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我们对如何取火和用火早已习以为常,但很少人知道:直到20世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个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火苗。可以说,看似简单的打火器,凝聚了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发展成果的精华。 这是一本关于取火的历史和文化的前所未有之作,更是一个集中展示古今中外打火器的“纸上博物馆”——全书呈现了近三百件打火器,作者从设计、工艺、结构、材质、技术和审美等角度对每件打火器进行了精到的介绍,展示了近六百年来打火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的过程,使我们在饱览器物之美的同时通览人类取火历史。 作者简介 田家青,男,1953年出生。多年潜心于古典家具研究,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其学术著作《清代家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中、英文版)是此领域的开创和重磅之作。田氏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自1996年以来,开创了视家具为艺术品的创作实践,设计制作具有当今时代风格的传统家具,出版有《明韵——田家青设计家具作品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目录 序言 杨泓 前言 取火之难 鉴赏 火镰 磷火柴与火柴盒 万次火柴与火柴盒 火炮机 火绒机 “一战”后的成熟发展时期 “二战”后的黄金年代 研考 火镰 铁条式火镰 带镰包火镰 清代宫廷火镰 打火机 早期和特殊结构打火机 “一战”战壕打火机 贵金属和多功能打火机 珐琅装饰的打火器 现代打火机 附录 论取火的方法与技术以及打火器的收藏与研究 打火器收藏折射出历史上贵族与平民、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于本书的三点说明 后记 物我同修 序言 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 展,用火对于人类发展的 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 火是机械化、电气化、 信息化等生产力革命的开 端。但如何正确使用火、 控制火,曾是人类面临的 一个重大挑战。人类最初 只能利用自然火,并逐渐 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方法, 后来开始探索如何取火。 我们现在对用火已经习 以为常,其实,直到 20 世 纪初,人类才真正做到在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 需用一只手就可以打出一 个相对安全、可以控制的 火苗。看似简单的打火器 ,凝聚了许多科学技术和 材料工艺,其发展过程的 曲折和艰辛甚至超过电气 化和机械化。 本书收录了近 300 件不 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 国家设计制作的、有代表 性的打火器,读者可从艺 术鉴赏和科技发展等不同 层面了解近 400 年间打火 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 的历史过程。 我收藏研究火镰等打火 器有很多年了,但这个领 域太冷僻,能参考的资料 几乎是零,而且这个领域 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又相当 宽,难以面面俱到,所以 多年来虽然一直想写本书 ,但也一直没敢写。后来 ,我想得先迈出第一步, 权当做个总结。于是,我 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整理、 拍照,写出了《取火:打 火的历史和文化》,2021 年,此书繁体字版由香港 三联出版。 书出版发行之后,反响 不错,引起不少专家和学 者的兴趣,有些人找我交 流,我从中学到不少新知 识。让我感动的是,有位 收藏家把他最好的一件火 镰藏品交给了我,他说读 过这本书后很感动,他一 直想给自己最喜欢的这件 东西找一个好归宿,“这东 西放到你那里更有意义”。 还有一位年过九旬的法 国老人辗转告诉我,书中 介绍书本式战壕打火机是 模仿《圣经》,总体说没 有错误,这是值得赞扬的 新发现,但其中有两件实 际是当时法国很流行的家 庭相册,而不是《圣经》 ,他虽然没参加第一次世 界大战,但他见过这类相 册。 总之,这本书出版一年 来,我在各个方面都获得 了更多的知识。这次出版 的中文简体字版,不仅增 加了四分之一的内容,还 对原书中一些打火器的器 物说明做了更详尽的补充 ,应该说,中文简体字版 有更强的学术性和实质性 的提高。 导语 这是一本有关取火的历史和文化的书,更是一个展示古今中外打火器的“纸上博物馆”。可读性、可观性、普及性、学术性兼具。 全书以五百多幅图展现了近三百件打火器,作者从设计、工艺、结构、材质、技术和审美等角度对每件打火器进行了简明独到的鉴赏品评,展示了近六百年来打火器从初级原始发展到顶峰的过程。 如果说,打火机是一部分男士随身必带之物,那么,这本关于打火器的“纸上博物馆”就是都市现代人知识(智识)生活的品质之选。 如果没有打火机,我们可以如何取得火及控制它?本书会让我们那“无用的冷知识”宝库更丰富、更有格调。 继家具领域“家青制器”之后,田家青倾力打造的“家青制书”先行之作。 精彩页 64页 题外话 顺便说点收藏的乐事,北京藏龙卧虎,历来是收藏的重地。北京收藏界对古玩的称呼很有意思,甭管多珍贵、多有文物价值,一律称“货”,久而久之,在一些资深玩家的嘴里就念成了“活儿”。 藏品根据价值分为六个级别。最低一级叫“瞎活儿”,指的是赝品,如果制作差得没边了,就叫“大瞎活儿”。第二级叫“大路货”,表示较容易得到且没有太多艺术和历史价值的东西,往往不是文物,更不是古玩,只能算旧货(旧货和古玩有本质区别)。第三级被称为“行活儿”,特点是看上去花花绿绿挺唬人的,吸人眼球,价钱不是太贵,交易换手率很高,是古玩市场上买卖的主力。第四级被称为“好货”,从客观角度讲,“好货”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器物,能收藏到就不容易了。再上一级被称为“尖儿货”,这件多功能烟盒打火机就可以称得上同类东西中的“尖儿货”。第六级也是最高级别的,被称为“狠(横)货”,这一级别的东西能让这个领域的玩家和专家一见到就心跳。人们有一个通病,看人看东西都爱往低了看。往往很好的东西,包括很多“尖儿货”,在很多收藏界人士眼里看也就那么回事儿。但看到“狠货”就都不吭声,从心里服了。 第66页 题外话 在这里要解释一个概念。我们有时看到介绍某西方名牌的独立制作工坊,总爱加上“皇家御用”,其实这四个字和中国的“皇家造办”或“官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欧洲,所谓皇家御用,只是表明王室喜欢用这个品牌的产品,并不意味着生产方不能再给别人设计制作优等产品。反而,谁出的钱多,谁定制的东西就更精美。 第76页 题外话 在认定一件器物的价值方面,中国和西方在“纯手工制作”这一关键词上有较大分歧。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尤其是在古玩收藏者眼中,一件器物得完全靠手工制作,才被认为是纯手工制作;而西方人认为,在机器辅助下手工制作的东西,具有与纯手工同等的价值。这个分歧的背后有历史和价值观的因素,我们不去深谈。就事论事,平心而论,其实中国的砣玉也是有机床辅助的,所以,仅以是否纯手工来评价器物价值是有偏颇的。西方的玑镂工艺虽然是借助了被称作玫瑰机床的机器,但仍需要相当智慧的设计和难度极高的操作技术,而且制作出来的器物并非完全相同,仍有手工制作属性。我早年接受中国传统的观念,但随着自己看到的西方器物越来越多,对玑镂工艺越来越了解,我的观念改变了。玫瑰车床的制品,有艺术成分,而且其操作工艺——比如在弧面上做出复杂图案——难度也很高。 第96页 题外话 看过这些汉式火镰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精美打眼的,挺不过瘾。在多年收藏火镰的过程中,我也总期盼着能找到精美有品位、称得上艺术品的、中原汉人使用的火镰,但一个没有见到,让我很失望。慢慢地我想明白了,因为汉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喜爱的器物是文人用具,若是涉及琴棋书画,器物就会讲究得无以复加,例如古琴名堂多,琴桌名堂多,连琴桌上放的砖都大有名堂,文人书房里用的东西就更不得了。而火镰是纯粹的使用工具,在读书人的眼中不算个玩意儿,在中原文化中没有任何地位,也就没有被做成艺术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