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对鄱阳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详细梳理整编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鄱阳湖流域古代常见的原生态自流灌溉工程和河流渠道人工灌溉工程等两种灌溉工程,深度挖掘其形成的机理、演变的过程、系统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工程的独特性和适应性、管理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提炼出所蕴含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技术,揭示出对现代生态水利设计、建设、管理的启示,有利于江西省在用古代水利工程科学、经济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本书对进一步深入挖掘古代水利工程的内涵,更好的传承保护的水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利工程研究、古代水文化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和水文化科普工作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鄱阳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分布及特性研究 2.1 鄱阳湖流域古代水利建设的发展演变 2.2 鄱阳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分布状况 2.3 江西省古代水利工程特征分析 第3章 原生态自流灌溉工程——以崇义上堡梯田为例 3.1 上堡梯田工程概况 3.2 上堡梯田灌溉技术 3.3 上堡梯田与国内典型梯田对比分析 3.4 崇义上堡梯田工程价值 第4章 河流渠系人工灌溉工程——以泰和县槎滩陂为例 4.1 槎滩陂水利工程概况 4.2 槎滩陂灌溉技术 4.3 槎滩陂工程价值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序言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 源和物质条件,支撑和影 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 国治水历史悠久,兴水利 、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 的大事,留下了大量弥足 珍贵的古代水利工程,这 些古代水利工程打上了当 时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的 烙印。大量的古代水利工 程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灌 溉、防洪、排涝等重要作 用,是传承古代水利文明 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习 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利遗 产的保护、挖掘和传承文 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发表重 要讲话,我国愈发重视古 代水利工程的遗产文化传 承,并制定了相关规划和 文件,对进一步挖掘和传 承古代水利遗产进行统筹 规划和指导。因此,进一 步凝练和汲取古代水利工 程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为 现代水利工程寻求新的设 计和治理之道,对建立与 当前水安全发展形势相适 应的治理管理体制具有重 大意义。 江西地处鄱阳湖流域, 是水利大省。古代先民在 管理水利、治理江河、与 水旱灾害作斗争上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修建了众多 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 今天,江西许多古代水利 工程仍然得以保存,且在 运行数百年甚至千年后依 然发挥着灌溉和防洪等功 能,如泰和县槎滩陂水利 工程、赣州上堡梯田群落 、赣州福寿沟、星子县( 今庐山市)紫阳堤、婺源 县江湾镇汪口碣等。诸如 此类的工程在江西省内还 有许多,这些水利工程不 仅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 独具一格的江西水利科学 技术体系。 本书是在“泰和县古代水 利工程槎滩陂对现代生态 水利建设的启示”(编号 KFJJ201405)、“江西省民 国以前水利工程资料整编 及挖掘”(编号 ZXKT201509)、《上堡梯 田原生态自流灌溉系统研 究》(编号ZXKF20l703) 以及《江西省古代在用水 利工程的保护策略研究》 (编号2016-007)等课题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 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对 鄱阳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 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整编, 摸清了鄱阳湖流域在用古 代水利工程的分布规律和 特点,并通过选取典型的 两种灌溉工程进行深度的 技术挖掘,深入分析水利 工程的形成机理、演变过 程、系统科学性等全生命 周期的多维度的价值体系 ,提炼出所蕴含的设计、 建设和管理技术,总结出 对当今现代生态水利设计 、建设、管理的启示,以 期能更好地传承古代水利 工程所蕴含的科学技术体 系,弘扬和发扬江西鄱阳 湖流域独特的水文化价值 。 本书共分为5章:第1章 介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背 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 状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 主要介绍鄱阳湖流域古代 水利建设的发展演变和江 西省各设区(市)的古代 水利工程的分布状况和工 程特征;第3章以原生态自 留灌溉工程崇义上堡梯田 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 其他梯田进行对比,进一 步深入剖析其科学原理和 内涵;第4章以河流渠系人 工灌溉工程槎滩陂为例, 深入剖析其科学技术体系 ,同时以三维模型的形式 展示了不同时期水工建筑 物的建造方法及工程结构 ;第5章总结了本书的研究 成果和结论,进一步梳理 了本书的创新点和未来工 作的展望。 本书是在作者主持的研 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整理 编写而成的。在项目研究 过程中,得到了江西水利 科学院的技术指导以及胡 强、彭圣军、熊威等同事 的帮助,在此向支持和关 心本书出版的所有单位和 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也 感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 参阅了大量有关历史、水 利史、水文化史等方面的 研究资料,部分内容已在 参考文献中列出,但难免 有遗漏,在此一并向参考 文献的各位作者致谢。 由于时间紧迫、作者水 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 些错漏,不当之处敬请读 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1年l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