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儿童哲学智慧启蒙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林静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儿童哲学智慧启蒙》是符合儿童心理接受特点的趣味儿童哲学启蒙读物,也是提升儿童思维品质的儿童哲思课程的优质教材。其以探究哲学的核心问题为基础,以专题架构,故事引导,辅助想象、思考、辩论、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阐述,内容和体例极具创新性。本书提供全套课程课件,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 林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儿童母语能力提升、儿童阅读与心理发展、儿童哲学与美育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主持儿童语言发展、多元智能绘本阅读与游戏等课题。出版《滔滔少儿口才:儿童语言能力综合训练与提高》《儿童哲学智慧读本》《暴风雪中的火车》《小小朗读者》《知美童年:儿童审美启蒙系列图画书》等作品。 目录 第1站 我是谁? —关于自我的智慧 思考1:“我”究竟是谁?—不同身份的我 思考2:我和镜中“我”,哪个更真实?—我与他人眼中的我 思考3:心爱的东西可以代表“我”吗?—我和我的东西 思考4:与众不同就是“我”吗?—我和我的身体 思考5:我被“情绪的小恶魔”抓住了吗?—我和各种情绪 思考6:我在“说谎”吗?—我的意识和行动 第2站 我从哪里来? —关于人类起源与存在的智慧 思考1:如果有时光摄影机,会记录下什么?—人类的诞生 思考2:我和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人类的独特存在 思考3:一个人可以生活吗?—人的社会性和孤独的意义 思考4:我有什么愿望?—人的需要 思考5: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是自然的“小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3站 我能知道什么? —关于认知的智慧 思考1:你真的知道外星人吗?—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思考2:眼见真的为实吗?—通过感觉得来的知识 思考3:你在做梦吗?—现实与梦境 思考4:熟知就是真知吗?—常识与知识 思考5:有永恒的真理吗?—认识的变化 思考6:如何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知识的证实 思考7:我可以研究什么?—知识的分类 思考8: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探究的方法和态度 第4站 我能做些什么? —关于梦想与行动的智慧 思考1:机会来了,该怎么选?—选择困难症 思考2:怎么戒掉总看手机的坏习惯?—勇于改变才能自我发展 思考3: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警惕“习得性无助” 思考4:如何改掉拖延症?—增强行动力的奥秘 思考5:受伤了,怎么办?—在挫折中变得更强大 思考6:你的英雄之旅通向哪里?—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第5站 我可以怎样想? —关于思考的智慧 思考1:什么是思考?—认识我们的思考 思考2:为什么会被骗?—做一个擅长思考的人 思考3:我可以如何思考?—更好的思考方法 思考4:思考该如何表达?—陈述观点的方法 第6站 如何思考过去的事情? —关于历史的智慧 思考1: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定义与渊源 思考2:历史有什么用?—历史的意义 思考3: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记忆的表述 思考4:历史是故事吗?—历史与神话 思考5:500 年前,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历史的想象与探究 第7站 我可以怎么说? —关于语言的智慧 思考1:远古人类如何交流?—语言的产生 思考2:为什么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存在 思考3:语言能表达一切吗?—语言的极限 思考4:为什么别人不喜欢和我说话?—沟通的智慧 思考5: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美好?—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第8站 如何发现和欣赏美? —关于美的智慧 思考1:美从何处寻?—美的存在 思考2:如何发现和感受美?—审美的心理 思考3:有人人都爱的万能之美吗?—美的感知与定义 思考4:美的,一定是好的吗?—美与善的关系 第9站 我要到哪里去? —关于生命的智慧 思考1:人可以长生不老吗?—生命的规律与价值 思考2:你的生命印记是什么?—生命的适应和创造 思考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人类的未来 思考4: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人生的智慧 思考5:我们如何导演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魅力 参考文献 序言 近二十年,让我倍感幸 运的是,我一直在亲近童年 ,做与儿童和教育有关的研 究和实践。在研究儿童哲学 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问我 :“你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 做梦?”“害怕,是不是因为 心里没开灯?”“闭上眼睛, 世界是不是消失了一会儿? ”“人死了,睡很久,会不会 梦见自己还活着?”……我 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哲学 家,他们对世界的惊异和好 奇,恰是哲学中最具价值、 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他们与 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宇宙万 物交流,好奇的眼睛里总是 闪闪发光。可是,作为成年 人,我们常常不知如何引领 他们体会思考的乐趣,只一 味地填塞知识,在标准答案 的框定下,不用很久,那些 珍贵的“为什么”越来越少, 生命光华和灵性渐被遮蔽, 就像一块璞玉被打磨成了石 头,令人痛心。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 特说过:博学不能使人智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在漫长的知识累积中 ,我常常感觉到“智慧之不 足”。哲学,见证了人类作 为思想者的存在,不仅是一 个人面对世界的认知方法, 也是心灵困顿时的避难所, 更是人类智慧的泉源。因而 ,我写作这样一本书,只有 一个目的:我希望在孩子们 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不仅有知识上的成长,还有 思维品质和认知方法上的收 获,能够有机会主动训练自 己的思维,学会对“思考”本 身进行“思考”,成为“灿烂 感性”和“成熟理性”并存的 精神独立之人,不至于到了 大学,甚至踏入社会,从身 形上看,明明是可以独当一 面的“成年人”,却由于缺乏 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精神上 萎顿幼稚,遭遇各种因理性 省察和思考能力不足带来的 痛苦。 思考和创造,是一个人 毕生成长的泉源。有时,我 们用力、用心,却无意间堵 住了孩子生命的“活水”。在 忙碌中,我们自己也时常忘 记心中那口生命的“清泉”, 所以,今天的“风口”吹起一 片涟漪,我们会心慌;明天 的“风口”又刮来一块石头, 我们会忧惧;看不清“风”的 方向,我们会焦虑。哲学, 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们一 起聊哲学,就是重新发现心 之源头的活水,能够赋予我 们智慧和勇气,直面问题, 感悟方法,彼此启发,共同 成长。 这本书,源自多年来我 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实 践,上一本书(《儿童哲学 智慧读本》)出版后得到了 读者的充分肯定,现在看来 ,当时的写作有很多不足。 在本书中,我结合这些年对 儿童心理与阅读的研究,进 行了全新的写作,增加了积 极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研究 成果,用对孩子一生非常重 要的九个主题,重新修建了 哲思“驿站”,用孩子们熟悉 的生活情境作为引导,用中 、西方哲学家的智慧作为“ 启智精灵”,陪伴孩子们旅 行。我相信,走完这趟哲思 之旅,孩子们一定可以: 体味思考的乐趣,提升 思维与表达的品质; 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 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 珍视自然与生命,发现 成长之美。 旅行之后,诚挚地邀请 您和孩子一起结合本书主题 ,继续进行拓展阅读与深入 思考(扫封底二维码获取课 件和拓展书目)。 来!一起上路吧!迎着 风,向着远方。 听,生命之泉汨汨歌唱 ! 让我们在哲学的大地上 自由徜徉! 不为抵达何处! 因为,哲思之旅本身就 是圆满、充实、喜悦的,心 安之处即归处。 导语 本书源自作者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这些年对儿童心理与阅读的研究,进行了全新的写作,增加了积极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研究成果,用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九个主题,重新修建了哲思“驿站”,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引导,用中、西方哲学家的智慧作为“启智精灵”,陪伴孩子们旅行。 精彩页 自我介绍引发的思考 开学了,思思加入新社团,第一次做自我介绍,思思有点紧张,他想,该如何说明“我是谁”呢。思思突然发现,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不是“我是四年级三班的思思”这么简单的。“我是谁呢?”思思一整天都在想,“我是四年级三班的学生,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幸福小区的环保志愿者,我是机器人小组的组长,我是晚报的小记者,我是……” 爱智思考 1.如果你是思思,你会怎样做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和记住你? 2.学校的兴趣小组、周末的家庭聚会、校外的夏令营,不同场合中你的自我介绍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哪些信息是不变的,哪些信息是变化的? 3.有没有一个超越于各种身份之上,不被任何情境改变的“我”呢? “我是谁呢?” 嘻嘻,只有傻瓜才不知道自己是谁呢! 可细细想来,思思的问题还真是难以回答。 哲人们说,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的观点,他说,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事,给别人提建议是容易的事。印度有句谚语说,“认识你自己,就能认识整个世界”。 人生像个大舞台,每个人要扮演很多“角色”。角色,是我们被他人看待和承认的身份,这些角色,是我们的“社会自我”,是自我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瞧,思思发现“自我”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好像我们有很多个不同的“自我”。有时,不同的身份会互相冲突。 比如,思思担任了机器人社团的小组长,他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怎么装置喜爱的机器人。可作为学生的思思,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完成呢!再比如,思思喜欢安静地思考,可作为晚报的小记者,他必须跟很多人说话,才能写出采访稿。思思还发现,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爷爷、奶奶……不同的人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期待和要求。有时候,思思真想变出三头六臂,或者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根汗毛,吹一口气,变出好多个思思来。可问题是,在好多个思思中,哪个才是真正的思思呢? “自我”是立体的、多维的、变化的,在不同情境中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因而,认知自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只有当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在“自我”中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情境、任何角色中都想去坚持而不愿被改变的,这些沉淀下来的“自我”特质,就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信念,是构筑自我的核心力量,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成就独一无二的“自我”。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说:我们最大的危险是失去自我,而它却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安静地发生,就好像什么都不是;相反,失去别的东西,不管是失去胳膊、失去腿、失去五块钱,还是失去妻子,都会被人注意到。关于“自我”,他有个有趣的比喻:一个酒醉的农夫,看上去好像在驾着马车回家,实际上呢,是马在拖着他走。人的一生就犹如这个农夫,很多时候昏昏沉沉,只是被“外力”拖着走,清醒时才能够真正驾车,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有三种关于“自我”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和深入思考。 不知道有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很努力,却只不过是“昏睡的车夫”,拖着我们走的力量是外在于自我的东西。考个好成绩,是想得到奖励;学什么专业,是看当下什么职业最热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标准和要求,不曾想过自我成长的目标:这一生,我要追求什么?我的人生到底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我的“自我”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不知道有自我”。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