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熊月之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24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风在《魔都》一书中以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称其为“魔都”,“魔都”由此成为上海的代名词家喻户晓。上海之所以被成为魔都,充满魔力与魔性,其根源在于租界的设立而形成“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即租界和县城)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的结果,使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兼容”的都市,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同时,由于租界的存在,近代上海在文化上产生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与集散效应,使得上海城市文化呈现两极并存的特点: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摩登性与传统性并存,贫富悬殊,高度分层,有中有西,有土有洋,中西混杂。作者熊月之先生从异质文化的角度,从市政格局、人口结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婚姻状况、娱乐休闲、语言变迁诸方面,综合研究了近代上海开埠以来的社会生活,探求魔都背后的魔力与魔性。本书视野宏阔,见解独到,资料详实,分析细致,文字生动,在诸多上海市研究专著中独具一格。
目录
引言:魔都得名及其内涵延续与变易
一、自然禀赋与人文传统
1.襟江带海,亲近海洋
2.长于海运,重视商业
3.徐光启的开明思想
4.华夷平等思想
二、被动开放与奇特格局
1.五口通商,上海独盛
2.一市三治,结构奇异
3.战时中立,利益与共
4.顺应开放,利用开放
5.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三、重视法治,信守契约
1.法治传统与居民自治
2.四类司法机构
3.会审公廨与协商司法
4.契约意识,诚信至上
四、不甘落伍,自尊自强
1.见贤思齐,勇立潮头
2.错位发展,智慧竞争
3.爱国思潮,洪波涌起
4.红色文化,光明摇篮
五、兼容并包,各得其所
1.外侨众多,各行其是
2.五方杂处,分中有合
3.众教并立,各美其美
4.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5.扶危济贫,守望相助
六、从蓄势待发到主动开放
1.闭关时代的开放努力
2.主动开放渐臻胜境
3.世博会绽放开放之花
4.从华交会到进博会
七、创新激发不竭动力
1.集中优势组合创新
2.发展思路演进历程
3.制度创新两大手笔
4.开发浦东创造奇迹
5.知识创新繁花似锦
八、天下意识,云水襟怀
1.支援全国,倾情奉献
2.结构转型,统筹兼顾
3.帮助转岗,众擎易举
4.支援内地抗灾抗疫
九、海派风格独树一帜
1.趋新崇优
2.行为敏捷
3.周密精细
4.追求雅致
结语
后记
序言
引言:魔都得名及其内涵延续与变易
“魔都”是上海的外号、绰号或昵称。几年前,从
事上海城市形象研究的有关课题组曾发放千余份问卷,
在上海本地人士、外省市人士和外籍人士三类群体中开
展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题涉及上海的外号、绰号或昵称
,结果“魔都”得票最高。2017年,上海城市形象宣传
片《魔都·魔都》上线,伴以魔都之歌,更使得魔都之
名广为传播。
“魔都”原是近代日本游客对上海城市的谑称,经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用作书名《魔都》于1924年出版,此
后遂成为大众领 域的术语,并在20世纪20—40年代已
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外号归
于沉寂,无人提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社会经济
奇迹般发展,上海城市管理神话般表现,也随着学术界
对于上海历史的深入研究,以及影视界的推波助澜,“
魔都”一词又空前活跃起来,并成为上海的网红名称。
魔,有魔幻、神秘、奇异之意。村松在书中没有对
“魔都”的内涵做出专门界定,他使用“魔都”一词主
要强调上海存在许多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地方。正如
留日学者刘建辉所说,在村松那里,上海之所以被称作
“魔都”,是由于这座城市具有世界上其他城市所没有
的“魔性”,即异乎寻常的特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
源则在于因租界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相互渗透,
相互冲突,使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异质兼容的都市
,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魔都》一书翻译者
徐静波亦指出,村松笔下的上海,是“明亮”与“黑暗
”混为一体的城市,“当年的上海,虽然总体社会环境
动荡不安,然而因处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卵翼之下,局部
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差不多拥有远东最繁华的商
业和娱乐业,这就是梢风笔下魔都的所谓‘明亮’的一
面。而另一方面,整个中国尚处于战乱状态,公共租界
、法租界与华界各自为政,法律与行政都局限在自己的
管辖区,因而上海也往往成了藏污纳垢的混沌之地,且
由于战乱和部分农村破产,周边区域的贫民纷纷涌入上
海,因而也就有了众多犄角旮旯的存在”。
当下人们以“魔都”指称上海,依然在于突出这座
城市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在以上海与中国、东亚
乃至世界其他众多大城市相比较以后而突显出来的,也
是在历史的延续性与变易性中呈现的。
翻阅当下人们述及上海“魔都”的文章与书籍,可
以发现“魔都”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城市建筑、
城市管理、经济奇迹、科技成就、生活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等方面,具体事象如摩天大楼、服饰时尚、
重视契约、崇尚独立、尊重女性、国际化程度较高、咖
啡馆特多等。有篇题为《魔都印象》的文章,从高、俏
、幻三个方面称赞上海城市之美,可以视为当下使用“
魔都”一词内涵的代表。文章称:“上海美到哪种程度
? 一时难以言表,久而久之,‘魔’就成了人们挂在嘴
边的赞美之词,于是有了魔都的开始。”还有一篇阐释
“魔都”的文章写道:“或许,真的没有‘魔都’这个
称谓更适合上海这座城市了。无论是民国风情的老上海
,还是现代化都市的新上海,错综迷离始终是它最真实
的存在。事实上,魔都相对于‘帝都’北京、‘妖都’
广州而言,特指上海。”
当下“魔都”是对近代“魔都”的沿用。当下“魔
都”与近代“魔都”有相通之处,都是强调上海特殊之
处,或曰异乎寻常之处,但近代“魔都”大体是中性词
汇,是善恶一体、美丑兼具、无以名状的混沌之物,是
不可名而强以名之的独创名词,而当代“魔都”则主要
是赞叹性、褒扬性词汇。近代“魔都”属他称性词汇,
是外号、绰号;当代“魔都”则既是他称性词汇,也是
自认性昵称。陆建非准确地辨析了近代“魔都”到当下
“魔都”内涵的延续与变易:
年轻人追捧“魔都”一称,殊不知“魔都”其实就
“摩登都市”(modern city)的简称,那“摩”变这
“魔”,谐音生发新意,恰巧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如同
万花筒一般的善变、梦幻、猎奇、冒险等特质,确实为
历史基因使然。这些源远流长的气质与秉性,正是这一
城市在中国历史演化中和现实发展中不断“领先、率先
、争先”而催生并遗存的。
上海城市的特殊之处,或曰异乎寻常之处,无论在
近代还是当代,都是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表现。
所谓“城市品格”,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
、观念文化和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
,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
质。关于上海城市品格,笔者此前写过一本《上海城市
品格读本》,鉴于其书是面向中学生的知识性读本,同
时受篇幅限制,很多关于城市品格生成、演变的历史过
程,以及相关知识无法细述,一些学理性论述也难以充
分展开,因此书出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在这个意义上
,本书便是那本书的补充与深化。
翻检近代上海历史,能够突显魔都特点的地方,或
曰异乎寻常之处,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自然禀赋,卓
导语
1.在上海开埠180年的今天,该书是读者深入了解上海由江南小渔村一跃成为全球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原因的通俗读本。
2.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故事、上海精神、上海品格、上海文化的学术通俗读物,领略魔都上海的魔力与魔性(精)。
3.为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打造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支撑。
精彩页
【精彩书摘】:魔都上海的魔象,即上海物质文化,包括摩天大楼、宽阔街道、一江(黄浦江)一河(苏州河)等;魔力,即上海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通过这些行为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创造力、同化力;魔性,即观念文化或曰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就是开放性、创新性、包容性,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科学性、精细性、精致性。
外号、绰号与自号不同。一个人的自号未见得与其人本质有关联,但一个人的外号、绰号通常与其人本质有一定关联,就像呼保义、智多星、黑旋风、鼓上蚤之与宋江、吴用、李逵、时迁那样。“魔都”确在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某种程度上,活画了上海城市的形象,揭示了上海城市的本质。
不同时代上海魔都的内涵有所不同。近代魔都上海异乎寻常的魔象,最直观的表现是:华洋共处,五方杂处,世界各地侨民,中国各地移民,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南腔北调,应有尽有,蔚为奇观;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既有从欧美传来的电影、话剧、舞蹈,也有中国本土的昆曲、京剧、滩簧,既有圣诞老人,也有城隍老爷,既有高级美容店,也有路边剃头摊;贫富两极,同处一隅,一边是摩天大楼,一边是低矮茅棚,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富者腰缠万贯,足以敌国,贫者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治乱两端,共在一城,一边秩序井然,安居乐业,一边走私贩毒,乌烟瘴气,一边战火纷飞,一边歌舞升平。
造成这些魔象的背后因素,是4条魔性:一是高度开放,无所不容;二是一市三治,各行其是;三是战时中立,长期和平,相对安全;四是中外利益共同体,亦中亦西,交错混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4条叠加在一起,构成上海独特的魔性集成,是上海以外的中国其他城市,也是包括亚洲、欧洲和美洲在内的全世界其他城市都不曾有过的特性。
这4条魔性交互作用,共同发力,形成上海超强集聚功能,包括人口(含人才)、资金、资源、技术、信息与产业集聚,使上海成为多功能经济中心(包括内外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工业中心)、多门类文化中心与多样性娱乐中心,成为全国特大城市。
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没有一个笼罩一切、渗透一切的权力机构从整体上进行管辖或控制;亦中亦西,中西两种文化在这里都很有影响,但哪一种都不占绝对优势。这里没有统一的政治辖制机构,没有统一的社会控制机构,没有统一的文化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从文化生态学来说,类似于文化原生态,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各地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情风习,在这里相对从容、相对平静、相对理智地交流,包括各种领域、各种层次文化的会面、碰撞、理解、融合,其中既有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的,也有只以己为美而以人为丑的。通过较长时间的此类文化的会面、碰撞、理解、融合,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都市文化平衡,即不同文化之间异乎寻常的包容。这种平衡与包容,不是某个政治集团、某个文化哲人事先设计、规划的结果,而是在社会演进中逐渐形成的,亦即哈耶克所说的社会自发秩序。
近代上海文化对于人类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着典范性意义。
先从上海国际移民与世界文化关系来看。一方面,来自世界各国各地侨民,在上海各依其本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衣、食、住、玩各行其是,各有以其本国人为参与主体的总会,在治外法权保护下各司其法,各信其教。全世界许多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祆教,在这里都有活动,但是,上海没有发生过因宗教而起的大型或尖锐冲突。民国初年,李佳白等人在上海倡导的不同宗教之间的和平对话,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谋划宗教和谐,这与上海特别的文化环境有直接关系,也是上海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以欧美白人侨民为主体的两租界西人,特别是其上层人物,包括外国领馆人员、两租界董事及其他管理人员、富裕商人等,自以为文化优越,歧视、鄙视华人,不屑与华人深入交往,公园、跑马厅、总会及其他娱乐场所限制华人入内,长期剥夺华人在租界的参政权。但是,在上海这么一个不算很大的城市空间里,哪怕先前持有文化傲慢心态的欧美白人侨民,有机会对中国人、中国文化进行长期、广泛、深入的接触、观察与了解,到头来,也会促使他们逐渐改变先前的傲慢与偏见。且不说犹太人、白俄等带有难民性质的侨民,相对容易理解、接受中国文化,有那么多人在艺术、建筑方面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即使是在常态下来到上海的欧美侨民,这类人也所在多有。傅兰雅来沪之初,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与其他欧美侨民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是二十多年之后,译书、办报、讲学,与中国知识分子交往,对中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捐献巨款设立上海盲童学校,在美国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著名的对华友好人士。雷士德更为典型,这位在上海英侨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