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华杉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
目录
自序 学以润身,切己体察
2024新版序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对儒学最大贡献
第一章 传习录序
读书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丧志
第二章 传习录上
如果一个人说他打通了儒道释,那就是说他儒道释都没入门
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
第四章 传习录下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导语
(1)这回真正透彻理解阳明心学!
(2)逐字逐句讲透《传习录》,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从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3)学“阳明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
(4)对于《传习录》中的每一句话,华杉都指明其出处,并结合历代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逐一讲解。
(5)作者华杉,研究国学三十余年,代表作《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近百万册。
(6)2019年出版版本,畅销5年,累计加印15次,开卷销量已过5.2万册
(7)新版全文审校,新增作者再版序
书评(媒体评论)
2016年,华杉位列企业家作家榜第九,是榜单
上少有的“超出具体的商业领域,而对传统文化经
典进行解读的作者”。
——华西都市报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
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在写作
手法上也更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理解,我认
为价值非凡,具有标杆意义,至少能流传一百年。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 吴怀尧
精彩页
《讲透王阳明传习录》(2024新版序,有删减)
“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对儒学最大贡献
说到王阳明的思想,大家能脱口而出的,是“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不过,整个思想的起点,或者说本书的“文眼”,在于“格物致知”四字,把这四个字理解了,才能理解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传习录》多处讨论“格物致知”,我特意把它提出来,在序言中加以说明,帮助读者阅读本书。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大学》是儒学入门之书,阐明了儒家关于学习的内容、目标和为学的次序途径,是为整个学习开“纲目”的——“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有了纲目,才知道儒学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一个归拢处。不搞清楚纲目,后面就是一盘散沙,拎不起来。《大学》一书的全部内容,就是讲解三纲八目。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八条目的前两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它们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平天下了。你要想平天下,必须先实现治国;要治国,必须先齐家;要齐家,必须先修身……依次一直到格物。也就是说,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致知是诚意的必要条件……一直到平天下,依次都是必要条件关系。
反过来,只要你格物了,就一定能致知;只要你致知了,就一定能诚意;只要你诚意了……一直到平天下,依次都是充分条件关系。
关键就在这里,八条目是八步修行打通关,只要你过了第一关,后面七关就全部自动打通!功夫不是太简易了吗!正如王阳明所说,如此简易洒脱!
朱熹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如果你没有把天下万物都研究透,你的“知”就还没有穷尽。必须用力日久,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没有没研究到的,才能达到“知之至”。
所以,朱熹的“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是达到“知之至”,是“至”,不是“致”。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而格物致知是要搞清楚全部万事万物,那格物致知永远完不成,诚意正心后面的步骤就永远开始不了。
王阳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说朱熹错了!格物致知的格,不是研究,而是“格正”,是一个格子,是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物呢,就是你每天遇到的,要处理的每一件事物,那事物来了,你就拿出是非善恶的格子往上面一套,套得上,就是“是”,是“善”,就去做;如果套不上,就是“非”,是“恶”,就不要去做。这样,每一件事的是非善恶,都了了分明。这就是“致知”,是致良知。良知自然会知,你自己都知道,没有不知道的。
知道该怎样,那么该怎样就怎样,这就是诚意。有这个诚意,心就正了,不会“心不正”,不会跑偏,心安理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全都没问题了。这个思想,最后总结为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说:格物,就是《大学》实际下手的地方,彻头彻尾,从初学到成为圣人,就这一个“格物”功夫而已,并不只在入门的开始有这一段。
所以可以理解为,格物就是儒家修养的全部!你从小就可以练。比如上小学一年级,上课了,这上课,就是一物,把是非善恶的标准往上面一格,应不应该认真听讲?应该!那么就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件事你都格物致知,按着正确选择去做,那么要想学不好都难!
作为成年人,现在每天的问题是吃饭吃多了吃出肥胖三高,喝酒喝多了伤身体,你也每一筷子都格一格,这一口该不该吃?每一杯酒都格一格,是不是不该再喝了?然后按正确的去做。你的身体健康也不会有问题了。
在你的整个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事实上你都清楚何为正确的做法,这就是良知。你格物致知,全都依据良知处理,就是圣人!不可能不是圣人!
就这么简单,把这个原理理解了,就可以读王阳明了,什么“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跟“1+1=2”一样简单。
华杉
2023年12月19日
于华与华办公室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