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教地理课时,必带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的中国大地图。先将地图各页拆开,讲一省,选取一图。讲课时先在附带的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出这个省四面的边界线,说明这一省的位置。然后在省界内画上山脉,画上河流湖泊。等讲完自然山水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以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讲完,小黑板上所绘的地图,五色粉笔缤纷皆是。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永生难忘。钱穆后来喜治历史、地理之学,在考证古史地理上卓有成就,和吕思勉当年对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有一次考试,吕思勉出了四个题目,每题二十五分。钱穆拿到考卷后特别喜欢答第三题。这题是关于吉林省长白山的地势与军情。钱穆下笔后思如泉涌,欲罢不能,直到交卷时,才发现自己只答完了这一题。
考试结束后,吕思勉在阅卷时,看到钱穆的考卷,不仅批了分数,而且开始写评语。本来这种考卷只需批个分数就行了,没想到吕思勉竟然和钱穆一样,下笔不能休,评语一张纸加一张纸地写,也不知写了多少张。等后来公布成绩的时候,钱穆虽然只答了一题,竟然也得了75分。这说明师生之间极为投缘。
吕思勉在常州府中学堂执教两年多以后,便应屠寄之召前往南通国文专修馆任教。不过他与钱穆的师生情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中断,后来钱穆多次写信向老师求教,虚心问学。吕思勉对这位天赋极佳的学生也另眼相待,在学术研究上时有提携和鼓励。
常州府中学堂让钱穆印象深刻的还有国文老师童斐。童斐(1865—1931),字伯章,江苏宜兴人。平时庄严持重,步履不苟,被同学们戏称为道学先生。但等到上课时却判若两人,语言诙谐幽默,又善于动作表演,像说滩簧,像演文明戏(中国早期话剧,20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可即兴发挥)。
有一天,童斐讲《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只见他先挟着一卷大地图上讲台,讲到图穷匕见的时候,他在讲台上慢慢地翻开地图,等到地图快全部打开的时候,突然里面露出一把尖刀,童斐迅速将尖刀抓在手中向教室对面投去,尖刀远远地钉在了教室对面的墙上,刀锋直人墙中。童老师接着绕着讲台急走,模仿荆轲追秦王的样子……
童斐还深通音律。笛、笙、箫、唢呐、三弦、二胡、鼓、板等乐器,生、旦、净、丑诸角色,他都能一一教授。钱穆因为老家七房桥有世袭乐户丁家班,专为族中喜庆宴会唱昆曲助兴,因此自幼就爱好昆曲,所以跟童斐学昆曲,较之学校其他正式课程更用心,更乐学。钱穆又跟童老师学吹箫。后来遇到孤单寂寞的时候,就以吹箫自遣。听着乌乌然的箫声,仿佛进入另一个境界,实为他生平一大乐事。
不知不觉间,钱穆升入了常州府中学堂三年级。有一次上唱歌课,教室中无桌椅,只有几条长凳,同学们拼起来坐在一起。钱穆身旁有个同学带了一本小书,钱穆拿过来一翻,非常喜欢,爱不释手,于是找机会偷偷地溜到教室外面,找了另一个教室把书读完后,才还给那个同学。
当天晚上,钱穆辗转难以入睡。第二天一大早,钱穆顾不上吃早饭,就出校门来到了街上的一家书店。当时的商店都是排列长木板为门,此时正逐个拆卸。钱穆从门板缝中侧身窜人店里,着急地问店主:“您这有没有《曾文正公家训》?”这就是钱穆昨天所读的小书。店主说:“有,但必须和《曾国藩家书》一起买。”
钱穆付完钱后,拿着书准备离开。这时店主抓着钱穆的手臂,问他从哪里来。钱穆答:“常州府中学堂。”店主说:“现在还很早,你肯定还没吃早饭吧,可以留下来一起吃早餐,顺便谈一谈。”于是钱穆留了下来。店主夸奖钱穆说:“你年纪这么小,就知道读曾文正家训,真是了不起!今后你可以常来,店里的书可以随便翻阅,也可以借给你带回学校,读完后再送回来。”从此以后,钱穆常去书店看书,店主也把钱穆视为亲族晚辈。
有一次,店主拿来一套关于史籍汇钞的书,小字石印本,共二十册。他对钱穆说:“你应该喜欢读这套书,可以带回去读读看。”钱穆一读之下果然非常喜欢,就问书价,但又说明不能付现款。店主说:“可以暂时记账,等放假回家时,你再决定购买还是退回。”这让钱穆非常感动。钱穆后来教读一生,虽然也经常与书商来往,但这种情深义厚的书商却再也没有遇到。
P18-19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人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月
杨明辉编著的《钱穆》为近代历史人物钱穆的传记,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借鉴引用了近年来国内外钱穆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勾勒出钱穆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自学苦读、诲人不倦并取得巨大学术成就的人生轨迹,重点对其学术生涯、学术成就、学术特色以及重要的学术著作等进行介绍和评论,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来自乡土中国、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让人深刻地感受他一生为祖国传统文化招魂呐喊的赤子之心。
杨明辉编著的这本《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钱穆》共分为八章,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钱穆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治学方法、学术交往、学术成就以及养生之道等融入其中,尤其突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位著名学者跌宕起伏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