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童哲学智慧启蒙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林静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儿童哲学智慧启蒙》是符合儿童心理接受特点的趣味儿童哲学启蒙读物,也是提升儿童思维品质的儿童哲思课程的优质教材。其以探究哲学的核心问题为基础,以专题架构,故事引导,辅助想象、思考、辩论、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阐述,内容和体例极具创新性。本书提供全套课程课件,便于读者阅读和思考。
作者简介
林静,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儿童母语能力提升、儿童阅读与心理发展、儿童哲学与美育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主持儿童语言发展、多元智能绘本阅读与游戏等课题。出版《滔滔少儿口才:儿童语言能力综合训练与提高》《儿童哲学智慧读本》《暴风雪中的火车》《小小朗读者》《知美童年:儿童审美启蒙系列图画书》等作品。
目录
第1站
我是谁?
—关于自我的智慧
思考1:“我”究竟是谁?—不同身份的我
思考2:我和镜中“我”,哪个更真实?—我与他人眼中的我
思考3:心爱的东西可以代表“我”吗?—我和我的东西
思考4:与众不同就是“我”吗?—我和我的身体
思考5:我被“情绪的小恶魔”抓住了吗?—我和各种情绪
思考6:我在“说谎”吗?—我的意识和行动
第2站
我从哪里来?
—关于人类起源与存在的智慧
思考1:如果有时光摄影机,会记录下什么?—人类的诞生
思考2:我和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人类的独特存在
思考3:一个人可以生活吗?—人的社会性和孤独的意义
思考4:我有什么愿望?—人的需要
思考5: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是自然的“小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3站
我能知道什么?
—关于认知的智慧
思考1:你真的知道外星人吗?—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思考2:眼见真的为实吗?—通过感觉得来的知识
思考3:你在做梦吗?—现实与梦境
思考4:熟知就是真知吗?—常识与知识
思考5:有永恒的真理吗?—认识的变化
思考6:如何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知识的证实
思考7:我可以研究什么?—知识的分类
思考8: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知识探究的方法和态度
第4站
我能做些什么?
—关于梦想与行动的智慧
思考1:机会来了,该怎么选?—选择困难症
思考2:怎么戒掉总看手机的坏习惯?—勇于改变才能自我发展
思考3: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警惕“习得性无助”
思考4:如何改掉拖延症?—增强行动力的奥秘
思考5:受伤了,怎么办?—在挫折中变得更强大
思考6:你的英雄之旅通向哪里?—自我的蜕变与成长
第5站
我可以怎样想?
—关于思考的智慧
思考1:什么是思考?—认识我们的思考
思考2:为什么会被骗?—做一个擅长思考的人
思考3:我可以如何思考?—更好的思考方法
思考4:思考该如何表达?—陈述观点的方法
第6站
如何思考过去的事情?
—关于历史的智慧
思考1: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定义与渊源
思考2:历史有什么用?—历史的意义
思考3:同一件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记忆的表述
思考4:历史是故事吗?—历史与神话
思考5:500 年前,你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历史的想象与探究
第7站
我可以怎么说?
—关于语言的智慧
思考1:远古人类如何交流?—语言的产生
思考2:为什么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存在
思考3:语言能表达一切吗?—语言的极限
思考4:为什么别人不喜欢和我说话?—沟通的智慧
思考5: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美好?—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第8站
如何发现和欣赏美?
—关于美的智慧
思考1:美从何处寻?—美的存在
思考2:如何发现和感受美?—审美的心理
思考3:有人人都爱的万能之美吗?—美的感知与定义
思考4:美的,一定是好的吗?—美与善的关系
第9站
我要到哪里去?
—关于生命的智慧
思考1:人可以长生不老吗?—生命的规律与价值
思考2:你的生命印记是什么?—生命的适应和创造
思考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人类的未来
思考4: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人生的智慧
思考5:我们如何导演自己的人生?—人生的魅力
参考文献
序言
近二十年,让我倍感幸
运的是,我一直在亲近童年
,做与儿童和教育有关的研
究和实践。在研究儿童哲学
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问我
:“你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
做梦?”“害怕,是不是因为
心里没开灯?”“闭上眼睛,
世界是不是消失了一会儿?
”“人死了,睡很久,会不会
梦见自己还活着?”……我
发现,孩子,是天生的哲学
家,他们对世界的惊异和好
奇,恰是哲学中最具价值、
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他们与
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宇宙万
物交流,好奇的眼睛里总是
闪闪发光。可是,作为成年
人,我们常常不知如何引领
他们体会思考的乐趣,只一
味地填塞知识,在标准答案
的框定下,不用很久,那些
珍贵的“为什么”越来越少,
生命光华和灵性渐被遮蔽,
就像一块璞玉被打磨成了石
头,令人痛心。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
特说过:博学不能使人智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在漫长的知识累积中
,我常常感觉到“智慧之不
足”。哲学,见证了人类作
为思想者的存在,不仅是一
个人面对世界的认知方法,
也是心灵困顿时的避难所,
更是人类智慧的泉源。因而
,我写作这样一本书,只有
一个目的:我希望在孩子们
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不仅有知识上的成长,还有
思维品质和认知方法上的收
获,能够有机会主动训练自
己的思维,学会对“思考”本
身进行“思考”,成为“灿烂
感性”和“成熟理性”并存的
精神独立之人,不至于到了
大学,甚至踏入社会,从身
形上看,明明是可以独当一
面的“成年人”,却由于缺乏
思考的意识和能力,精神上
萎顿幼稚,遭遇各种因理性
省察和思考能力不足带来的
痛苦。
思考和创造,是一个人
毕生成长的泉源。有时,我
们用力、用心,却无意间堵
住了孩子生命的“活水”。在
忙碌中,我们自己也时常忘
记心中那口生命的“清泉”,
所以,今天的“风口”吹起一
片涟漪,我们会心慌;明天
的“风口”又刮来一块石头,
我们会忧惧;看不清“风”的
方向,我们会焦虑。哲学,
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们一
起聊哲学,就是重新发现心
之源头的活水,能够赋予我
们智慧和勇气,直面问题,
感悟方法,彼此启发,共同
成长。
这本书,源自多年来我
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实
践,上一本书(《儿童哲学
智慧读本》)出版后得到了
读者的充分肯定,现在看来
,当时的写作有很多不足。
在本书中,我结合这些年对
儿童心理与阅读的研究,进
行了全新的写作,增加了积
极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研究
成果,用对孩子一生非常重
要的九个主题,重新修建了
哲思“驿站”,用孩子们熟悉
的生活情境作为引导,用中
、西方哲学家的智慧作为“
启智精灵”,陪伴孩子们旅
行。我相信,走完这趟哲思
之旅,孩子们一定可以:
体味思考的乐趣,提升
思维与表达的品质;
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
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

珍视自然与生命,发现
成长之美。
旅行之后,诚挚地邀请
您和孩子一起结合本书主题
,继续进行拓展阅读与深入
思考(扫封底二维码获取课
件和拓展书目)。
来!一起上路吧!迎着
风,向着远方。
听,生命之泉汨汨歌唱

让我们在哲学的大地上
自由徜徉!
不为抵达何处!
因为,哲思之旅本身就
是圆满、充实、喜悦的,心
安之处即归处。
导语
本书源自作者对儿童哲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这些年对儿童心理与阅读的研究,进行了全新的写作,增加了积极心理学、语言哲学等研究成果,用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九个主题,重新修建了哲思“驿站”,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引导,用中、西方哲学家的智慧作为“启智精灵”,陪伴孩子们旅行。
精彩页
自我介绍引发的思考
开学了,思思加入新社团,第一次做自我介绍,思思有点紧张,他想,该如何说明“我是谁”呢。思思突然发现,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不是“我是四年级三班的思思”这么简单的。“我是谁呢?”思思一整天都在想,“我是四年级三班的学生,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幸福小区的环保志愿者,我是机器人小组的组长,我是晚报的小记者,我是……”
爱智思考
1.如果你是思思,你会怎样做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和记住你?
2.学校的兴趣小组、周末的家庭聚会、校外的夏令营,不同场合中你的自我介绍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哪些信息是不变的,哪些信息是变化的?
3.有没有一个超越于各种身份之上,不被任何情境改变的“我”呢?
“我是谁呢?”
嘻嘻,只有傻瓜才不知道自己是谁呢!
可细细想来,思思的问题还真是难以回答。
哲人们说,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本源”的观点,他说,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事,给别人提建议是容易的事。印度有句谚语说,“认识你自己,就能认识整个世界”。
人生像个大舞台,每个人要扮演很多“角色”。角色,是我们被他人看待和承认的身份,这些角色,是我们的“社会自我”,是自我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
瞧,思思发现“自我”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好像我们有很多个不同的“自我”。有时,不同的身份会互相冲突。
比如,思思担任了机器人社团的小组长,他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怎么装置喜爱的机器人。可作为学生的思思,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完成呢!再比如,思思喜欢安静地思考,可作为晚报的小记者,他必须跟很多人说话,才能写出采访稿。思思还发现,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爷爷、奶奶……不同的人对自己有很多不同的期待和要求。有时候,思思真想变出三头六臂,或者像孙悟空那样,拔一根汗毛,吹一口气,变出好多个思思来。可问题是,在好多个思思中,哪个才是真正的思思呢?
“自我”是立体的、多维的、变化的,在不同情境中体现出不同的特质,因而,认知自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只有当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在“自我”中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情境、任何角色中都想去坚持而不愿被改变的,这些沉淀下来的“自我”特质,就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信念,是构筑自我的核心力量,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成就独一无二的“自我”。
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说:我们最大的危险是失去自我,而它却可以在这个世界里安静地发生,就好像什么都不是;相反,失去别的东西,不管是失去胳膊、失去腿、失去五块钱,还是失去妻子,都会被人注意到。关于“自我”,他有个有趣的比喻:一个酒醉的农夫,看上去好像在驾着马车回家,实际上呢,是马在拖着他走。人的一生就犹如这个农夫,很多时候昏昏沉沉,只是被“外力”拖着走,清醒时才能够真正驾车,找到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有三种关于“自我”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和深入思考。
不知道有自我
很多时候,我们很努力,却只不过是“昏睡的车夫”,拖着我们走的力量是外在于自我的东西。考个好成绩,是想得到奖励;学什么专业,是看当下什么职业最热门……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外在的标准和要求,不曾想过自我成长的目标:这一生,我要追求什么?我的人生到底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我的“自我”有什么意义?这就是“不知道有自我”。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16:52