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亮在《一个人的故乡》一书中的文字是可以被称之为美文的,但绝对不是按照“美文体”的制作方式制作出来的,而是从他自己灵魂深处汩汩流淌而出的一篇又一篇干货,绝不类似他人,也不和自己雷同。像《看看昙花》这篇写刹那芳华而显得异常生动的文字:“昙花有‘月下美人’之称,这样闹哄哄的场合它是无奈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的故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凌亮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凌亮在《一个人的故乡》一书中的文字是可以被称之为美文的,但绝对不是按照“美文体”的制作方式制作出来的,而是从他自己灵魂深处汩汩流淌而出的一篇又一篇干货,绝不类似他人,也不和自己雷同。像《看看昙花》这篇写刹那芳华而显得异常生动的文字:“昙花有‘月下美人’之称,这样闹哄哄的场合它是无奈的。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故乡》是作者凌亮关于“故乡”的随笔散文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包括一个人的故乡、故乡的人物、故乡的风景、异乡的风景、文字里的故乡。作者用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触角和灵动的飞扬的思绪,写出自己眼中的故乡的情、景、人,在醇厚的乡情中品味生活中质朴的醇香和自然清新的美好;在对故乡山川河流、风俗人情和亲人面容的细致描绘中,也折射出作者故土难离、亲情难舍的淳厚真情。全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人生的感悟和质朴的思考,格局精巧,文字晓畅,主题鲜明,许多篇什读来十分亲切、感人,洋溢着生活的原态和质感。 目录 辑一 一个人的故乡 1973年,凌晨的一声啼哭 1984年,三好学生 1985年,梦里的桃花 1986年,学校的夜晚 1990年,命运的路口 1993年,在山村教书 1996年,现实的婚姻 1998年,前世的情人 1999年,父亲已乘黄鹤去 2000年,小城边缘人 2007年,世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辑二 故乡的人物 大舅 舅婆 二表叔 姨娘 姨爹 亲家公 四姐夫 二哥 先生张浩生 一个女子的梦想 辑三 故乡的风景 乡下老屋 小河淌水 五月乡村的夜晚 少年的茶园 怀念牛 心在青山绿水间 乡村赏雪 母亲的菜园 兰花 亲亲稻子 故乡的千层锅 九龙池览胜 深秋的花树 游弋在记忆里的鱼 山水清音牯牛降 采蕨小河边 后山 辑四 异乡的风景 宁静的响潭 高山上的村庄 金秋平里听民声 京城片羽 城里的树,乡村的魂 乡村访古 看看昙花 柳之媚 桃花 面朝祁山,春暖花开 街头玉兰 路边的风景 五月驿站 辑五 文字里的故乡 坐下来读书 购得好书闲时读 文学让人谦卑 读书是件幸福的事情 文学青年 我的文学梦 我们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头顶上的《古兰经》——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观后感 温暖——读许辉、苗秀侠长篇小说《农民工》有感 阅读孙洁 平易近人的李老9币 喜爱文学的潘老师 马露先生其人其书 怀念苏老 鲍老送我养志图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爱好 人生没有借口 点亮心灯 和谁在一起 一年好景君须记 业余时间 时间在流逝 向上的春天 让生活慢下来 母亲的生活哲学 小楼听雨 阊江望云 小城听鸟 梅城望月 享受阳光 仰望天空 神秘园呓语 正月四帖 难忘2008 你好,2012 朝颜朵朵为君开 雨水里长大的春天 清明回故乡 初恋是道坎 在城里过年 寂寞地芬芳着 和主人一同散步的狗 夏饮徽菊一杯凉 人间有味是清欢 咸菜茨菰汤及其他 自吐霜中一段香 四十岁说 后记 试读章节 1984年,三好学生 乡村是一所大学校,它除了有专门授课的学校外,还有可供我们尽情玩耍的大自然。在1979年秋天走进学校读书之前,我是母亲的“小尾巴”,一天到晚跟着母亲到这到那。当在粮站上班的父亲将我带到继发公家报名读书时,我才知道他家是一个临时的学校。那时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学校。没有校牌,也不写校名。就是村里大大小小愿意上学的孩子集中在一个大一点的地方,由村里读了点书的青年人来教。一个老师要教好几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按今天来讲,就是复式班教学。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是从石台县新桥迁入我村的陈老师,个子不高,眼睛大而亮,我们怕极了他。我记得那年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是38分,好像全村学生没一个及格的。第二年秋天,我们就到坐落在马路旁边的新学校广大小学读书了。在继发公家读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家养的那只白山羊,有时课上到一半,它便从厨房跑进客厅“咩咩咩”地叫起来。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时,陈老师便点几个学生将它赶走。当时,我们最讨厌的是扫地,因为那只山羊常在我们上课的地方留下羊粪蛋,一不小心,便踩到“地雷”了。 广大小学是一所完小,一到五年级好几个老师教。我记得还是从一年级开始读起的。我的学习成绩渐渐地好了起来。可读三年级时,不幸却降临到我的头上。过年的时候我到舅舅家走亲戚,不幸传染上了疥疮。我少时体弱,这个因疥虫感染的皮肤病整整折磨了我三四个月,我记得姐姐用硫黄水给我洗澡,父亲用蜡烛油同一种药和在一起烤热了淋在我的屁股上,还听人说,用敌敌畏兑水洗澡疗效最好。可能因我当时实在是太瘦弱了,才没有用此法治疗。那年夏天热极了,我只能穿一条大人的裤衩,双手无法端碗吃饭,身体剧烈瘙痒,姐姐一天到晚跟在我旁边打扇降温、喂饭喂茶。后来,这些可怕的虫子终于离开了我的身体。我在家里待了三个多月未上学。自然,三年级我要重读了。 1983年秋天,当我再次走进学校同刚升上来的新生和留下来的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读书时,我的学习欲望突然被激发出来了。语文、数学每门功课我的成绩在班上都是最好的。1984年,我被评为三好学生(这是我读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品德好、学习好、体育好,当时我最多只有两好。我的体育在同学们当中应是最差的一个了。6月1日,我们被部队的军车载着驶入驻扎在当地的团部大礼堂,我看见了来自全乡的所有学生和老师,足足有六七百人。部队家属免费为我们发放冰棒。当我跟着各校的三好学生走上主席台领奖时,心里真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激动。这里我要感谢一位姓占的老师,他是我的班主任,是他告诉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他在师范进修过,书教得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第二年他就辞职回家了。如果他继续教书,如今已是拿着三千元左右月薪的公办教师了。 广大小学是我的母校,每次回家或到城里来,我都透过车窗看它一眼。尽管我从下车的地方走到学校不过五分钟,尽管校牌上的字是我后来用毛笔端端正正书写的,我也只能看它一眼了。 正月回家遇见已当了爷爷的陈老师,问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那上学,他说,一年级和幼儿班一共6个,他一个人教。当年这里可是有一百多人啊。(P5-P6) 后记 后记 2013年似乎有个小小的遗憾,本打算在自己四十岁生日的时候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礼物,那就是将之前发表的文章选出百把篇编成一本散文集送给自己。这件事在当时还真的去做了。百把篇十几万字分五辑一篇一篇校正下来,当时那份感觉还真是忙并快乐着。后来因其他原因,这项计划就搁浅了。十几万字藏在那个黄色的文件夹里,每每看到,有一种失信于人的歉疚。 今年暑假得闲,我再次点开那个黄色的文件夹,一篇一篇阅读自己的文章。这些参差不齐、手法各异的文章是我写的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我是1995年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到今年刚好整整二十年。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文字,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有兴奋,也有失落,有自卑,也有自信。我在修改过程中尽量保持原貌。即便是一篇今天看来极其稚嫩的文字,我想在当时也是真诚书写的。它们承载了我当时的所思所想,见证了曾经的岁月,是人生在场的记忆。对于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好与不好,“写下就是永恒”。我越来越认同文字的记载大于头脑的记忆,描述细节的能力记忆无法同文字相比,这是我没有放弃写作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所有写作的人认同的一个观点吧。 一篇篇文字,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同样希望将它们集中起来出一本专著,尽管书海茫茫网文无数,一个写作的人对自己的文章怎么说还是有着一些念想的。从生存状态上说,那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个观照。古代文人士大夫将此称之为“高拔的文化品位和闲雅的精神追求”。晚明以至清初的江南文人中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备它一顶轿,讨它一个小,刻它一部稿”。且不说古代的读书人有其颓废的一面,这“刻它一部稿”多少还体现了一个读书人高雅的精神追求。今天读书出来的人似乎对读书写作一类事情兴趣不大,一个读书写作的人在一个群体里仿佛是一个另类。我记得自己的一些文章在当时还是以笔名发表的,似乎并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这样的文章是我写的。 我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故乡,写自己一时的感想。一些读过我文章的人,即便不认识我,大抵也能从我的文字里看到我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为什么选择自己来书写,而且写的差不多都是一些忧郁的陈年往事?我想,这一方面与我的童年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我们这群20世纪70年代生人是中国历史上两件大事情经历者中的主体:一是多子女家庭的结束,二是从故乡来到异乡生活。这两件事情让我们感到茫然和焦虑。我们从多子女家庭成员成为独生子女的长辈,在教育问题上经历着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考验。另外,在异乡工作和生活,那个叫作“故乡”的地方从此便成了我们心头永远的隐痛。我的一些文章正是选择了这样一些素材作为我情感、思想表达的载体,以纸上还乡的形式表达我无尽的乡愁和对人世的忧伤。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说:“认识故乡的办法就是离开它;寻找故乡的办法,是到自己的心中,自己的记忆中,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寻找它。”这话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我的这些文字都是在我27岁离开故乡之后书写的。老实说,我的文章并不“好看”,相对还有一些沉重,我之所以在人生的某个时期写出它们,是想让和我有着相似境遇的人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它们,接纳它们就是悦纳自己,善待自己。我以打开自己疼痛的方式书写自己,舒展自己,归根结底是想让自己的灵魂飞翔起来。在读自己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感觉我尝试努力去做了。写下就是放下。我以书写的方式安抚自己的心灵,安顿自己的内心。苏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在异乡建构自己的文字疆域,不是乌托邦,是筑造灵魂栖息的小屋。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安徽省作协副主席、黄山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平易老师,不仅因为他十分乐意为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作序而让这本小书增色不少,而且因为我的多篇文章都是在他编辑的版面上发表的,每一次对我而言都是莫大的鼓励。我还要感谢那些在工作、生活和学问上给予我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的亲友师长们,恕我在此不一一列举姓名了。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家人,没有他们的影响、理解和支持,我在工作之余也不可能安下心来读点书写点文字。谢谢你们! 凌亮 2015年8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