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心理学视角,从善的认知、善的情感、善的人格、善的行为等角度分析善的本质和规律,揭示恶的本质和原因,探讨善的心理的教育机制和善的学习方式。本书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助于提升人们善的自我修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郭晓飞,男,浙江诸暨人,198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现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任教于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心理调节的原理和应用》《颠沛的命运与不羁的灵魂一一徐渭心理论》等,在《心理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全文转载。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目录 第一章 心理学视域的善恶界定 第一节 伦理学视域的善的界定 第二节 心理学视域的善的界定 第三节 心理学视域的恶的界定 第四节 心理学视域的冷漠 第二章 善的认知及其心理机制 第一节 人的善恶认知 第二节 善的认知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善恶判断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 善的观念内化的心理机制 第三章 善的情感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人的善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第二节 人的恶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人的善的情感的发生机制 第四节 正义感及其发生机制 第五节 仁爱情感及其发生机制 第四章 善的人格及其形成机制 第一节 伦理学视域的善的德性 第二节 善的人格及其特征 第三节 恶的人格及其特征 第四节 冷漠人格及其特征 第五节 善的人格的发展规律 第五章 善恶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的本能对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功利心理对人的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人的认知和观念对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人的情感对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五节 人的人格对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六节 社会因素对人的善恶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 善的行为及其养成机制 第一节 人的善的行为 第二节 人的恶的行为 第三节 爱国行为 第四节 慈善捐赠行为 第五节 孝的行为 第六节 善的行为的养成机制 第七章 善的人际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心理学视角的和谐社会 第四节 人际善的关系 第五节 人际爱的关系 第六节 善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机制 第八章 善的心理的教育机制与教育方式 第一节 善的教育价值 第二节 善的教育要求 第三节 善的教育内容 第四节 善的心理的教育机制 第五节 善的心理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