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群落化生存(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播)/人民日报新闻传播前沿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吴占勇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对于现代人使用网络群组的情景现象进行了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衍进。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移动互联改变人类传播生态
2.群落化生存的提出
3.本书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1.网络社区的本体特征研究
2.网络社群的传播动力研究
3.网络社群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
4.文献评述
三、关键概念厘定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1.网络民族志
2.深度访谈法
六、本书结构
第二章 移动生境:群落化生存时代的到来
一、移动传播生境的构成
1.液态连接的新场景
2.网络应用的嵌入式结构
3.网络连接关系的拓展
二、以信息策展聚落成群
1.信息策展:从精选内容到编织意义
2.群落边界的自反性更新
三、群落化生存的特征
1.现实世界与虚拟群落交叠共生
2.商业因素对群落生态深度渗透
3.个体对抗流动社会的缓冲策略
4.社群实存作为一种行动者要素
四、小结
第三章 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传播
一、社区、空间与传播
1.社区的空间属性
2.社区的传播本质
3.混合空间与社区传播
二、以地理位置为驱动的网络社群特征
1.社交的真实感增强
2.弱关系走向强关系
3.身体实践成为社交货币
三、网络健身社群的混合空间实践
1.空间实践的数字转化与自我呈现
2.空间意象的个体描画与意义再造
3.空间功能的集体改写与文化生成
四、小结
第四章 网络直播社群的数字亲密关系
一、直播技术与拟社会关系塑造
1.媒体视野下的拟社会关系
2.直播的技术特征与社群形塑
二、直播社群亲密关系的制度化设计
1.可视化表征的亲密关系
2.仪式化塑造的亲密关系
三、直播社群中的名气生产
1.人格的商品化
2.网络主播的亲密话语惯习
3.主播与社群的名气共生
四、小结
第五章 网络粉丝社群的数据化情感劳动
一、从粉丝参与式文化到情感劳动
1.能动的粉丝与劳动的粉丝
2.粉丝情感劳动的数据化转向
二、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运作机理
1.个体:因情而生的劳动责任
2.外部:“数据—偶像”因果逻辑下的劳动竞争
3.内部:组织严密的劳动分工
三、粉丝社群情感劳动的异化表征
1.基于社群行动的观念极化
2.从自主的身体到工具化身体
3.明暗交错的劳动控制
四、小结
第六章 网络疾痛社群的压力叙事与效能重塑
一、自闭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叙事
1.“分离”的社会交往
2.“脱序”的生命历程
二、社群互动中的自我效能重塑
1.从可知到可见的疾痛共同体
2.在生活叙述中召唤亲职效能感
3.个体经验与公共议题的转化
三、网络疾痛社群“双向螺旋”的传播特征
四、小结
第七章 移动网络社群的新型生成逻辑
一、本土逻辑:地方性的回归与微部落化
1.重返在地社群
2.微部落化的形成逻辑
二、资本逻辑:形塑消费性社群的外在力量
1.网络平台内容、关系与消费的集成
2.从“买什么”到“做什么”的消费控制
三、生活逻辑:网络社群作为社会资本中介
1.作为生活政治实践的网络社群
2.移动网络社群中的社会资本扩展
四、小结
第八章 移动社群传播的隐忧与风险
一、社群传播的隐私管理
1.数字时代的隐私披露
2.隐私传播的信任风险
二、社群消费的愉悦幻象
1.资本权力的生命化逻辑
2.消费与认同的关系迷思
三、社群交往的现实分化
1.被遮蔽的“时间效应”
2.圈层社会的催化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
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
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
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
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
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
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
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
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
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
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
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
逻辑之中。移动互联技术使
人类所处网络信息场景与现
实生活场景前所未有地深度
融合,基于互联网的社会交
往变得频繁而富有真实性,
其中亦伴生着更为明显的社
会资本流动线索。当信息、
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
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
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
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
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
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
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当我们习惯了在各种各
样的网络群组中游移穿梭,
本书作者对这种情形进行了
敏锐洞察,提出“群落化生
存”概念,以学术研究中的
陌生化视角对我们习以为常
的网络实践进行再度省思。
本书不仅从移动传播的技术
角度剖析群落化生存的型构
机制,还深入到移动互联时
代出现的新型网络社群,以
及相比有线网络时代具有显
著变化的在线社群,通过实
证研究探索移动传播生态下
网络社群的生成逻辑以及传
播特征,以此探查人类交往
结构如何伴随技术的变化而
衍进。总体而言,本书的亮
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观点新颖。
书中通过对“群落化生存”这
一概念的创新阐述,揭示了
移动传播环境下网络用户类
聚与群分的表征、特点及原
因,其中作者阐述的信息策
展理念、用户连接方式的变
化、以固着对抗流动等观点
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作者
建立技术、用户与社会三元
互动的分析思路,对移动传
播生态下网络社群的生成逻
辑进行分析,既讨论了地理
定位技术如何创新性地塑造
了串联线上线下两种空间的
在地社群,又探究了消费、
文化等社会结构性力量对网
络社群的建构方式,还诠释
了用户如何随时随地利用网
络社群满足现实生活需要。
这些新机制、新路径与有线
网络时代的在线社群形成显
著区别,对人们理解移动网
络语境中的社会交往结构变
化富有启发。
第二,研究过程扎实。
网络社群研究归根到底是对
社群中鲜活个体的研究,作
者运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民族
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
既能把握个体在网络社群中
的行为、动机和深层感受,
又能关照网络社群整体的传
播特征和样态。作者的观察
不局限于网络世界,而是跟
随社群行动深入现实生活,
全面了解两种时空之下社群
传播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这正是移动互联语境下社群
演变的新趋势。比如,作者
对城市跑团进行了两年有余
的系统性线上、线下观察,
最终提炼出网络社群混合空
间传播的相关论点。在对社
群的选择上,作者围绕移动
互联传播这一技术生态,选
取既能体现新技术的构造作
用,又在生活中具有一定普
遍性的社群开展研究,以凸
显技术衍进与社会变化的相
互关系。书中聚焦的健身社
群、直播社群、粉丝社群和
疾痛社群等,具备新技术环
境下网络社群传播的典型性
,较好地呼应了本书的研究
主题。
第三,研究视野开阔。
正如本书绪论部分所言,当
前学界针对网络社群的研究
,大都从社群内部或社群本
体进行考察,对影响社群生
成与传播的社会结构性力量
关注不足。因此,本书并非
单纯分析当下网络社群中的
传播机制或情感互动问题,
而是将技术、商业、文化等
宏观结构性因素与微观的社
群传播并置思考,尤其通过
对直播社群和粉丝社群的深
入分析,诠释了商业因素如
何影响网络社群的生成与传
播,为人们理解技术与社会
的互动机制提供更多注脚。
另一方面,本书也跳出了就
传播论传播的思维,将研究
落点置于身份认同、生活政
治、自我效能等更具社会意
义的问题领域,并对社群参
与的风险与后果进行反思,
以辩证视角看待技术与人的
关系。以上开放性视野,较
好地丰富了本书的价值层次

占勇是我的首届博士生
,他对网络社群的关注贯穿
硕博求学生涯,并在步入工
作岗位后依然保持对该议题
的思考。在本书网络健身社
群、网络直播社群等章节的
字里行间,还能隐约浮现出
当年我们在办公室针对这些
问题一起探讨的场景。今日
此书付梓,较为全面地反映
了他对技术变革之下网络社
群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当然
,我们生活在传播技术迅速
更新的时代,个体与共同体
的关系问题将伴随技术发展
呈现更加多元的面相,期待
占勇能保持对该问题的持续
深耕,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导语
在媒介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生活这一问题上,技术影响下的社会交往方式变迁及其带来的关系结构变革是基础而显著的问题,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自我组织能力和协作模式的颠覆性进展。当前,由移动互联网络构成的技术基质,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人类彼此联结和行为实践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带入愈加深刻的媒介化逻辑之中。当信息、服务和人与人的连接融为一体并贯穿线上线下两种空间实践,人们基于共同需求或行动目标而相互聚集的情形成为移动网络传播的日常图景,其背后是人类社会交往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悄然变化。
精彩页
一、问题的提出
当Web2.0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社群的发展也经历着多重转向。地理定位技术孕育网络社群形成的新方式,平台资本逻辑催生网络社群传播的新行动,移动视频技术带来网络社群文化的新样态,垂直细分社群带来网络社会支持的新方式。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加入网络社群的门槛大大降低,社群传播的便利性也显著增强,人们在社群中表达自我、获取知识、寻求支持和建构认同,依据自身需求和传播惯习游弋于不同网络社群之中。社群传播已成为媒介化语境下人类传播的显要特征,是“技术重构生活”的典型例证。那么,移动互联技术如何改变网络社群的形成与传播?社群在深度媒介化的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作为技术产物的网络社群如何引发社会结构性力量重构人类生活?这些都是技术发展基于人类交往方式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新问题。
1. 移动互联改变人类传播生态
1962年,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著作《古登堡星汉璀璨》中提出“地球村”概念,用来形容电子媒介对信息传播和人类交往的影响,“全新的、电子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整个世界重新建构为一个‘地球村’”。60多年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一再印证“地球村”的论断,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让人随时随地能够与身处世界各地的“村民”相连。
然而,传播科技在使人类突破时间和空间樊篱而具备全球范围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在改写着人们位于此时此地的传播和交往方式。简·梵·迪克(Jan Van Dijk)指出,网络社会的范围和大众社会相比既在扩大又在缩小,个人和组织同时在全球和本地的条件下行动、感知和思考,这种全球和本土并存的情形可被称为“glocal”(globle全球+local本土)。如果说互联网技术跨越时空限制将世界各地彼此相连,那么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在连接全球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们的本土化和个性化连接,使人类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新的转变。
方兴东等将投入民用的全球互联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Web1.0时期、Web2.0时期、移动互联时期和智能物联时期。其中,移动互联时期大致以2010年为开端,代表性网络应用从Web1.0时期的门户网站、Web2.0时期的社交媒体转变为移动端APP,网络变革特点从之前的互联网商业化和改变媒体转变为改变生活,社会连接的状态也由之前的弱联结变为强联结。这一时期,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让全球网民数量从2010年的20亿增长到2019年的45亿,增量达到25亿。
移动互联网大范围普及的意义有三。一是让网络真正成为人类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二是为后续智能物联网络发展提供基础,三是改变人类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虽然移动网络依然保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逻辑,但是置于“媒介技术改变人类社会”的宏观命题中,移动互联网发展不仅带来网民总量的显著提升,还将人们从固定的电脑终端面前解放出来,使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深度勾连,形成深度媒介化的生存逻辑,这与Web2.0初期发展阶段显著不同。
2. 群落化生存的提出
在喻国明等学者看来,深度媒介化视角下,原有的“粗放型”社会连接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关系状态,传统的“分布式”社会力量被进行“再度组织”。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人与人关系连接的“精耕细作”体现为本土性、目的性、强关系的连接更为显著,在线交往与个体生活圈子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人们更容易通过自由进出网络社群管理社交关系,并在线上线下的混合传播中实现弱关系到强关系的转化,而“再组织社会力量”,从网民微观视角看,是个体利用网络有效组织自我发展资源,以网络为纽带拓展可调用的社会资本,网络社群则是寻求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由此,无论人们对社交关系“精耕细作”的管理,还是在网络社交中“再组织”社会资本,人类交往在移动互联时代呈现出崭新的形态:群落化生存。
群落化生存,是人们基于随时随地建立连接的移动互联技术,通过网络应用组建及加入网络社群,以此获取社会资本或满足多元的生产生活需求,并依托移动技术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生活的互融互通,最终呈现出的与具有相同身份特征或目的诉求的人群保持或松散或紧密连接关系的人类生存状态。在当今人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中,加入各色各样、大大小小的网络群组已十分普遍,微信群、QQ群、微博群、抖音群、小红书群等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利用工作群发布消息、传递文件,加入居住地附近的商品优惠群接龙抢单,或者在社区群、街道群各抒己见。更多时候,人们加入同学群、朋友群,与身处四海的老友时刻维持着贴近彼此的共在感,或者在网络中寻找附近地域的兴趣爱好小组,加入其中并期待在现实世界与同好者交流经验。当然,在由陌生人组成的社群中寻求生产生活经验,或者为了获得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而进入社群,成为青年群体愈加显著的网络使用方式。无论出于开展工作、获取知识、组织行动等工具性目的,还是为了寻求娱乐、发展爱好、获得陪伴等仪式性意图,人们已经习惯就地聚落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