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什么是藏族思想文化的世界?它的纵向发展历程与横向内容要素是怎样的?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为了让更多的人步入藏族思想文化的奥堂一窥究竟,此书即从境界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缘起论等五个方面向人们展示了藏族精神文化境界。 会通藏汉,学贯中西,熔铸古今,借史鉴今,这应成为藏学研究者的遵循和追求,吾等后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抱着这样的学术态度,本书编写组诸位试图从文献到田野,从历史到当今,从哲学到文化,从中国到西方的结合中,透视出藏民族的境界取向、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规范等,并由此而自然融入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大潮之中。 本书的附录部分是清代藏族著名学者工珠·云丹嘉措的学术名著《论十明学》的汉译本。此著作的特点是提纲挈领、通俗易懂地论述了藏族大小五明文化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历史沿革,是了解藏族十明文化的必备手册。 作者简介 班班多杰,男,1952年生,青海省湟中县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西藏文化发展与保护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统战部涉藏问题咨询专家、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特聘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民族大学“杰出人才”;2014年获中组部等五部委颁发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著有《藏传佛教思想史纲》(1993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教育部第二届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论文,2010年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学术论文类一等奖)、《宗喀巴评传》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关于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方面的论文。其中有些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摘录。 目录 总序 前言 ·载体与意义论 第一章 从境界论角度考察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与藏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终极境界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终极境界对藏族信众的影响 第三节 藏传佛教及藏民族境界论的现代转换 第二章 从价值观角度考察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与藏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在乡村民间流传的藏传佛教价值理念 第二节 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理论共相 第三节 藏传佛教价值观的现代正负面效用 第四节 藏传佛教价值取向的现代转换 第五节 在京专家考察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经验总结 ·本体与方法论 第三章 起源与结构:《黑头矮人的起源》中的历史地理本体论 第一节 《黑头矮人的起源》的思维框架取径 第二节 《黑头矮人的起源》的文献结构假说 第三节 器世间的形成 第四节 情世间的形成及吐蕃六氏族的出现 第五节 吐蕃六氏族的扩展与延伸 第六节 吐蕃诸部族地域的划分 第七节 讨论与管见 第四章 起源与结构、功夫与境界:《彰所知论》宇宙结构本体论 第一节 器世界 第二节 情世界 第三节 器情世界形成之缘由 第四节 五位百法 第五节 道法 第六节 果法 第七节 无为法 第八节 《彰所知论》的思想特点及理论来源 第五章 从方法论角度考察藏传佛教辩证思维的合理内核及其与藏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藏族格言、谚语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的合理内核 第二节 藏传佛教经典教义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的合理内核 ·文化与知识论 第六章 从知识论角度考察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与藏族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藏族“十明”知识的发展脉络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外学者对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 笔者对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关系的理解 第四节 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第五节 总结 ·缘起与民族论 第七章 从缘起论角度考察藏传佛教与藏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从历史演变的过程考察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的关系 第二节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考察藏传佛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四节 青海——古今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第五节 关帝信仰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方的传播 参考书目 ·附录:《论十明学》 第一章 知识的基础——文字的形成 第一节 文字的特点 第二节 细说文字的定义 第二章 声明学 大明处概论 声明正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详述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量学 概述 第一节 广论 第二节 总摄推理八句义及三住事 第三节 要义摄为五 结语 第四章 工巧学 第一节 身工巧学 第二节 语工巧学 第三节 意工巧学 第五章 藏医药学 第一节 《四部医典》理论框架 第二节 广说四种养疗法 第六章 天文历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历算 第三节 宏观历算 第四节 算法 第七章 修辞学 第一节 诗体 第二节 辞格 第八章 韵律学 第一节 智达 第二节 杂迪 第九章 辞藻学 第一节 词的定义及分类综述 第二节 辞藻的命名方式 第三节 能奇特了悟组合法 第十章 戏剧学 第一节 拼合的支分 第二节 入门的类型 第三节 概念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