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总结了过硫酸盐联合微生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体系的方法、机理及过程调控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土壤PAHs背景值调查;极端条件下的功能菌的驯化、筛选与降解性能;2,6-YD-Fe/C材料的制备及含氧芳烃降解菌系的驯化;催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芴酮、蒽醌的过程及机理;不同联合修复体系与PS剂量的响应关系;低温下PS-功能菌修复菲/蒽污染土壤及其生态效应;过硫酸盐一功能菌强化修复现场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作用机制及调控因子等。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多环芳烃的来源、危害与归宿 1.2 原位化学氧化研究进展 1.3 微生物修复PAHs研究进展 1.4 Fe2+/PS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制约因素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本来源与性质 2.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 测试方法 2.4 实验设计 2.5 数据分析 3 功能菌的驯化、筛选、鉴定及其PAHS修复性能 3.1 功能菌的驯化、筛选、鉴定 3.2 不同温度下功能菌对菲/蒽的降解 3.3 酸性环境胁迫下功能菌对菲的降解 3.4 不同盐度添加下功能菌对菲的降解 3.5 12℃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 3.6 本章小结 4 Enterobacter himalayensis GZ6-土著菌协同修复菲/蒽污染土壤的潜力 4.1 Enterobacter himalayensis GZ6降解土壤菲/蒽 4.2 修复过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 4.4 环境因子相关性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5 土壤环境因子对PAHs降解的影响 4.6 Enterbobacter himalayensis G26-土著菌修复PAHs潜力 4.7 本章小结 5 亚铁活化过硫酸盐降解菲的机理研究 5.1 氧化剂需求量的确定 5.2 Fe2+和PS浓度对菲降解率的影响 5.3 菲的降解动力学 5.4 活性自由基的鉴定 5.5 溶液中溶解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5.6 菲氧化中间产物的鉴定 5.7 本章小结 6 2,6-YD-Fe/C-PMS降解OPAHs的性能及机理 6.1 铁离子负载量对9-芴酮、9,10-蒽醌降解的影响 6.2 氧化条件的优化实验 6.3 催化剂的表征 6.4 活化机理分析 6.5 氧化机理 6.6 本章小结 7 Fe3+/Ps-功能菌协同作用的氧化剂量优化 7.1 氧化条件的确定 7.2 PS氧化过程中的活性自由基鉴定 7.3 PS与Enterobacter himalayensis GZ6接口剂量探究 7.4 Fe2+/PS的氧化机制 7.5 Fe2+/PS氧化的影响因素 7.6 PAHs回弹效应的致因及对策 7.7 本章小结 8 Fe2+/PS-Enterobacter himalayensis GZ6的耦合作用机制 8.1 低剂量PS-功能菌联合修复不同菲/蒽污染土壤性能 8.2 土壤SOM和DOC变化 8.3 土壤酶活性及木质素含量变化 8.4 土壤木质素、理化生物性质与PAHs剩余浓度的相关性 8.5 修复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及酶基因分析 8.6 低剂量PS-功能菌对微生物驱动作用 8.7 土壤木质素在联合修复中的作用 8.8 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 8.9 本章小结 9 PS-Enterobacter himalayensis GZ6修复现场石油烃污染土壤及调控因子 9.1 修复期间土壤石油烃的剩余量及馏分变化 9.2 复杂环境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与营养元素的变化及相关性 9.3 修复前后土壤微生物响应 9.4 微生物和氧化对联合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贡献 9.5 关键环境因子对联合修复的影响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