 20年代的马克思银像,而在 银像身后还流传了一个梅氏 家族的革命故事,凭直觉,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写作 题材,便决定前往旌德实地 探访。4月的皖南,草长莺 飞,春光明媚,当旌德县档 案馆工作人员打开保险箱, 戴着手套取出那尊银像,使 我有机会隔着近百年的时光 去观瞻它时,当我了解到围 绕着银像发生的更多的不为 人知的故事时,我深深地感 动了。我说,我要为这尊马 克思银像写一本非虚构作品 。 等到真正开始写作前的 准备工作时,我才发现相关 资料十分短缺,由于多方面 原因,关于梅大栋的记载只 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且 都是粗线条的介绍,缺乏丰 沛的细节,甚至连他的出生 年份都有不同的说法,而关 于马克思银像的具体来历, 坊间也有多个版本。这对非 虚构写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 挑战,我既不愿意复述干巴 巴的文史资料,也不愿意将 非虚构写成虚构,从而违背 非虚构写作的原理。 在这样的困境中,史景 迁的《王氏之死》给了我最 初的写作启发,我想我还是 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 ,回到具体的人本身。为此 ,我尽可能地搜集和阅读相 关党史资料,从《中国共产 党简史》开始,一直到旌德 县党史,只有在这样的一个 历史源流当中去思考和考察 人物与故事,我们才能更好 地理解马克思银像在皖南颠 簸流转的意义,也才能更深 入地去体会主人公的所作所 为与所想。我还尽可能地深 入历史现场,不仅去主人公 生活的地方看故居访墓地, 而且与主人公在世的后人们 进行多次交流。两年多来, 我五访旌德,四赴宣城,北 上宿州,西行四川,能联系 上的梅氏后人基本都找到了 。随着采访与阅读的深入, 我感觉那一尊银像的中国经 历慢慢地在我心中有了清晰 的走向,而围绕着银像渐次 出现的那些革命者的形象在 我心中也慢慢复活了。很多 个夜晚,当我在纸面上讲述 他们的人生故事时,我觉得 我是在和他们进行一场跨时 空的对话。 因为这是一本为一段历 史做记录、为一群人立传的 非虚构作品,必须要对它的 真实性负责,但由于年代久 远,很多事实难以考证,再 加上资料严重匮乏,如何确 保历史真实?我想,作为长 篇纪实,首先,它是一部文 学作品,我的写作任务不是 做纯历史的考证,为此,在 行文中,我力求每一件事都 有明确的来历,对于各方说 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则选择以各地党史部门出 版物为准。同时,在保证有 史据可依的前提下,尽可能 地深人人物内心,在叙述上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力 求还原历史场景与历史真相 。 感谢安徽省委党史研究 院及宣城市、旌德县、彭山 区等党史部门提供的帮助, 感谢中国作协将此文作为定 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感谢 安徽省文联、省作协对本书 写作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 朱贵平、陈虎山、刘四清、 帅辉等相关部门专家的帮助 ,感谢梅氏后人梅咏春、梅 吉宋、梅吉洪、梅吉仁、梅 吉蓉、梅春平、梅子牛等提 供资料和接受采访。 精彩页 引子 那应该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夜已深,年轻的他坐在一处渡口边的渡船上,向四周张望着。 渡口在梅溪(又名徽水)边。从这里往北通往水阳江、青弋江,由水路可到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往南则通往泾县,到达三溪坑口,而那里,则是他的老家皖南旌德县了。白露已过,万物浸润在深秋的轻寒中,河水在月光下“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这情景正是“梅溪”名称的来历。他不由得想起本地清初诗人施闰章的诗句“梓岫城头出,梅溪杖底流”。当然,这句诗,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吟诵,否则,人们会惊异于他一身逃荒人的打扮——破旧的粗布衣衫,遍布烟灰的脸庞,身后背篓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河水轻轻地碰撞着船底,像一个人深重的喘息,他也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自从9月21日那天匆忙离开江西萍乡安源,差不多一个月了,他翻山越岭,穿街走巷,虽然一路上尽量昼伏夜行,但仍然遇到了无数险情,现在,眼看快到家乡,总算可以稍稍定下心来了。 河边的大山无言地耸立着,山深处,偶尔传来一阵苦恶鸟的鸣叫,苦哇——苦哇—— 他心有所动,再次观察了一下四周,确认一切安全后,忍不住扯过背在身后的旧背篓,拨开表面的脏衣服、破鞋子,直接将手伸到背篓中央,将一个小布包掏了出来。 布包缠得很紧,一层层包裹着,他像剥笋子一样,细心地打开,最后包着的是一块绸布,掀开略显冰凉的绸布,如水落石出。这一路上,他用生命保护着的物品,此刻终于显露出了面目。 他脸上的神色陡然严肃起来,双手捧定,双眼凝视着物品。 这是一尊高15。5厘米、重250克的银质的半身胸像,被塑造的这个人,一头长长而浓密的鬈发盖住了双耳,一圈络腮胡子倔强地覆盖到颈项之下。这是一位外国的美髯公,高鼻深目、宽额浓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双眼,那样地深邃、坚定与睿智。 银像的底座上刻着几个字母:KMAPHC。这是俄文,意思是:卡尔·马克思。而在银像的底座下面,也刻有一行俄文,意思是:第6号,莫斯科铸造。 卡尔·马克思,这个年轻人轻轻地念着这个名字,在这个特殊的地点,捧着这尊银质胸像,他的心里升腾起一种强烈的冲动,他要赶快回到家乡,回到乡亲们中间去,他急迫地要将这尊银像附着的一种主义、理想、信念栽植到皖南大山深处百姓的心里。 这是1925年10月的一天,这个年轻人名叫梅大栋,这一年他27岁。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他带回深山里的这位“马克思”,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一群深山里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且还将影响他整个家族与家庭的命运。在此后几十年的血雨腥风里,为了这位“马克思”,他们全家付出了三条生命的代价。 此刻,2022年4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档案馆里,我也在凝视着这尊银像。如今,它已经是全国一级革命历史文物。 近100年过去了,银像一如当初那般,闪耀着银质的内敛而沉稳的光芒,卡尔·马克思的双眼依然深邃而坚定。 我忽然想,百年前,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相遇,卡尔·马克思,这位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古老城市特里尔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他去世后约30年,却在俄罗斯平原莫斯科河畔被塑成银像,而后又经过山一程水一程的迢迢传递,最后,它竟然落脚在亚洲东部中国皖南深山的一隅。它从城市到山村,从知识分子到广大农工,这仿佛是一种隐喻,一种关于中国革命的隐喻。 今天,当我们再次用目光抚摸着银像,检索着这一尊银像经历的风雨历史,其实也就是在回顾20世纪20年代以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革命历程。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西方来到了中国,中国这头沉睡很久的东方雄狮才被唤醒。 这一刻,这仅有250克重的银像,突然变得沉甸甸的。我相信,任何一个当代中国人面对它,都不敢有丝毫的轻薄与草率。 苦恶鸟又鸣叫了一声。青年梅大栋早已热血沸腾,他郑重地原样包裹好银像,塞进背篓的深处。他等不及了,跳下渡船,迈开大步,沿着河边旌泾古道上的石阶往山里走去。 那么,让我们随着他的脚步,一同走进20世纪那个热血年代,看看在皖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一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这一尊马克思银像有着怎样的命运遭际。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